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发展上的消极特征及其对策分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405461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发展上的消极特征及其对策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发展上的消极特征及其对策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发展上的消极特征及其对策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发展上的消极特征及其对策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发展上的消极特征及其对策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发展上的消极特征及其对策分析【摘要】本文分析了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发展上产生某些消极特征的主要原因及其解决对策。【关键词】独生子女;个性心理;消极特征;对策目前学校里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的个性心理有其特异性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独生子女获得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都优越于非独生子女,但在心理状态、个性特点等方面则表现得与非独生子女有所不同。许多独生子女的独立性、合作精神、耐挫性及自理能力等都有所欠缺。究其根源,现代心理学研究已证实,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发展上产生某些消极特征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1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的主要表

2、现:1.1 溺爱过度导致独生子女“惟我独尊”溺爱是一种畸形的丧失理智的爱。许多家长对孩子一味迁就,甚至姑息孩子的缺点错误。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就对孩子宠爱有加,千方百计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该管不管,该教不教,溺爱过度。一切围绕“小太阳”转,事事以孩子的意愿为中心。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孩子心中便形成了周围的人都得受我支配的“惟我”心理,以“我”为中心,产生自私、骄横、唯我独尊的性格。1.2 保护过分使得独生子女“懦弱无能”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父母便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唯一的孩子身上,有关孩子的事都包揽下来。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什么都不用做,甚至连学校值日扫地都由家长代劳。这样使孩子感

3、到自己是生来受人关心的,什么事都不用干,而且会事事依赖别人;还有的家长对子女呵护过多,因为担心出意外,便限制孩子的户外活动,也不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使孩子失去了与伙伴交往的机会,也失去 了学习、模仿各种社会技能的机会。这种过度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挫折、打击,一旦离开父母的怀抱,就难以独立的生活。1.3 形影孤单促使独生子女“孤僻冷漠”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加上都市化生活格局的普及,多数人家都各守各户很少往来。因此孩子没有同伴间融洽的思想感情交流,没有同伴间的互相帮助和团结友爱的氛围,不知什么叫“手足之情” ,也很少理会朋友的友爱关心,漠视一切,把自己藏在“蜗居”中,性

4、格孤僻,待人冷漠,不合群,更不懂得关爱、谦让和分享。其实他们有时也十分渴望走出孤独,融入集体,但常常做不到,做不好。2 问题解决对策探究2.1 创设交往合作情景,促进个性心理转变独生子女不良的个性心理产生于实际生活,缺乏社会人际交往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在实际生活中帮助他们矫正,为他们提供交往合作的机会,让他们从不良个性习惯给自己带来的交往障碍中感悟到改正的必要,从而主动地努力改正。1)鼓励人际交往。首先是同伴交往,这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孩子从小就有与同伴交往、游戏的心理需求,孩子会从中感到无穷的乐趣。同伴交往是最平等自由的,他们可以在争吵和竞争中获得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从而

5、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因此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在同伴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懂得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策略,学习处理人际间发生的冲突,在交友的过程中了解情绪的暗示作用,获得情绪支持和安慰,从而能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促进人格个性的正确发展,矫治不良个性心理。2)开展合作活动。独生子女不合群、性格孤僻等弊病会导致孩子脱离周围的同伴,影响孩子的进取心。为此家长要做有心人,给他们创设合作的情境,提供机会促使他们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孩子会看到个人力量总是有限的,但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出力,什么困难也能克服!使孩子看到合作的力量,感受到同伴的友爱和温暖,使他们心胸开阔

6、,性格开朗,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从而乐于接近同伴,融洽相处,共同进步。2.2 把握学生“向师”心理,拨正个性心理偏差针对独生子女中存在的个性心理偏差,作为育人基地的学校,必须担当起应尽的责任,当好“三结合”教育的主力军,一头联通家庭,一头伸向社会,为矫正独生子女的个性心理偏差积极展开救治活动。学生在跨入小学校门时,对老师充满着崇拜和敬畏,此时家长可与教师联手,利用孩子的向师心理,拨正独生子女的个性心理偏差。1)以理服人。独生子女存在的许多不良个性心理,由于家长溺爱,听之任之不加指明,孩子并不知道错误所在。因此教师可从“明理”入手,帮助改正。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运用古今中外相关的事例进行

7、说服,让学生明辨是非,认清自私自利、孤僻冷漠、不合群所造成的后果,从思想上意识到这些心理缺陷的危害,凭着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会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向好的方向发展。2)移情感化。 “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学生则亲近教师,教师所说的道理他们一定会心悦诚服的接受。独生子女长期处于受宠爱的环境中,更需要在爱的情感呵护下接受教育,若采用生硬的教育方法,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个性更加偏激。因此教师在矫治学生个性心理偏差时,要舍得感情投资,把爱心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所想,帮助学生所需,使他们觉得老师真正爱他们,学生自然就喜爱老师,愿意按照老师所说的去做。这样就为顺利的转化其个性心理奠

8、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2.3 建立家庭联系网络,引导家长的正确心理走向成长期的孩子在家与在校时间各占一半。家庭要和学校联手,经常联系,交换意见,商讨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只有学校家庭整体联动,才能为孩子的健康的个性心理发展创造良好环境。1)开办家长学校。孩子是家庭唯一的希望,父母对其期望值很高,故而生活上尽量照顾,条件优厚;学习上要求过高,心理偏激。这就造成独生子女的一些“特殊”心理偏差现象。这就需要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使他们懂得:过分溺爱,适得其反;家风不正,贻误后代;家庭不和,子女受累;方法不当,事与愿违;使他们明白要全面关心

9、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实践中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培养办事能力。这样孩子的个性心理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真正尽到家长应尽的责任。2)适时家访指导。有些学生在家与在校的表现并不一致。如果教师只对学生在校情况给予评价,显然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良好发展。因此教师要通过家访,与家长保持正常联系,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同时,帮助家长统一家庭成员的思想,共同为教育好孩子齐心协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成效。对于特殊家庭要重点走访。尤其对于不幸家庭的孩子,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教师在他家中与之亲切交谈,孩子容易有一种自我受保护感,心理相容,感情容易沟通。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上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异性,并非与生俱来的,是在特殊的心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学校在对独生子女教育方面做过不少努力,但家庭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良好的家庭教育体系。这就有待于全社会都来关注家庭教育,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