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古诗鉴赏参考解答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501067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古诗鉴赏参考解答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3古诗鉴赏参考解答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3古诗鉴赏参考解答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3古诗鉴赏参考解答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3古诗鉴赏参考解答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古诗鉴赏参考解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古诗鉴赏参考解答(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1答案: (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词发端便以一往情深的笔触追忆当年与同僚纵情赌博,猎射驰驱的豪迈戎马生涯。第三句由前两句回忆而折入现实,如今无人记得当年豪情壮志,愤慨之情便油然而生。因此后两句词人便描绘出了两类人物的两条道路,以此对比,词人的

2、深沉孤愤与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全面展现。(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稍难。本词为作者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表现的是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之情。下片前三句写湖上生活,无拘无束,占断烟雨。第四、五句作者借用典故翻出新意:官家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属闲人,何用官家赐予?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谁又稀罕官家赐予?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蓄积而出。2答案:(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

3、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解析:(1)哲学和诗歌,仿佛是两个冤家,不能相容。而王夫之认为诗缘于情,理缘于性,未必一定分辕反驾。而朱熹这位大哲学家的诗集中确有一些“不堕理障、富于情趣”的作品,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 便是其中极为出色的一篇。江边几株梅树令作者牵挂,多次拄杖前往探访。大风雪后再次踏雪寻梅,却苦寻无着,直到昨夜明月之下,才发现梅花凌寒傲雪盛开。可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梅花的冰姿玉肌,也几乎未涉及梅的色与香,而是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注重了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间接表现梅花高洁孤傲的精神品格。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4、)外界景物,在作诗之前,引发作者的灵感;作诗之时,影响其情感;诗成之后,又反映在作品的风格之中。这首诗的语言清丽动人,心物相感,情景交融。(2)诗人折梅遥寄,想到友人和自己的身世遭遇,进而联想到大宋朝廷用人不专,和战不定,使大好河山,未能收复,但在诗中又不便明加指斥。中原未复,国势岌岌可危,志士失气,作者难免在落寞惆怅、若有所失之际,想到梅花凌寒傲雪,受尽折磨与摧残,依然节气不改的高尚品质。大宋金瓯残缺,治国者偏安一隅,令作者内心如焚。 “相思应恨劫成灰”,沉郁苍凉,悲不可胜,正如他在赋水仙花中所写:“卓哉有遗烈,千载不可忘。 ”作者把心头种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

5、从说起, “精忠贯宸极,孤愤摩穹苍” ,以至寒冬里,在梅树下徘徊良久,沉吟思索,不觉已是日落寒枝,归鸦乱鸣,暮色四合,遥望柴门白屋,踽踽而归。宋室南渡,中原已尽入金人掌握中,诗翁未曾北上,却又怎能于此游玩吟赏?“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唯其感情深沉,方能状此深远之境,也唯有如此意境深远之作,方能寓先生深沉之情。但从内心情感的流露,到作品意境的形成,往往有待外界景物的触发,作者咏梅,来寄托其对国势的担忧,故沉郁苍凉。3. 答案:(1)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 )手

6、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 ”“柴门” “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 “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 “雪” “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解析:(1)第二联上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雅之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诗人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好像通过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下句写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诗人静观外物,体察入微,写得自然清丽,别有意趣。(2)应先概括诗人形象,然后结合诗中意象分点分析。

7、诗人心志清隽,爱好闲雅。他身处竹轩,轻掩柴门,漫步小径,品茶焚香,或倦卧,或闲吟,悠然自得。竹轩之中四时皆佳趣,赏竹,观雪,品梅,均非别处所能领略,亦足见诗人的清雅之趣。4. 答案:(1) 轻微、新鲜、清爽等。(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3)例:“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解析:(1)结合“凉”来理解“嫩”的含义。(2)结合大鹏、丹凤、北海、太阳、书剑、路茫茫等意象的内涵及其营造的意境作答

8、。(3)结合例子指明虚写和实写的内容,以及词人借此表达的情感即可。赏析此词上阕前两句为秋季的环境描写,用词清新,环境清爽。接下来两句词人运用想象为廓之加油祝福, “禹门” “桂”都是考试得中的意象。下阕词人运用大鹏、丹凤等豪迈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意境,还塑造了一个儒雅刚健、很有气概的书生形象,把辛词的豪放风格充分表现了出来。最后两句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真挚表达了对应考者廓之的美好祝愿。5答案:(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

