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语文期末议论文专项复习(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069052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下)语文期末议论文专项复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二(下)语文期末议论文专项复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二(下)语文期末议论文专项复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二(下)语文期末议论文专项复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二(下)语文期末议论文专项复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下)语文期末议论文专项复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下)语文期末议论文专项复习(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二(下)语文期末议论文专项复习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回顾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 理清论证思路:第 1-3节:以一组图画的分析为引子,揭示了“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的道理;并分析“事物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思维方式的错误,通过正反论证(填论证方法)表达看法;第4-8节:论述创造性思维,表达“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的主张;第9-12节:论述“ 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 ,引述专家“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 ;论述“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表达“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

2、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的见解。2、理解创新的要素:拥有知识是基础; 运用知识 是关键; 创新意识 是根基。3、分析论据的性质与作用。第7节和第8节运用 事实 论据(填论据性质)证明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4、 明确中心论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不求甚解1、 理清论证思路:(1 )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2 )通过 正反论证(填论证方法)阐释人们曲解“不求甚解” 的原因及 应虚心学习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3 )全面分析 陶渊明的读书态度;(4 )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虚心的读书态度 ;

3、 前后贯通会意的读书方法 (5 )通过列举 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列著作,其实作了许多曲解 的事例证明 应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6 )通过列举 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的事例证明 应学习古人前后贯通会意的读书方法 ;(7 )进一步论述 “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不认真 ;(8 )强调 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书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 。2、 明确作者的观点:主张读书要虚心,要抓本质,要“活”读,要理解“精神实质” ,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反对不顾其余的咬文嚼字和拘泥于细枝末节而缺乏大局。3、 理解陶渊明“不求甚解” 的含义:“ 甚解”是一个求索过程,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陶渊明爱好读书,其“不

4、求甚解” 是虚心的读书态度;是不固执一点而前后贯通的读书方法。二、归纳要点1、整体把握文章论点(1 ) 区分“ 论题 ”和“论点”:“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大多数情况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中;“论点” 是对论题所持的观点、见解和主张,论点必须是明确的判断句 。(2 ) 明确“ 论点 ”的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表现于文章中,可以在文章中(包括标题)直接找到明确表现论点的语句;另一种是需要读者在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提炼出论点。(3 ) 明确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但有的文章在提出一个中心论点的同时,又围绕它提出若干个分论点,有的文章只有若干分论点。(4 ) 要正确把握论点可以从五个

5、方面着手:抓文章的标题;关注文章首尾段落;捕捉段落中心句;把握段落关系;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2、 理清论证过程(1 ) 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 )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总分、并列、层进(3 ) 分析论证过程需关注以下方面:理清写作思路,弄清议论的顺序;把握结构层次;(4 )理解常用的议论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3、 分析论据的性质与作用(1 ) 明确论据依据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分为:事实论据(个别事例、概括性事例、史实和统计数据)和理论论据(前人的经典论述、至理名言、民间熟语、科学定律)。(2 ) 概括事实论据内容:用简要的语言归纳事实论

6、据中的人物事件,一般可以用“谁做了什么”的格式。(3 ) 理解理论论据的意义: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把握语段所议论的内容,理解理论论据的意义。(4 ) 分析论据在议论过程中的作用:弄懂论据是从什么角度来支撑论点的;是否有代表性;运用的逻辑关系怎样。从行文中安插论据的位置来看,论据的作用一般可以归纳为:引出论点或证明论点。(5 ) 补写论据:补写的论据必须要与文章论述的内容保持一致,并要有一定的典型意义。4、 感受议论文的语言特点(1 ) 用词的分寸、语气、范围、程度,尤其是副词的选用。(2 ) 语序的安排。(3 ) 句式的选用,复句的运用。三、分层演练(一)学会赏识(1)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

7、、视野开阔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现。赏识,是为人之道。不懂赏识,不愿赏识,人与人之间往往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乎便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著地“诊断” 他人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冷眼、批评、讽刺以至呵斥。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失(2)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须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威廉杰姆斯语)。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而炽烈。你的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为他人驱散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为他人找回失落已久的宝

