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本身不是对立的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27039211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本身不是对立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乡本身不是对立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乡本身不是对立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乡本身不是对立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乡本身不是对立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本身不是对立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本身不是对立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乡本身不是对立的袁牧:中国用了约二十年实现了别人可能一两百年的发展,但是,在人的能力发展上,并没有经历这么长的时间。权利的所有者对于事情的认知需要长时间来思考学习。如果还用早十年、甚至于早二十年的思维来想二十年以后的事情,一定会出现权利和制约之间的偏差。城乡本身不是对立的,农村人口不是进城,也不是跟着城市走,而是跟着产业走,因为有产业,这部分人口才被带到了城市。农民工“头都不回就进了城”有两个原因,一是城市里面给了他足够的机会,二是农村老家没有再给他留下任何的念想。所谓新型城镇化,是全民的城市化过程。作为城市人口,我们享受很多只有城市才能带来的社会福利,如劳保、教育、医疗等。然而农村人口怎样

2、才能享受城市的福利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未来如果真正做到了百分之百的城市化,也不是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来,而是让农民去能够接受到城市的这种服务。我们国家资本体系的建设,是否能够形成足够支撑起众多创新理念的一套完善的资本体系,这实际上是根本问题。另外,城镇化如果能解决人的发展需求,即人在农村,也能够发展出真正支撑起城市产业体系的东西,就是成功的方向。一过去 30 年,我们走得非常快,新型城镇化将在继续城镇化的过程中解决 30 年城镇化所留下来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导向上,首先要明确城市化问题的由来,即在这 30 年里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当然,如果没有这些我们现在看到的问题,可能也不存在前 30 年的发

3、展,这 30 年造就了现在这么快速和大体量的城市化过程。过去三十年的城镇化过程恰恰也是我国辉煌快速的工业化进程,这个产业化的进程有几大支撑力:第一大支撑力由国家城乡二元化结构造就,非常大的人口群体维持着相对低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成本,这就造成了这个群体一旦转化为工业人口,价格会非常低;第二大支撑力是国家所能够给予的在整个工业上的大投入,跟随工业化发展快速地城市化。全国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在城市生活,却没有城市人的身份。这部分城市化人口可以归于农村也可以归于城市,他们恰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他们的根还在农村,农村的变化决定了这部分人群如何支撑产业的变化和发展。这是一个跟进过程,在这个过

4、程中,国家的工业化经历了 20 年的发展,这个进程将面临当下的变化,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在变化,大的工业体系有大的结构性的变化和调整。伴随着这种调整,对于土地和人口,尤其是对于参与到整个大的产业里面的产业工人的要求在变化,不再以最低的技术和最低的价格去要求没有产业工人的基本能力的农民作为农民工进入产业。在珠三角城市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由于产业变化,过去的农民工从过去的供不应求最后变成需求稀缺,产业工人又重新供不应求,然而产业工人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直接到工厂就能打工的工人。中国用了约二十年实现了别人可能一两百年的发展,但是,在人的能力发展上,并没有经历这么长的时间。权利的所有者对于事情的认知需要长

5、时间来思考学习。如果还用早十年、甚至于早二十年的思维来想二十年以后的事情,一定会出现权利和制约之间的偏差。二城乡本身不是对立的,农村人口不是进城,也不是跟着城市走,而是跟着产业走,因为有产业,这部分人口才被带到了城市。农民工“头都不回就进了城”有两个原因,一是城市里面给了他足够的机会,二是农村老家没有再给他留下任何的念想。在过去的 20 年中,农村人口的数量在下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进了城,而且留在农村的人又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第一产业转到了第三产业,从事农村的服务业或者农村对中小城市的服务业。一部分产业可以从城市走入农村,拉近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距离,但这只是纯市场化的一部分,从政府角度来说,

6、政府在很短的时间内应当对农村有更多的投入,它在未来会加大支撑农村的发展。未来的产业可能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放在农村或者小城镇,并且围绕农村展开的产业会占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除了做第一产业的工作之外,同样可以在农村和小城市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作。在城乡二元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农民自发地逐渐在走这条路。全球的高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发展趋势是单元化,即小公司的形式。这种趋势下,乡村是否有可能吸引企业到来,形成城乡一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如果一个创业者愿意把公司开到农村去,这样的农村现代化就是成功的。实现的背后需要许多支撑,包括我们国家资本体系的建设,是否能够形成足够支撑起众多创新理念的一套完善的资本体系

7、,这实际上是根本问题。另外,城镇化如果能解决人的发展需求,即人在农村,也能够发展出真正支撑起城市产业体系的东西,就是成功的方向。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存在的二元管理方式,即城市是城市的方式,农村是农村的方式,而农村方式在这几十年里面被彻底粉碎,粉碎之后需要重新建构。现在的共识是建立起一套能跟城市接轨的、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跟农村完全接轨的管理方式。所谓新型城镇化,是全民的城市化过程。作为城市人口,我们享受很多只有城市才能带来的社会福利,如劳保、教育、医疗等。然而农村人口怎样才能享受城市的福利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未来真正做到了百分之百的城市化,也不是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来,而是让农民去能够享

8、受到和城市里一样的公共服务。三现在容易明确的让城市不沦为“千城一面”的方法之一是,强调一个城市的标志和其他城市不一样,但城市标志随时可以变化,甚至于城市没有标志。比如北京的标志,说鸟巢或者天安门都可以。再如天津的标志,我们很可能说不上来,但是天津在人心目中的印象肯定是存在的。一个城市所具有的活力,就是人在这里面如何生活,生活所能体现出的对这个城市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人们对成都有一个很特别的印象,这个印象来自于成都的人和人们的生活。打麻将、茶馆、悠闲、安逸,这是成都给人的印象,这个印象往往不在建筑上,也不在于城市规划。这种情况下,我们在现在对于城市规划的理解上,更多的是在思考如何给城市注入更多的活力,让它能够焕发出它本身这个地域的居民所能够焕发出最大的活力。这种印象标志很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