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农村的区域文化建设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5905481 上传时间:2017-12-1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9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当代中国农村的区域文化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当代中国农村的区域文化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当代中国农村的区域文化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当代中国农村的区域文化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当代中国农村的区域文化建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当代中国农村的区域文化建设 X范大平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条件、社会状况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国农村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各地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文化传统差异较大 ,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村区域文化。中国农村区域文化建设 ,既要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般要求 ,反映和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又要立足本地实际 ,发挥本土优势 ,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区域文化。一、区域文化与中国区域文化的历史形成和发展所谓区域文化 ,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

2、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一种地域性文化。1.地理环境是区域文化形成的文化生态基础。 地理环境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和文化创造的场所和条件 ,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石和文化创造的自然前提。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着密切的关联 ,不同的地理环境 ,形成不同的文化生态区域 ,即形成由环境烙上生态印记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2.物质生产方式是区域文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是决定社会发展程度和文化

3、发展状况的主要力量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必须通过物质生产这一中介而得以体现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给区域文化的生态烙印 ,是通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来实现的。如肥沃的土地和温暖湿润的气候仅仅为农村地域文明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而农耕文化区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农耕生产方式。3.社会人文因素是区域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理环境只为文化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至于某种可能性以某种形态转变为现实性 ,则取决于人类主体的选择。人是一种理性动物 ,具有社会人文传统。人类对自然提供的可能性有自己的抉择 ,这种抉择受到诸社会人文因素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制约 ,尤其是当人文传统形成之后 ,便有着顽强的习惯定

4、势 ,久远地影响文化的发展。人类的社会人文因素具有强大的选择功能 ,使人类主体可以在相似或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创造不同的文化。总之 ,区域文化是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就世界范围而言 ,不同的国家、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 ,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式的不同 ,历史地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域。周谷城先生认为 ,“古代世界可分为六个独立的文化区域 :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中国和中美墨西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列举的世界文化种类则达 28 种之多。在中国 , 很早的时候起 , 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文明”华夏文明。但这并不排

5、除华夏文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区域文明特征的存在 ,这种区域文明特征一方面表现为文明中心在空间上的转移 ,另一方面表现为文明的“中心”与“边缘”的共存。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但中华文化的策源地又决不限于黄河流域。近几十年来 ,随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彭头山文化、牛栏洞文化等考古发现可以证明 ,不仅黄河流域 ,而且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珠江流域以及西南的崇山峻岭间 ,也都有长达四、五千年的文明史 ,同样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可见 ,中国文化的繁衍地领域之大 ,为世界诸古文化区所罕见。而在这片辽阔的区域内 ,地形复杂 ,气候多样 ,江河纵横 ,为中国区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地理

6、条件和物质基础。“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经济、政治水准也参差不齐 ,因此各地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这种地区多样性导致文化多元倾向与文化大一统倾向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文化的显著特点。”中国文化自其发生期 ,即因环境的多样性而呈现丰富的多元状态 ,至春秋战国时期 ,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已大体形171湖南社会科学200511 文教历史X 作者简介 :范大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社科系副教授 ,湖南娄底 ,417000。成 ,主要有三晋、齐鲁、幽燕、秦、荆楚、吴越、巴蜀七大文化区。 此外 ,还有北方的游牧文化区、岭南的百越文化区和西南的少数民族文化区。秦汉以后 ,以上各区域文化逐渐融

7、合 ,但其区域文化的特色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保持和传承。唐宋以后 ,随着文化重心的南移和民族融合的加强 ,一方面 ,文化交汇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另一方面 ,区域文化的学派之争亦有显露。中国文化重心的南移是以经济重心的南移为基础的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发生在唐代后期 ,而文化重心的南移则出现在北宋 ,完成定型于南宋。盛唐的文化大融合与宋明理学的文化专制 ,并未淹灭中国文化的多极潜质 ,色彩斑澜的区域文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 ,尤其是民间文化的地域特色始终保持着历史的传承 ,如分布于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人”就一直保留着中原文化的一些特征。即使独断专行的宋代理学 ,其内部也存在着具有地方特色的

8、学派纷争 ,宋代理学诸子即有“濂、洛、关、闽 ”四大家。清代是文化专制特别森严的朝代 ,历代帝王都极力倡导程朱理学 ,但民间却不以为然 ,在大一统的格局下 ,文化思潮仍然是庞杂多歧的。清人的学术活动一般都具有地方性和自己的学术传统 ,如江苏、安徽学者以治经为主 ,但方法又有差别 ,形成了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 ;浙江学者善于治史 ;而直隶、两湖、陕、豫等省则以理学为主。即使是“汉学”风靡学界之时 ,以上地域性文化格局亦基本维持着。至于文学艺术因人文地理之异而形成的派别则更为复杂多样 ,地域性文化特色更为明显。时到近代 ,中国区域文化特色依然保持着 ,但随着海禁的开放 ,

