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阅读客观题解题分类例说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836964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科文阅读客观题解题分类例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社科文阅读客观题解题分类例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社科文阅读客观题解题分类例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社科文阅读客观题解题分类例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社科文阅读客观题解题分类例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科文阅读客观题解题分类例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科文阅读客观题解题分类例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科文阅读客观题解题分类例说汕头市潮阳第四中学陈钦发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来看,现代文阅读客观题考社会科学作品阅读的越来越多。很多考生作惯了自然科学作品的阅读题,对社会科学作品的阅读题感到束手无策。其实,社会科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并不难,方法一般分三步:“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读)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找)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又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要在比较中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就要求我们掌握错项的一些规律,下面对社会科学作品阅读客观题的错项进行分类解析,以帮助我们在解题时快速做出判断

2、。一、背离原文,歪曲观点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例 1、【题目选项】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006 年安徽卷第 7 题)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对应原文】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题文比较】原文的观点是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由于工业化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

3、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选项却说“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歪曲了原文的观点。例 2、【题目选项】下列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 年天津卷第 6 题)D.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观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文化的核心。【对应原文】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题文比较】根据原文的意思,只有那些社会群体所“普遍持有的见解”,才是“社会的价值观”,才是文化的核心。而 D 项却说“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观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明显歪曲了原文的观点。二、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原

4、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题目选项】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2006 年重庆卷第 6 题)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对应原文】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

5、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题文比较】与 B 项比较,原文说:无论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与 D 项比较,原文说: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一些具体改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然而,B、D 两项却将上述两种情况说成属于“文化转型”,置否定为肯定,完全违背了原文的观点。三、主次不分,本末颠倒就是将原文中所说的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的问题,或将次要的问题说成主要的问题,倒置其关系。【题目选项】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 年天津卷第 7 题)D“做什么”和“怎么做”决定了“

6、为什么做”,这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对应原文】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人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题文比较】原文说“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选项明显将这个主次关系颠倒了。四、过于武断,夸大其词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词,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题目选项】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005 年辽宁卷第 8 题)A事实证明,一切新的探索最终不是宜人之美,便是悲怆之美。 【对应原

7、文】是不是一切新的探索最终都归结到美呢 不一定。在艺术上如此,在科学上也如此。在科学上一切探索都最终要受实验的考验,而在艺术上则是时间的考验。如果它们确是挖掘到世界的一个新的方面,那它们是美的。【题文比较】原文十分明确的说在科学上和艺术的探索最终都要通过考验才能确定是不是美的。而选项却说一切新的探索都是美的,过于武断,夸大其词。五、节外生枝,无中生有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的毫无根据的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题目选项】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006 年广东卷第 6 题)A古典自由主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

8、个人事务。【对应原文】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认为,效率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因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扩张,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法律来操心人们的经济事务。【题文比较】原文讲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是人们追求财富,原因是“因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并未“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选项的观点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无中生有。六、东拉西扯,张冠李戴将原文中“张”的观点态度说成是“李”的观点态度,或将“李”的观点态度说成是“张”的观点态度,东拉西扯,混乱不清。【题目选项】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一项是

9、(2006 年广东卷第 5 题)C个人经济理性以自我目的为核心,这从个人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对应原文】所谓个人的经济理性是以自我目的为核心来推理、论证的。这种个人的经济理性就个人的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可见,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无法提供一种完备而有效的经济效率论证体系。【题文比较】“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C 项的观点是作者的观点,是作者批判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的,而并非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七、不明事理,偷换概念不明白原文所阐释的道理,将原文中阐释的某一概念换成另

10、一概念,也就是原文说的是甲事物怎么样,而选项说成是乙事物怎么样,义理混淆不清。【题目选项】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006 年天津卷第 7 题)C胡森面对“知识爆炸”等对社会的挑战,提出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来指导社会变革。【对应原文】1986 年,著名教育学者胡森的再论学习型社会,将“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教育的一个主题,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失业以及“知识爆炸”等带来的挑战。【题文比较】原文说将“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教育的一个主题,以应对“知识爆炸”等带来的挑战,而选项说“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来指导社会变革”,把“应对挑战”的概念偷换成“指导社会变革

11、”。八、不明关系,强拉因果或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强拉到一起,并强加因果关系,或将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的因果关系颠倒,因说成果,果说成因。 例 1、【题目选项】 下面不属于导致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原因的一项是(2006 年浙江卷第 8 题)C显著的民族差异,导致理解的困难。【对应原文】在大部分历史中,人们一直受限于他们的地理范围。没有到世界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对远远不同于人们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观察是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二冒险。大范围的旅行通常是少数人独享的特权;只有当适当的运输和通信方式得到发展,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研究才盛行。【题文比较】原文分析“导致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原因”是广阔的地理范围,

12、造成交往的局限。落后的旅行手段,造成沟通的不便。并没有提到“民族差异”的原因,C 项属强拉因果关系。例 2、【题目选项】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 年湖北卷第 10 题)C.中国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因此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对应原文】在公元前 6 世纪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十九年七闰制,并有系统的进行运用。而古巴比伦人掌握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是在公元前 5 世纪,比中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题文比较】从原文看,中国在公元前 6 世纪以前已经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可得出结果中国未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但并不可得出“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C 项强拉因果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