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491910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试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试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试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试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 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 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参评论文 试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试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内容摘要:中等职业教育 “必须切实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品质教育和个性心理素质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的素质”以便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为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输送具备综合职业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需要的,全面素质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初级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面临的困难。必须提高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内涵的认识。新

2、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德育课教学为中心,更好地实现学校德育的整体性实践。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德育课、教学模式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 “必须切实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品质教育和个性心理素质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的素质”以便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为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输送具备综合职业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需要的,全面素质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初级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重视和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以德为魂、以

3、生为本、以勤为径、以创为先,针对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不断改变以往一些陈旧的德育课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德育课教学改革模式。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面临的困难(一)德育课教材的困难德育课教材经过多年改革,形成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等四门课程。总体来说是适应时代特征、规范科学的、充分体现完整性、系统性和导向性的特点。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教材理论性太强、学生难于理解,哲学基础知识课教材内容不够浅显,法律课涵盖的法律知识太多、难度偏高,当然还存在教材的滞后性、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4、等问题,从而弱化了德育课教学的效果。(二)德育课教师“教”的困难从德育课教师构成来看,虽然主要是由政治课教师担任,但有些学校某些德育课教师,由学校领导或其他老师改行来上。由于这些老师自身政治课知识的缺乏,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从德育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来看,主要还是传统的灌输法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这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助长了对教师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对德育课知识理解和应用素质的提高。(三)德育课学生“学”的困难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会认为专业课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重要的,德育课作为一门文化课,简直是可有可无的;同时学生总感觉德育课和初中的社会课一样枯燥乏味、死板,理论太高太远

5、,与现实社会脱节、学了也没用,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问题,认为德育课太难学,知识不易理解,形成畏难情绪。这些原因就造成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德育课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综上所述,德育课教学面临的诸多困难,不是能简单解决的,必须以加强德育课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德育课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二、必须提高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内涵的认识德育课程的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学校德育的整体性建设的中心环节。因此,德育课程教学的效果,对于学校德育建设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德育课教学的效果呢?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课

6、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不仅要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应该考虑改进我们现有的教学结构,即将德育课教学模块化。现有的德育课的教学结构是以教材的章节为基础的。问题在于教材的章节划分大都是以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依据的,更多的体现出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以此为基础的教学结构必然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活动。但是,作为德育课的教学,这种结构不免会表现出它的局限性。第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不符合中职德育的特点和规律。首先,道德素质的高低主要表现为道德实践的水平,即道德必须内化为一个人的信念,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一个人的品德如何主要不决定于道德知识的多少,也不决定于政治理论水平的高低,而在于能

7、否自觉地把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也就是道德主体性的建构与发挥问题。其次,品德的形成离不开主体的主动、自觉的道德实践活动。只有通过活动,即主体的积极投入和参与,才能加深其感受和体验,从而把道德要求逐渐习得为内在需求。因此,德育课教学的目的不像分科教学那样给学生传授各科系统的书本知识,而应该是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地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而有特色的发展。教师的教应体现在“指导”上,即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再者,作为中职的学生对于现有的德育课的理论内容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并且与他们的自身的需要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

8、免使学生感到德育的空洞、抽象。第二,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是中职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什么是以能力为本位?最根本的就是要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的根本目标不再是知识掌握的多少,而是做事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能以自己的能力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当然,这不是说知识的学习不重要,或者可以忽视知识的掌握,相反,要做事。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是离不开知识的学习、扩展和提高的。但是,这时的知识的学习是以做事为目标的,是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而存在的。与单纯的知识的学习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就是这时的知识是为做事服务的。什么是以

9、学生主体?强调学生是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最根本的就是强调处于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真实需求、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有着自己的选择能力的人。我们更多地是强调把学生作为主体,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出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这是没问题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或者说,如果我们仅仅停留于此,那么还不能说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已经把学生作为了教育教学中的主体。相反,实际上,这还是仅仅把学生看做是一种工具、一种被动地接受与自己无关、或自己并不需要的知识的对象。因为,在这里我们并没有进一步明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什么?没有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去做什么?其实,没

10、有得到明确和说明的,正是我们长期形成的固有的观念,也就是无须说明、无须再去明确的东西,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以知识传输为中心的思想支配下,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中,尽管我们想尽办法,也很难实现学生的真正的主体地位。为什么?因为主体的最根本的东西没有得到我们应有的重视,即学生自己的需要,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念。我们灌输给他们的是他们所不需要的,不想要的东西。可以设想,一个学生坐在教室里,从早到晚听到的、看到的都是自己不想听的东西,他还能有积极性、主动性吗?因此,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价值。主体的需要和价值,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应该是多元化存在的。

11、因为现在的社会发展本身也是多元化的。因此,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应该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的余地。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也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些都不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能解决的。第三,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与之相适应的是越来越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人,需要的是具有操作能力的人,换句话说,需要具有特点之人。而社会的发展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条件,与之相适应的是个人也越来越多的注意到自己的个性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四个学会”这样的教

12、育基本目标。我国的教育部门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已能力为本位就是要在教学中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思想。虽然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知识作为基础,但是,这种知识的掌握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下的知识掌握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以能力为本位的知识学习,是具有明确的目标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为了这个明确目标而服务的,而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下的知识学习,缺乏这样的明确目标,因而很容易导致为知识学习而学习的情况,结果使学生的学习脱离了实际的需要,使学生最终成为了“书呆子” 。事实上,这些问题不只是存在于学生中,应该说也存在于相当一部分德育课的教师身上。因为他们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教材的内容

13、和顺序进行教学,尽管他们中的不少人也希望能使学生参与进来,达到德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安排了不少活动,但是,由于对教学结构的整体没有改变,这些活动本身也只能成为教学的调味剂,至多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而对于提高教学,尤其是提高德育效果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三、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的任务;要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増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结合中

14、职生的特点和德育课的内容,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可以进行以下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与尝试:(一) 解决实际问题类的德育课教学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德育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而组织的德育教学。它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问题化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认识活动引向深入,并使之富有创造性。问题来源于德育课教学内容中某一具体问题的放大或扩展或来源于学生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本着突出情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基本模式去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研究,找出答案,再回到主题上来。提出

15、的问题一定要有助于激发和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这一模式中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我体验的种种条件和机会。在这一模式的教学中提出问题非常关键。作为德育教师可以运用这一模式在讲授政治时如”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环境问题” 教学时,在提供给学生大量我国环境问题材料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在现实生活中你发现的环境问题的危害有哪些?2.你能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哪些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或措施?3. 你作为一名中职生,能为环保做点什么具体工作? 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没有界定,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空间,创造思维就在讨论、研究中得到开发和提高。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结合自己身边的环境

16、问题提出了很多可行的解决方案。(二) 搜集分析信息类的德育课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搜集信息,可通过观察、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手段进行。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信息,并引导学生分析信息中反映出的问题。开展此类德育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这种类型的德育课的基本模式是:确定主题布置搜集信息的任务 整理并展示信息研讨、分析信息得出结论或引发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外实践活动和课堂内活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三) 模拟或表演类的德育课教学模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教学内容,并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可开展此类德育课。采用表演小品、相声、独幕剧; 角色阅读; 模拟(小品、漫画、法庭、辩论等) 等形式。这种德育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表现欲,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训练学生的创造智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这种类型的德育课的基本模式是:改编教学内容确定角色 表演及观看表演思考领悟。在整个过程中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