8、贵的自尊;可以为他人校正迷失的价值追求的方向;可以为他人唤醒早已尘封的潜质、潜能;可以为他人诱发心中创作冲动的萌芽。(3)赏识在于心态的调整。赏识生长在自由和谐的空气里,生长在亲切平视的目光中。赏识弃绝“ 祖师爷 ”与 “裁判官”的心理羁绊,以平和宽广的心境、宽厚接纳的态度,去聆听灵魂深处质朴纯澈的心语,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创造灵光。(4)赏识在于角度的转换。万事万物,各有其长;远近高低,各呈其姿。于人于物,其正面或许并非那样靓丽可人,其侧面则可能是一幅优美的剪影;或者其外表还是稚嫩、丑陋、拙笨、顽劣的壳,其内部蕴涵的却是成熟、美丽、新异、灵动的核。我们何妨换个角度看一看,何妨拐个弯子想一想。(5

9、)赏识在于标准的择取。美丑、好坏、优劣、成败、是非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追求崇高和完美本无可厚非,但苛求崇高和完美则大可怀疑。用神的标准测量凡人,用完美的测标去审度他人,赏识便会失去家园。只要我们正确择取一个合适的参照物乃至稍降一格去看待他人,值得赏识的东西便会扑面而来:闪光的道德、妙异的智慧、优美的人情(6)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是智慧与智慧的主动碰撞;赏识不是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学会赏识,赏识者的胸襟才更显得博大,灵魂才更趋于崇高;有了赏识,世界便获得了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动力。1、本文第1 段议论“ 赏识”的 重要意义 ;第2段提出 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 ;第3

10、段到第5 段分别从赏识的 心态 、 角度 、 标准 三方面阐述怎样进行赏识;第6段照应全文。2、本文的论点是 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 (二)水的感悟我们生活的世界包罗万象,无奇不有,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最不可思议和不可或缺,那恐怕要数“空气” 和“水”了。因为 “空气”无色、无味、无形,我们无从把握和感受,所以很难去说它;而“水” 则不同,它随时随处可见、可用、可感。正因为有水,我们的地球才区别于其它星球,也正因为有水,人类才能绵延不绝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水” 中,却对它理解很少,甚至于常常忽略它的存在。水就像人的血液。它如此重要,却不显山露水,更不张扬狂妄。当人们失去它的时候,方感其可贵;当人

11、们拥有它的时候,却又将其淡忘。可见,在某些事物上,“有” 和“无” 常常表现出惊人的统一。水,平和柔弱,但它能够征服强大。最典型的是滴水穿石,以滴水之功,日积月累即可洞穿硬石。钢铁在水中也会不知不觉地慢慢腐蚀、消失。就像老子所言“柔弱能胜刚强” ,这看似矛盾却是能够理解的。只要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这个道理,在历史上和生活中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水,随流赋形,但它始终坚守个性。尽管没有固定的形态,但水并不是任意随人随物摆布的,一直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一旦外力无视它的个性,水就会表现出率性而为和我行我素的“自由” 精神。当一盆水倒在地上,它就会随意而流;当江河被束缚过分,

12、它就会冲破堤坝;当雨水自高天飘落,它就会洒向大地的每个角落。所以,水又是自由的,它在本质上并不是受制于人和物的。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我们既要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水,流淌不息,但它不懈追求宁静。一条河流的长途跋涉,一挂瀑布的痛苦轰鸣,甚至是大海的汹涌澎湃,都是为了归于平静。水平如镜时,它才能照出万物的容颜,才能显示出宁静致远的内心。因此,我们应该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不在喧嚣中迷失自己,而在宁静中澄明一片。水,生命之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陆地仅占五分之一,而水却占了五分之四。如果说,陆地是边框,那么水面就是镜子。有了这面镜子,云彩、飞鸟、高山可以映照自己,而人类更可鉴别身

13、心,包括容貌、品行、感情和思想。作者从“水”中得到的感悟是:(1) 在某些事物上,“有”和“无”常常表现出惊人的统一。 (2)只要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3 ) 既要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4 ) 应该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不在喧嚣中迷失自己,而在宁静中澄明一片。 (三)怀疑与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

14、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 ;不信它,因为它“ 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

15、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1、 本文的论点是 学习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2、 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1 ) 阐述学习要先会疑的原因(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