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蒹葭》读后感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343462 上传时间:2017-11-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蒹葭》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蒹葭》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蒹葭》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蒹葭》读后感(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蒹葭读后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我读秦风蒹葭 蒹葭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在秦国这个好战乐斗的尚武之邦,竟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实乃一大奇事。作品文字很简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如此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是改变了个别的字。诗的内容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所谓“永恒”

2、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蒹葭的取境朦胧由为显著。“伊人”的意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爱”的境界。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蒹葭除了取境朦胧还存在形象

3、朦胧,伊人在什么地方?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还是其它地方。如果非要寻找一个答案,那恐怕只能说伊人在主人公的心中诗歌中的伊人没有正面出现,但在虚拟的想象中,“伊人”的形象则更显得神韵飘逸,风致焉然。而伊人又会是谁? 钟惺评曰:“异人异境,使人欲仙。”人物形象充满了朦胧的美。再说说含蓄美。我读了文章后,又参考了一些文学家的解说,总结:文章以少少许表现多多许,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像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这一点颇有关雎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情致。然而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

4、、焦急心绪,以及他(她)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的。一会儿“溯洄从之” ,一会儿又“溯游从之” ,谁知会有几个反复呢?陈启源说:“夫说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 ”(毛诗稽古篇)惟其“慕悦益至” ,而可见不可求,则失望怅惘愈甚。就像很多文学家都看出来一样,作品虽未着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在碧水澄滢的衬托下, “伊人”是高洁的,使人感到可敬、可亲、可爱。不然,他(她)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磁石般的吸引力,那么强烈地吸引着这位追求

5、者,那么令追求者心驰神往!而这位伊人的追求、倾慕者,思念伊人情真意切,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同时,诗只写到寻求之难,可望不可即的伊人“宛在” ,便戛然而止,下文就不再表了。那么这位追求者将会如何呢,这便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也许仍在继续他(她)的热烈追求,因为世界上的事情越是追求不到,就越觉得它的可贵,也就愈加产生了追求的兴趣和迫切的心情。也许是愁肠寸断,无限怅惘。也许是一种说不清、讲不出的心情,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但到底是什么,作者没有说,这就是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或“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了。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在感受“蒹葭之美”时,自己的心灵精神与情感也得到了“美”,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值得我们不断地探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