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587551 上传时间:2017-12-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中学一年级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级中学一年级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级中学一年级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级中学一年级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级中学一年级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级中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中学一年级语文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级中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 ”,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设计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2、。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 ”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 山”字,“我” 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 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 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3、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 ?为什么说“ 隐秘 ”?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 我 ”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 ?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 研讨与练习” 选题,或自行设计。 有关资料 一

4、、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 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 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 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 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 年离开。1992 年去英国。1994 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

5、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 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 ,而诗中的这种对“ 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 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 的出现,恰好与“山

6、”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 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教学目标与重点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

7、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 中说 “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 脱险 的经历” ,既然是“脱险” ,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 ?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 57 年,65 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是什么哲理呢 ?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 300 字提高到 500 字,本文大约 1500 字,要求 4 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 。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

8、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 脱险 ”,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 “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

9、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 第一题。 第二课时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

10、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 7 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 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 假如你是“我” ,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

11、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时隔年 , 。 (2)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的 训诫。 (3) 向 攀爬。 (4) 有人啜泣。 (5) 正纳罕 。 (6)暮色开始四合, 。 (7)暮色苍茫, 。 (8) 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 的口气说 。 (10)我小心翼翼地 。 (11) 我的信心大增。 (12)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组织同学布置专栏。第三课:生命 生命一、 教学目标和重点1.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

12、问,砥砺思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课文。2. 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二、 1.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 主题词” 。如第一段中的“生之欲望” 。 2.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事例 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 心跳:生命 珍视、奋斗 3.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骚扰小憩茁壮糟蹋庸碌辜负昂然挺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点名朗读。 5.质疑问难。 6.问题设计与研讨。 研讨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

13、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2)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4)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7.小结这次质疑与研讨的经验。 8.朗读练习。 9.语言运用:补成一句话。 (1)一只 不停地在 飞来旋去,骚扰着我。 (2) 在 小憩。 (3) 令我震惊。 (4) 令我肃然起敬。 (5) 昂然挺立 。 (6) 足以擎天撼地。 (7)我可以 也可以 。 (8) 庸碌一生。 (9)我应许 。 (10) 遇福遇祸,或喜或忧, 。 10.作业。 见“ 研讨与练习” 。第四课:紫藤萝瀑布一、教学目标和重点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

14、;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在朗读训练上,范读一个片段,鼓励读得好的同学,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举例指导;在内容探究上,启发学生拎出透露背景的语句,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领悟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在写作揣摩上,引导学生就“写景抒情” 类作文从课文中得到启示。二、教学大体步骤 第一课时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组织学生谈谈整体感知。 要求抓住作者感情有什么变化,作者感悟到什么哲理,思路上大体怎么展开。 3.字词教学。 “读一读,写一写” 看 “注释”,查词典学生读,教师正音。 4.朗读训练。 范读片段(教师自行选

15、择)学生各自练读抽两名学生起来读教师举例指导。 5.内容研讨。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 辅助性问题设计: 你能不能画一张图表,画出作者所说的藤萝的变迁小史? 课文所说的“十多年 ”,我们国家的历史你知道哪些 ? 图(略) “生死谜、手足情” 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么不幸? (2)“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是一种什么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 (3)探究最后第二段含义。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想想从这个信念中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来作为人生的指南?作者描写一朵朵花与整树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的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6.小

16、结这次探究的经验。 这一次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这一篇比较含蓄的文章,你取得什么经验?把自己想到的和同学谈到的,记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 内容探究”上。 7.布置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常见的花我们往往熟视无睹,印象模糊。学习作者,细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考,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所感悟,准备课堂发言,写一个发言提纲。 第二课时 1.交流第一题答案。 2.交流赏花所得。 3.抽几名学生轮流朗读。 4.语言揣摩。 (1)哪些句子写景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默读一遍,画出佳句。 (2)朗读自己最欣赏的佳句。 (3)集体揣摩练习二所列四个句子。 5.小结语言揣摩的经验。 这次揣摩品味语言,你取得什么经验?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语言揣摩” 上记几条。 6.写作学习。 启发思考题 总题目:写景抒情的作文,怎样写才好? 分题目: 写景与抒情二者怎样摆法才好? 景物怎样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