9、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 , “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 “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解析:(1)首联写皎洁的月亮慢慢升起到山顶,月光如银,轻泻在山中的小溪上,水汽飘浮在溪水上,又弥漫在山间。颔联接着写到,月光照耀下的水汽如同天上的白云,轻轻地飘到诗人所居住的山寺前。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烟”的洁白,又用一“流”字点出了“烟”飘流的动态。(2)颈联写诗人开门观赏山中美丽的夜色。一“惜”字写出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接着诗人从这种陶醉中醒来,想到自己无家可归,只能孤独地在这山中荒寺内辗转难眠。一“独”

10、字写尽诗人的孤寂和思乡之情。因此,诗人不眠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一是思乡。6. 答案:(1)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2)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 ,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解析:(1)韦诗题中“独”字已透露出情感指向。月光皎洁,如烛影摇红,秋风时至,竹声飒飒。夜半时分,

11、山鸟惊啼,于恬淡宁静的氛围中衬出窗间独宿的诗人内心的孤独。赵诗作为和诗,用韵与韦诗相同,而意象和情感则同中有异:冷月残烛、深竹夜雨、无宿惊鸟等意象,较韦诗明显凄冷,显见二者心境之不同。(2)应分别指出修辞手法,并分别赏析。韦诗首句以烛喻月,有“孤灯相伴” “今夜月同孤”之意。赵诗首句“晕”字本指日月周围的光环,此处以“晕”代月,属以特征代本体,可联系“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谚语来解读。7. 答案:(1)【要点】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要点 】颈联想象友人喜

12、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解析:(1)这是一道从“炼”字角度对考生鉴赏评价能力进行考查的题,答题时可以联想到熟知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从二者同与不同中体会出这首诗中的“绿”字的妙处。(2)第三联是对友人到家时情景的想象,第四联则是对友人归乡后生活的设想。答题时首先要对诗句进行散文化解读,然后指出其中蕴含的情感。8. 答案:(1)B(2)(示例)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表现

13、了鲁仲连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诗人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是极度的推崇。 “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当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时,鲁仲连却笑着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是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达自己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解析:(1)“ 后世仰末照”句是指后代的人都仰慕鲁仲连的光

14、彩,而不是说会被后人遗忘。(2)这首诗是典型的咏古人明志,在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答出“辅弼天下” “建功立业”与“不慕名利” “功成身退”这些要点即可。赏析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中最高尚奇妙的人物。他的高妙就像明月刚从海底升起来,一个早上的工夫就把光芒照耀到了世间。鲁仲连“义不帝秦”的英名和功绩,令后人敬仰。他是一个视功名富贵为草芥的义士,诗人认为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在诗中以鲁仲连自比,表达了渴望既建功立业又能淡泊名利的理想,且首尾呼应,感情真挚。9答案:(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表达了 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

15、门掩世味” “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出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 “馀花” “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解析:(1)“ 山静似太古”一句,用太古时期,万物沉静,仿佛一切都不存在来形容此时的“山静” ,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山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没有名利的诱惑、人事的烦扰,仿佛一切都沉静下来,都已凝固,作者借写山间宁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如这宁静的山峦一片澄静,一尘不染。(2)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如“世味”指的是世道人心,世态炎凉, “门常掩”意为“世味进不来,远离人间是非” ;“簟”为“竹席” , “时光簟

16、已便”是说盛夏虽炎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舒适。通过“门常掩”这一动作,“簟已便”这一感受,传达出此刻厌恶“世味”官场、世嚣,追求恬淡、舒适生活的心境。(3)从题干“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来看,需结合文本谈哪些是平淡简约之笔,其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诗中有“馀花” “好鸟”等美好闲适的意象,给人一种简约淡雅之意,虽春意阑珊,花已凋零,只剩几朵留在枝头,但诗人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也不妨碍诗人酣眠,将门关上可以挡住官场的污秽和世上的诸多烦扰;躺在凉席上便感到舒适、顺畅。这首诗都显得平淡无奇,但是从最后一句可知,诗人内心仍有幽愤不平之气, “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 “忘筌”一语双关,暗合庄子“得鱼忘筌”的典故,“拈笔又忘筌”表现乍得忽失的惆怅,这首诗又是作者在谪居惠州时醉后所作,可见诗人平时生活虽平淡、舒适,但总掩饰不住内心的愤愤不平之气。10. 答案:(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