《琵琶行》获奖教案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73343 上传时间:2017-01-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行》获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琵琶行》获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琵琶行》获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琵琶行》获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琵琶行》获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琵琶行》获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获奖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备课大师 免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并序)精粹教案集(3 则)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实施步骤 1、 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

2、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 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

3、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语文备课大师 免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

4、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

5、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

6、同是天涯沦落人 语文备课大师 免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

7、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 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

8、体。 总体评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二则琵琶行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免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

9、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示:字词正音: 湓 名) 贾 人) 思 词,思绪) 嘈 音粗重) 舫 ) 虾蟆 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篦 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呕哑 声词,乐声嘈杂) 嘲哳 声词,声音细 碎)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

10、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词的相关知识 1、关于歌、行、引: 琵 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 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

11、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语文备课大师 免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 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课文分析鉴赏 元和十年(9),予左迁(10)九江郡(11)司马(1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3), 降职为 秋天(我)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14)。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15), 邻船 的人 那琴声 地发出京城乐曲的声调 原来是 歌女 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16),年长

12、 色衰, 委身(1)为贾人(2)妇。 遂 过 向 乐师 年龄增长,容颜衰老 嫁 给 作妻子(我)就 命 酒(3),使快(4)弹 数 曲。曲罢 悯然(5), 自叙 少小 叫(手下人)摆酒 畅快 弹奏几支曲子 弹完(她现出)忧郁的样子 述说年轻 时欢乐事,今漂 沦(6)憔悴, 转 徙 于江湖间。予出官(7)二年, 事情 漂泊沦落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辗转迁徙 各地 京官外调(已有) 恬然(8)自安, 感(于)斯人言, 是夕始觉 有迁谪 意。 因 为 自己觉得安然 (却)被这人的话感动了 才觉得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因此写了 长句(9),歌(10)以赠 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1),命(12)曰琵琶行。 (

13、这首)七言诗 作歌 并送(给)他 共 字 命名 叫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浔阳江头(13)夜送客,枫叶荻(14)花秋瑟瑟。 晚上,在 边 秋风下, 响瑟瑟 第一层: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主人(16)下马客在船,举酒 欲饮 无 管弦(17)。 白居易 陪 走上 酒杯 (却)没有(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 惨(18)将别, 别时 茫茫江浸月。 (酒) 欢乐悲伤 分别 (看到江面) 月影映在江里 分析: 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

14、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语文备课大师 免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免注册,不收费!。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 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忽 闻 水 上 琵琶声,主人忘归 客 不发。 然听到 面 (飘来) 琴声 回去 (也) 出发 分析: 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

15、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第三层: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 第一诗段: 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寻 声暗(19)问 弹者谁? 琵琶声停语欲 迟(20)。 顺着 轻声 询问 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移船 相 近邀相见,添 酒 回灯(20)重 开宴。 把船移近那船 她 上 菜拿回 盏 新 千 呼万 唤 始 出来, 犹抱 琵琶半遮面。 声 声 (她)才(走) (却)还 着 遮住半边脸 分析: 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