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讲义)中医基础理论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263639 上传时间:2017-01-12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讲义)中医基础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讲义)中医基础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讲义)中医基础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讲义)中医基础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讲义)中医基础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讲义)中医基础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讲义)中医基础理论(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 1 页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理论的一门学科。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经过千百年的临床检验、总结和充实提高,形成了理、法、方、药及各种治疗方法齐备,临床疗效卓越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其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这一独特理论体系的两个最基本特点。一、谓整体,即是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与自然界相互关联。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

2、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机能活动。这就是“五脏一体观”的基本内容,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封闭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方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和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人体又通过

3、经络系统联结全身上下内外,把脏腑组织、肢体官窍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此形成的中医学的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就是机能与形体整体统一性的具体体现。总之,中医学在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都贯穿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这一基本观点。(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产生相应的反应。例如,春夏季节,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机体则以出汗散热来调节人体之阴阳平衡;秋冬季节,阳气收敛,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既可保证人体

4、水液代谢的正常,又能保证人体阳气不过分地向外耗散。人体四时的脉象变化,昼夜阴阳生理活动变化等,都是人体随自然阴阳变化,进行的生理性调节的结果,说明人体与自然界存在着同一性,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在辨证论治过程中,中医学十分注意分析和把握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整体的有机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3)人与社会人文环境的整体统一性(略)二、病的概念 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情况下对于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一种反应,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

5、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 2 页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辨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关于辨病与辨证的关

6、系,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并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的不同,则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把感冒所表现的“证”是属于风寒还是属于风热辨别清楚,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或是辛凉解表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中医认为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往往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所谓“同病异治”,即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所谓“异

7、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是“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依据。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即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气候的晴朗和阴雨、炎热和寒冷,运动状态的躁动和静止等。阴和阳,作为哲学的概念,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不局限为某一特定事物,是对自然界相互

8、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矛盾对立统一的概念。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皆为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或属于有形的器质方面的皆属于阴。如以天地而言,则“天为阳,地为阴”,由于天气轻清在上故属阳,地气重浊在下故属阴;以水火而言,则“水为阴,火为阳”,由于水性寒而润下故属阴,火性热而炎上故属阳;以动静而言,则“静者为阴,动者为阳”,由于阴主静故相对静止的事物属阴,阳主动故剧烈运动的事物属阳;以物质的运动变化而言,则“阳化气,阴成形”,即是指当某一物质出现蒸腾气化的运动状态时则属阳的功能,出现凝聚成形的运动状态

9、时则属阴的功能。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于医学领域,即把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中医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医学正是运用其基本理论来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最后必须指出,用阴阳来概括或区分事物的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具有实际的意义。二、阳对立,即阴阳相反。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相反相成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

10、,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阴阳制约,即阴阳相互抑制、相互约束,主要体现在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之中。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温热之气的缘故。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 3 页人的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取得统一的结果。只有阴与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事物才能发展变化,自然

11、界才能生生不息。阳互根互用,是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又称阴阳“相成”。阴阳互根,是说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右,也就无所谓左;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等。这种阴阳相互依存关系,称为“互根”。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为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过程。即所谓“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

12、阳无以化”。这种阴阳在互根基础上的资生、促进的互用关系,称为阴阳的“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就人体而言,其互根互用关系,体现于相对物质之间、相对功能之间、脏器组织与功能活动之间等方面。如就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气和血的关系而言,气属阳,血属阴,无气则无所谓血,无血则无所谓气。且气能生血、行血和统血,故气的正常,有助于血的生化和正常运行,血能载气、生气,血之充沛则又可资助气以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可以看出,气与血之间体现了相对物质之间互根互用的阴阳关系。此外,阴阳的互根互用,又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这是由于阴和阳,是指相关事物的对立双方,或本是一个事物内部的对立

13、双方,因而阴和阳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着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阳的消长平衡,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消,意为减少、消耗。长,意为增多、增长。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为:此消彼长,包括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此长彼消,包括阳长阴消和阴长阳消。阴阳学说认为,事物对立的双方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着相对的平衡。事物就是在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绝对的消长和相对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如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四

14、时气候的变迁,寒暑的更易,实际上即是反映了宇宙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过程,其中虽有“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的不同变化,但从一年的总体来说,还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的:再以人体的生理功能而言,白天阳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黑夜阴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抑制为主。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机体的生理功能由抑制逐渐转向兴奋,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日中至黄昏,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从兴奋逐渐转向抑制,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所以说,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着的方面,也不是平平静静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如物质与功能之间、兴奋与抑制的转化过程,都是处在互相制约、互相消长

15、的动态变化之中的。但这种消长,只是一增一减或一减一增。如果某种原因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出现了一盛一衰的现象,就属于病理状态。由此可见,阴阳消长既可以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变化,又可用以分析病理变化,但两者在程度和性质上是有区别的。阴阳的消长平衡,符合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消长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规律。也就是说,在绝对运动之中包含着相对的静止,在相对的静止之中又蕴藏着绝对的运动,在绝对的消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在相对的平衡之中又存在着绝对的消长。事物就是在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绝对的消长和相对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而发生和发展着的。虽然阴阳的消长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但是绝不能忽视相对动态平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只有不断地消长和不断地平衡,才能推动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对人体来说也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只有“阴消阳长”而无“阳消阴长”,或只有“阳消阴长”而无“阴消阳长”,就是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 4 页衡,导致阴阳的消长失调,形成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对人体来说,也就是病理状态。此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转化是用阴阳说明事物对立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医师/药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