9、东南沿海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重点。因此 ,中国区域文化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 ,凭海临风的沿海和近海地区呈现区域文化发展盛况。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 ,京派文化的正统大气 ,海派文化的离经叛道 ,岭南文化的敢为人先 ,闽文化的多元开放 ,以及江浙的书院、科技文化的兴盛 ,构成了绚丽多姿的沿海地带区域文化的多样化图景 ,并深刻地影响近代以至现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总之 ,从中国文化的起源、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 ,一方面这一过程是各民族区域文化相互碰撞、融汇 ,最终形成统一的中华文化并在不断汲取区域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而使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另一方面 ,在文化统一的过程中 ,区域文化又自始

10、至终保持着 ,并因经济、政治、人文地理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其格局有所变化 ,文化的中心与边缘往往发生易位。绚丽多姿的区域文化 ,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亮丽风采 ,而且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二、我国农村区域文化建设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文化建设整体推进 ,我国农村区域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1.富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明确提出了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83 年 1 月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 ,1984 年1 月 ,中央办公厅转发全国文明村 (镇 ) 建设座谈会

11、纪要 ;1995 年 10 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部、农业部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这些文件对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 ,有力地推动了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对促进农村区域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涌现出连片进行精神文明创建的区域 ,如广西右江流域的“百里文明河谷”、山东的“千里海疆文化长廊”、甘肃的“河西文明走廊”、重庆的“长江三峡文明长廊”、福建的“海峡西岸文明带”等等。2.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艺术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的风俗风情 ,获得很好的发展和展现。 改革开放以来 ,在党的正确文化方针、政策的指引下 ,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

12、统农村文化和民间艺术重现生机 ,并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富有时代感的文化内容结合起来 ,形成了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 ,如各种地方戏曲、歌舞、皮影、杂耍、说书、讲故事等等 ,既富有传统地方特色 ,又具有现代内容 ,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文化佐餐。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和扶持政策 ,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获得了重大发展 ,不仅各种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 ,而且民族文化艺术和民俗风情得以完整的再现、丰富和发展 ,给我国农村区域文化的百花园增添了艳丽的景色。3.农村区域文化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

13、展迅速。在农村生态旅游、乡村休闲度假等成为当代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热点的情况下 ,具有文化资源优势的农村区域文化产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以现代旅游业为龙头和基础的农村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 ,已成为许多地区新兴的支柱产业。而农村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不仅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启动器 ,而且能反过来促进农村区域文化的繁荣。4.农村落后地区的文化建设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人文地理因素的制约 ,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建设长期滞后 ,农村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已成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落后地区农村文化建设 ,对“老、少、

14、边、穷”地区的文化事业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扶持 ,加大了投入力度 ,实施了“文化扶贫”战略 ,使这些地区的文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三下乡”活动的开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以及“希望工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等的启动 ,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建设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当前我国农村区域文化建设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一些地区农民的文化观念落后 ,封271文教历史 湖南社会科学 200511建迷信盛行 ,区域文化建设的社会人文环境不理想 ;二是相当 一部分地区的农村基层干部对区域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15、 ,没有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区域文化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三是对农村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正确思路 ,不能做到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合理开发 ,管理机制亦不完善 ;四是农村区域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严重 ,“老、少、边、穷”地区文化落后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改善。上述问题的存在 ,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 ,要求我们在农村区域文化建设实践中充分考虑并加以解决。三、中国农村区域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农村区域文化建设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农村区域文化建设中 ,我们要从各地实际出发 ,按照党的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 ,建设既具有民族地域特色又具时代

16、先进性的农村区域文化。11 农村区域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培育植根于区域文化土壤和民众心灵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是区域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当代中国农村区域文化建设 ,要把本地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人文精神加以提炼 ,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从而培育出一种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又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特征的地域性人文精神 ,如“韶山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屈原精神”等等。21 在农村区域文化建设中 ,要大力加强对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 ,积极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 一些地区的民族歌舞、地方戏曲、民间书画、雕塑以及各种民族工艺等 ,是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 ,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 ,其中不乏有价值的优秀民间艺术 ,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繁荣区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文革”中有许多民间艺术遭到破坏 ,有些甚至失传。因此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