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与研究复习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581231 上传时间:2017-12-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规划与研究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区域规划与研究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区域规划与研究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区域规划与研究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区域规划与研究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规划与研究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规划与研究复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 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和非物 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其基本属性: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基本特性:地理位臵的固定性和范围和可度量性 区域的不可位移性和不可臵换性 区域的内部具有统一性 区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三、区域的划分: 均质区域:区域内部农区与牧区,水稻区与小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

2、域,也称为同质区。例如山区与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区与闽区,发达区与贫困区等等。 结节区:或 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例如,目前在区域研究和规划中普遍采用的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四、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活动。 五: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六: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区域发展的

3、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区域经济分析: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区域发展分析 :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4、或自然环境要素。 二、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三、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的数量的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四: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 五、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2.自然资源质的

5、评价 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也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 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简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1.区域资源的丰饶度。指资源的质量、数量及相关因素。 2.区域资源的位臵。包括自然地理位臵、经济地理位臵(城市、交通、消费区)和政治地理位臵。 3.区域资源合理开发的可能性和方式。需要从自然可能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资源的可能利用方式。 4.资源对社会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分析资源对当

6、前需要量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保证程度。 5.资源利用效果分析。资源开发利用效果包括经济效果、生态效果和社会效果。八、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在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1、指数法(单一指数法(标准型指数、等级型指数)分类指数、综合指数)2、模糊综合评价法 3、灰色关联分析法 4、景观生态法。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方法:1、类比法 2、专家评价法 3、综合指标法 4,、图形叠臵法 5、系统分析法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二、适度人口: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

7、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 、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的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2)适度人口因地而异;适度人口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适度人口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适度人口因时间而异。 三、人口容量: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人口素质分析劳动适龄人口的概念四、如何认识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要点: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体现作为生产者

8、,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布局。作为消费者,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一、技术进步的概念: 技术进步 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进步的类型适用技术的概念 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

9、的影响: (一) 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由于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节约,使得区域生产对非本区域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际竞争能力。(三)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技术进步不但引起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由于社会分工、协作与专业化的加深,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新产品层出不穷,催生了新的需求,导致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日益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原有产品的功能和效用不断引伸与“

10、裂变” ,独立而成为新的产业部门。 (四)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虽然技术进步具有节约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的倾向,但从总体上看,技术进步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进而可以认为,技术进步实质上是人类向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从而可使单位产品上劳动投入的节约与社会总体上劳动就业的增加同时并举。 二、技术选择的原则1. 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和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 。 2. 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3.必须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劳动就业需要,充分利用地方人力资源。 4.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

11、。5.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一、反映我国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其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总和价值。 绿色 GDP=传统 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人类发展指数是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包括: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生活标准。 区域竞争力 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

12、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霍夫曼定理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的规律。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竞争力:城市经济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金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对外开放、人口竞争力、生活质量、政府效率 二、简述并简要评价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要点: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农业而非工业主导,

13、生产力水平很低;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这是从传统社会阶段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工业生产和农业革命中发挥作用;金融业、商业开始发展,政治上也应有相应变革;3.起飞阶段。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4.向成熟推进阶段。这是起飞后经过较长期的经济持续发展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阶段,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此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部门。 上述 6 个阶段中,第三个阶段是

14、关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主导部门是各个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主导部门是不断更替的;传统社会的主导部门是农业;起飞前阶段的主导部门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等工业部门;起飞阶段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和铁路运输业;成熟阶段是重化工和制造业;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是耐用消费品工业(如汽车)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服务业部门(如文教、卫生等) 。 罗斯托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但经济的发展并不都表现为这种直线模式,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初始条件、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的模式就可能不同,在主导部门的选择、发展政策目标的制订等方面就可能存在差异

15、。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今天不一定是发展中国家的明天。然而,罗斯托研究中所揭示的投资积累水平和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对不同时期经济成长的作用规律却对研究区域发展问题很有意义。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第六章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产业的划分: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偏离份额分析法的部门优势分析图和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一、区域优势的概念: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率,从而使该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区域优势的类型(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2

16、 )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3 )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 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区域分工的特点:1、去生产的专业化 2、区域经济的联系性 3、区际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模式:垂直模式 水平模式 混合分工 二、区域投资环境:指的是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原则:系统性和综合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 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一、产业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单位。 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区域内各种类型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或为它们的综合。 主导产业 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二主导产业的带动影响分析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一)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 1 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2对区域资源的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