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福建省四地六校2013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33668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5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福建省四地六校2013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福建省四地六校2013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福建省四地六校2013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福建省四地六校2013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福建省四地六校2013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福建省四地六校2013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福建省四地六校2013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2013-2014 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五大题,共 11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31 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8 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8 分)(1)结庐在人境, 。 (陶潜饮酒 )(2)引壶觞以自酌, 。 (陶潜归去来兮辞 )(3)闾阎扑地, ; ,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 )(4) ,鸟倦飞而知还。 (陶潜归去来兮辞 )(5)诏书切峻, 。 (李密陈情表 )(6) ,外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二)文言文阅读(17 分)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25 题。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袁宏道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水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登望瀑搂,见飞瀑之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 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 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良久月上,枕涧声而卧。一客以文相质,余曰: “试扣诸泉。” 又问,余曰:“试扣诸涧。”客以为戏。余告之曰:“ 夫文以蓄入,以气出者也。今夫泉,渊然黛,泓然静者,其蓄也。及其触石而行,则虹飞龙矫,曳而为练,汇而为轮,络而为绅,激而为霆。故夫水之变,至于幻怪翕忽,无所不有者,气为之也。” 客起而谢

3、。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 动。僧曰:“ 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 ”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少进,石愈嵚。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微 闻诸客皆有嗟叹声。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 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客大笑,勇百倍。 顷之,跻其巅,入黄岩寺。少定,折而至前岭,席文殊塔观瀑。瀑注青壁下,雷奔海立,孤搴万仞,峡风逆之,帘卷而上,忽焉横曳,东披西带。诸客请貌其似。或曰:“此鲛人输绡图也。 ”余曰:“得其色,然死水也。”客曰:“青莲诗比苏 公白水佛迹 孰胜?” 余曰:“太白得其势,其貌肤;子瞻得其怒,其貌骨,然皆未及其

4、趣也。今与客从开先来,欹削十余里,上烁下蒸,病势已作,一旦见瀑,形开神彻,目增而明,天增而朗,浊虑之纵横,凡吾与子数年淘汰而不肯净者,一旦皆逃匿去,是岂文字所得诠也。”山僧曰:“ 崖径多虎,宜早 发。”乃下。夜宿归宗寺。(有删节)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船桨 归去来兮辞 B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再:再次 滕王阁序C一客以文相质 质:质证,对证 D诸客请貌其似 貌:描绘3下列直接描写瀑布形态的一组是( )(3分)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 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 今夫泉,渊然黛泓然静者,其蓄也。 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 雷奔海立,孤搴

5、万仞 一旦见瀑,形开神彻,目增而明A. B. C. D. 4下面对原文内容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首段叙述庐山南康有许多瀑布,万仞直落,很有气势,而开先寺那里的瀑布为最美。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了瀑水与石头相咬相斗的情状。有人问袁宏道有关文章之道,他认为文章要蓄势,要有内涵,如同又深又静的泉水;文章又要凭气而出,要有气势,如同瀑布。作者一行人去黄岩峰的文殊塔观瀑,山路难走,又热又累,有客人想要往回走。袁宏道用言语激励他们,使客人勇气倍增,顺利到达文殊塔。有人描绘文殊塔那里的瀑布,说像是鲛人织出的白色丝绸,袁宏道认为这个比喻很妙,但此比喻只描绘出了瀑布的颜色,未描绘出瀑布奔涌的动态情状。5.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 (3分)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 (2分)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3分)(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 分)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林逋底处凭栏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注:端上人:名端的和尚。上人:和尚的尊称。 底处:何处。 枰:棋盘。葑:菰根,俗称茭白根。葑上田:又称架田。(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2 分)答: (2)作者在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请作简要赏析。(4 分)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9 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7.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在审讯玛丝洛娃的过程中,检察官发表了洋洋洒洒的讲话。他从遗传学的角度认为玛丝洛娃多半生来带着犯罪的胚胎,最后由陪审员写定罪意见。聂赫留朵夫怕被人察觉他与玛丝洛娃的关系,不敢为她辩护。(复活)B玛丝洛娃上诉被驳回,是因为枢密官斯科沃罗德尼科夫认为聂赫留朵夫出于道德要求决定同卡秋莎结婚的想法,实在可恶之至。最终他以撤销原判理由不足驳回上诉。(复活)C聂赫留朵夫第二次去探监时,一个看守给他送了一封信,信是一个他曾经帮助过的叫薇拉的女士写

8、给他的,信中请求他把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牢房来,或者至少把她调到医院里做护士。 (复活 )D西蒙松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跟平民站在一边,反对上层阶级,“公开抨击他认为虚伪和不公正的事情”。为此,他被流放西伯利亚,途中与玛丝洛娃相遇。(复活)E“我决定要求她做我的妻子。”晚上点名的时候,西蒙松告诉聂赫留朵夫他想同玛丝洛娃结婚,聂赫留朵夫听到这个消息后,很痛苦,因为这样一来,他就不能以和玛丝洛娃结婚的方式来弥补他对玛丝洛娃犯下的罪过了。8.简答题。(任选一题)(5 分)选第( )题: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特征在于他并不局限在揭示心理 过程的结束,他感兴趣的是过程的本身。

9、”请结合具体事件谈谈涅赫柳多夫思想转变发展的三个阶段。答: 阅读下面复活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刚才离开议 事室以前我不是把答案念了一遍 吗?” 首席陪审员辩白说,“当时谁也没有反对。”“当时我正好离开议事室。”彼得 盖拉西莫维奇说。 “您怎么也会没注意?”“我万万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说。首席陪审员说的“答案”出了什么问题?后来发生了什么事?(5 分)答: 9文化经典阅读:阅读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9 分)孟子曰:“矢人 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 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

10、,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 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1)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A “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译文“造箭的人难道比造铠甲的人不仁吗?造箭的唯恐(造的箭不尖利)不能射伤人,造铠甲的唯恐(铠甲不坚硬)使人被射伤。 ”B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译文“内心仁慈才是美。选择不和有仁德的人相处,哪能算聪明?”C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 见背。 ”(李密 陈情表译文“我因命运不好,

11、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 ”D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 逍遥游 )译文“天色深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太高,看不到它的边际呢?” (2)孟子在这里把行仁的人比作“ ”,如果“为仁”没有达到自己要的效果,就要学会“ ”(2 分) (请用原文回答,第一空两个字,第二空四个字)(3)孔子曰:“ 克己复礼为 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怎样理解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结合前文简要分析。 (4 分)答: 三、现代文阅读(22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012 题(9 分)现代诗的“

12、有”与“无” 吕 进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 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 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 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 “无”到“ 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 感物而动”

13、,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 诗人“有” 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 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 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庄子说:“大辩不言。”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 到传达诗美体验的“ 无” ,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 ”才是真“有” 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

14、,无有是有”。“ 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 读者引向诗 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从“有”到“ 无”,诗人的智慧是以 “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 “有”到“无”,诗 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 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 有”到“无”,诗 人注重“ 中声所止 ”。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 忘言”走向“寻言” 。而 “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 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 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