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491973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转移的相关性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转移的相关性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转移的相关性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转移的相关性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转移的相关性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转移的相关性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转移的相关性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转移的相关性分析【关键词】 胃癌胃癌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胃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之首,是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转移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也是导致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现总结对我院胃癌手术患者的病理分型、分期、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盆腹腔广泛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探讨胃癌转移规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346 例,男 236 例,女 110 例。男女比为 2.151。年龄 2578 岁,平均 51.2 岁。肿瘤部位:胃窦部129 例,贲门胃底部 84 例,胃体部 105 例,双原发癌 28 例。1.2 病理分型、分期 管状腺癌(高

2、中分化)123 例,低分化腺癌 166 例,黏液腺癌 15 例,印戒细胞癌 37 例、未分化癌 5 例。TMN 分期:期 40 例,期 152 例,期 110 例,期 44 例。1.3 分析方法 转移率为转移病例/总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淋巴结转移病例/总病例,淋巴结转移度为转移淋巴结数 /取检淋巴2结总数。浸润深度分为侵及黏膜层、肌层、浆膜层及浆膜外。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2 结果2.1 性别、年龄与临床病理 各年龄段胃癌患者男女比例不一,30 岁年龄段以女性多见(P0.05),4060 岁年龄段以男性多见(P0.05)。比较性别在胃癌发病部位上的差异发

3、现,男性胃底贲门癌高于女性(P0.05),而其他病变部位差异无显著性。比较性别在胃癌分化程度上的差异发现,女性印戒细胞癌高于男性(P0.05),而其他类型差异无显著性。不同年龄段胃癌的病变部位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胃底贲门癌增多。而且不同年龄段胃癌的分化程度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低分化胃癌及印戒细胞癌减少,而管状腺癌增多。2.2 病理分型与转移 管状腺癌主要分布在 TNM 分期、期,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和印戒细胞癌主要为、期,以低分化腺癌最多,未分化癌例数较少,未予以统计。淋巴结3转移率高低依次为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管状腺癌

4、;淋巴结转移度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均高于印戒细胞癌、管状腺癌(P0.05);肝转移率及盆、腹腔广泛转移率均以管状腺癌为主,见表 1。表 1 病理分型与转移的关系 (略)2.3 肿瘤部位与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度、淋巴结转移率:贲门胃底、胃体癌大于胃窦癌(P0.05),但均小于双原发灶癌(P0.05),见表 2。表 2 肿瘤部位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略)2.4 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 87.6%的胃窦癌浸润肌层和全层,94.7%的贲门胃底癌浸润肌层和全层,胃体癌和双原发灶全部浸润肌层和全层。浸润黏膜层癌无淋巴结转移,浸润全层者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均大于肌层者,两者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低分化腺癌

5、黏液腺癌管状腺癌。转移度以低分化腺癌最多。因此,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越差,其局部淋巴结转移程度越高,恶性程度越大,但本文资料显示,管状腺癌远处转移率却比低分化癌高,这可能与分化较好的肿瘤细胞脱落后呈栓状,进入后更容易黏附于肝窦内,形成肝转移,而低分化癌恶性程度高,细胞呈单个状态进入肝脏,易被肝脏枯否细胞所吞噬有关2 。 (3 )肿瘤部位、浸润程度与转移关系 :淋巴结转移度、淋巴结转移率:贲门胃底、胃体癌大于胃窦癌,但均小于双原发灶癌。浸润黏膜层癌无淋巴结转移,浸润全层者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均大于肌层者。淋巴转移作为胃癌最主要的转移形式,对病人的预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仅限于黏膜层内的早期胃癌就

6、有淋巴转移,而淋巴转移是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主要的原因3,4 。淋巴浸润深度也是胃癌重要的预后因素2,5 。另外,从本组资料还可以看出,管状腺癌主要分布在 TNM 分期、期,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主要在、期。胃癌的生长部位、病变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肝、腹腔等远处转移有密切关系,亦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5参考文献1 Maguire A, Porta M, Sanz Anquela JM, et al. Sex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gastric cancer. Eur. J Cancer,1996,32A:1303-1309,2 Adachi Y

7、, Sue matsu T, Shiraishi N, et al. Perigastric lymph node status as a prognostic indicator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Br J Surg,1998,85(9):1281.3 Kitamura K, Yamaguchi T,Taniguchi H. Analysi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early gastric cancer: rationale of limited surgery. J Surg Oncol,1997,64(1

8、):42.4 Namieno T, Koito K, Higashi T, et al. Tumor recurrence following re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rcinom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 policy of limited resection. World J Surg,1998,22(8):869.5 WU CW, Hsieh MC, Lo SS,et al. Relation of number of positive lymph nodes to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gastric adenocarcinoma. Gut,1996,38(4):52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