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场》中叙述者多重身份的影响力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425308 上传时间:2017-12-2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4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利场》中叙述者多重身份的影响力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名利场》中叙述者多重身份的影响力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名利场》中叙述者多重身份的影响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利场》中叙述者多重身份的影响力(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利场中叙述者多重身份的影响力 陈丽娟 (信阳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河南 信阳464000) “叙述者是任何小说、任何叙述作品中必不可 少的一个执行特殊使命的人物。”由作者虚构和操 控的这个角色原本是作品中故事的讲述者,是叙事 文本中的话语者,是作者与叙述对象、与读者发生 关系的中介。随着小说观念的变更,不少作者在创 造这个“代言人”的时候更多的是将其塑造成为一 个艺术角色,赋予其多重身份,从而产生不同的艺 术魅力、改变小说的风采与面貌。著名的讽刺性批 判现实主义小说名利场中的叙述者就是一个由 多重身份构成的典型例子。 萨克雷是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大 师,名利场是他生平著作里最经得起时间

2、考验 的杰作。作品辛辣地讽刺了买卖良心和荣誉的“名 利场”中的各种丑恶现象,而且善于运用深刻的心 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勾勒来刻画人物,是一部现实 主义的杰作。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话 语人,他讲述着故事、评判着人物、陈述着个人观 点、质疑着每个行为。萨克雷同时期的学者们认为 他是博闻广识的故事叙述者,因此在阅读他的小说 时往往忽略了其中的讽刺手法,把这些讥讽看做是 萨克雷对整个社会的真正态度,反而抨击他是愤世 嫉俗之人。然而当我们仔细阅读这部小说后就能发 现,作者也就是故事的叙述者并不总是全能的,他 塑造的人物形象总是在完美和易犯错、无知甚至是 茫然不知所措之间来回转变。 同样变化的还有

3、叙述者的身份。他在多数情况 下是一个舞台剧务总监,在整场戏剧拉开帷幕之前 (即“Before the Curtain”中)就以“马戏班的领 班”的身份被介绍给观众,叙述着整个故事。比如 在第六章里叙述者讲道:“但是我的读者,请不要 指望着能看到这样虚构的情节,我写的只是很普通 的故事。请读者能够满足于本章只是写有关游乐场 的事,它是那样的简短,以至于短得不值得作为本 书的一章。不过它就是一章,还是非常重要的一 章,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这样的几章,看起来 好象无关紧要,然而却影响着这个人的一生。我们 还是跟着乐塞尔广场的一群人坐上马车,到游乐场 去吧。桥撕与倍基坐在正座上,也就没有多余的地 方

4、了。”这个段落无疑是在牵引着读者朝着作者设 计的场景一步步迈进,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在这 重身份的掩饰下在随后的一些章节里他又转变成导 演,从容自如地介绍人物的来龙去脉,细致入微地 表现人物性格及其心理感受。他想竭力指导着所有 演员的行动,却又无能为力地看着他们我行我素地 表演。这样看来,萨克雷不仅是故事的创作者、叙 述者,也是个不幸的旁观者。比如他经常与读者进 行交流,“如果你在那种情况下,你会怎样做?”或 者提出问题,让读者自己作出解答。通过这种方式 来引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接受故事的叙述。随着 剧情的发展,萨克雷的身份在不断地变化着,批评 家、丑角、讽刺家、评论员、传道士、记者、参与 者

5、:他的处境也时刻变化,从已婚到单身,从没有 孩子到养育孩子;他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也从朋友变 成了对立的审判双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惊人的转 变,看到各个人物在舞台上丢脸时,他由顽皮机敏 变得自鸣得意、伤感、疯狂、愤世嫉俗。比如在小 说开始的时候他在塑造可爱单纯的Amelia时说: “爱米莉亚在学校里朋友那么多,人缘那么好,怎 么出来以后碰见的奶奶姑娘们倒会不喜欢她呢?她 们又不是辨不出好歹的人。”在别德太太为了引起 克劳莱小姐对利蓓加的反感而翻出旧信时,作者又 无奈地讽刺道:“在名利场上,再没有比旧信更深 刻的讽刺了。”在目睹了这些人物的丑恶嘴脸之后 他变得悲观绝望:“因为我痛恨他们的罪恶已经到

6、了无可忍受的程度,只能恶毒地把该骂的痛骂一 番,借此发泄发泄。”诸如此类的感叹来自作者真 切的内心感受,通过这些不断变化的身份和繁复的 评论,萨克雷把个人的感受置于读者面前,显示出 他想要揭露真相的强烈愿望。 小说叙述者的这种身份转变使读者们指责萨克 雷是个反复无常的作者,这种现象对于任何小说来 说都是严重的指控和缺陷。这样的指责无疑暗示了 萨克雷太过理智或者太过粗心而忽略了小说创作的 前后协调一致,欠缺创作从一而终故事讲述者的能 总第451期 力(如苏格兰作家托马斯卡莱尔就曾经质疑萨克 雷的严谨思考的能力)。因为叙述者无处不在,因 此批评家对萨克雷这种前后不一致的创作身份的指 责很是严厉。读

7、者能在小说中随处发现他的评论和 反响,甚至发现他在某些场景中(如Amelia和 Dobbin碰面时)作为一个人物角色出现。尽管萨克 雷在小说中陈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读者可以通过 他的眼睛看透每个角色,通过他的话语了解每个人 物。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叙述者身份的多重性充斥 着整篇小说,使萨克雷的写作意图变得难以捉摸, 读者们也很难确定他的评论和观点何时是嘲讽、何 时是真实。 有读者认为萨克雷并不是有意将小说写成前后 观点不一致的。如果叙述者作为小说人物角色出 现,他就没有必要站在作者萨克雷的立场表述观 点,他区别于小说中其他人物类型及功用,在整部 小说中独立存在,从而被作者萨克雷自由巧妙地操 控,

8、发挥着他独有的影响力。把叙述者看做小说人 物角色可以引发读者对小说的另一种深思和评 价叙述者身份的转变是否以其产生的影响力作 为评判标准?这种转变是否会引起读者的困惑或降 低小说的阅读价值? 批评家和读者们的观点在这些问题上分歧很 大。普林斯顿大学教授Emeritus Edward Dudley Hume Johnson把这种转变归因于萨克雷对世界认识 的模糊不清,他认为萨克雷难以将自己的讥讽写作 才能和道德规范完美地结合起来,萨克雷对整个世 界的认知态度明显体现在望造Becky和Amelia这两 个人物时显露出的好恶间的变更。作为一个讽刺作 家,萨克雷严厉批评社会上的行为和道德标准;而 作为

9、一个道德家,他又比想象中更受这些标准的约 束。跟生活在18世纪安定社会中的Henry Fielding 不同,萨克雷所处的时代里,宗教已经丧失了其主 导地位,仁爱宽容这些道德观念已经不再是整个社 会的共同行为准则,而仅仅是联系独立个人的纽 带,萨克雷在这种时代认知的影响下是无法将自己 的写作才能和道德标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Ar- hold Kettle把萨克雷写作意图和观点的来回变更归 因于他的懦弱性格从产生欲望到保留幻想,而 更多的读者把这种更迭看做是萨克雷细腻思维的表 现。著名文学评论家Kathleen Tillotson认为叙述者 的解说评论在过去与现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架起了 桥梁,如

10、果缺少了这位叙述者的声音,读者应该很 难感受到萨克雷对名利场一众人物的恻隐之心 和对社会现状的哀伤之情。这声音使读者从小说中 那种难以忍受的痛苦(道德哀伤和精神贫瘠)中解 脱出来,人们会发现小说里的人物无论好坏都没有 了存在的价值,只有叙述者的解说评论能够带来心 智上的抚慰。 评论的声音不断插入,也起到了中断情节叙述 的作用,使读者更冷静深入地理性反思。这些评论 或直接或隐晦,使读者下意识地将作者和叙述者区 别开来,直接把叙述者作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来对待,既丰富了小说人物类型,给小说的人物形 象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他们成为了有意义的独立个 体,又站在叙述者的立场直接或间接地给出作者的 观点

11、。小说中叙述者的介入性评论不仅能够起到深 化主题、呈现本质的功效,还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 力和判断力。这种在塑造人物的同时穿插评论的写 作手法使整部小说更加丰富多彩、微妙复杂,使得 读者得以洞悉小说中的各个细节,客观公正地了解 故事内容、判断故事意义,这种叙述方式更使读者 与作品中的人物更加贴近,从而容易产生认同感, 产生共鸣。 当然,在名利场这部小说中,变化多端的 不仅仅是叙述者的身份,读者的身份也经历着一系 列的更替傲慢的花花公子、端庄大方的淑女、 普通的劳动妇女和作为旁观者的“你”。在这些虚 构身份的背后是小说的真实读者,正是萨克雷塑造 的多重身份的叙述者将读者从现实世界拉进虚构的 小说情

12、景,使他们对每个人物形象的经历与思想活 动感同身受,从而成就了一部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Kettle,AmoldAn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fM Northup Press,2007:156170 2英萨克雷名利场(诺顿英国文学评论系列)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刘绍信当代小说叙述者的五种形态J文艺评论, 2005(06) 5赵毅恒苦恼的叙述者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 社1994 6 JI英萨克雷名利场M杨必,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57 7戚东辉萨克雷名利场的叙述策略J电影文学, 2008(24) 8韩加明英国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小说叙事理论综 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作者简介 陈丽娟(198O一),女,汉族,河南罗山人,硕士,信阳 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曲静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