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福反对计划生育的各种理由均不成立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94157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亚福反对计划生育的各种理由均不成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何亚福反对计划生育的各种理由均不成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何亚福反对计划生育的各种理由均不成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何亚福反对计划生育的各种理由均不成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何亚福反对计划生育的各种理由均不成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何亚福反对计划生育的各种理由均不成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亚福反对计划生育的各种理由均不成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何亚福反对计划生育的各种理由均不成立何亚福撰文说计划生育的各种理由均不成立 ,现逐条予以反驳:一技术并不万能何亚福说:在原始社会,人口的数量很少,虽然表面上的“人均资源”很丰富,但实际上,那时的人类对很多资源(例如石油和煤)都不会利用,所以“人均资源”再丰富,对人类也没有什么用处。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表面上的“人均资源”越来越少,但由于科学技术在进步,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大,所以实际拥有的人均资源反而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人口越多,科技进步就越快。这是十分荒唐的证明。就地球而言,物质始终是守恒的,不论在原始社会还是当代现在,物质一直在相互转化,随着人

2、们能力的提高,资源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原本就存在的。因此,不是因为人多,资源就增加的。这就好像有一杯牛奶,在古人那里,古人的吸管很短很细,但现代学会了加长加粗吸管,所以可以喝到更多的牛奶。但是,请注意,牛奶是有限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剩余的牛奶会越来越少。这就导出另一个问题,技术再发展,不会创造更多的资源。相反,技术发展了,吸管加长了、加粗了,却在更为快速地吸取牛奶,人类社会的人口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也在加速石油、天然气、煤以及各种有色金属的开采。没有证据显示,所有这些矿藏因为技术进步在增加。二、与谁分享?何先生天真地认为:在当今世界,自然资源是全球共享的,只要有钱就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购买

3、到各种资源。自然资源的确可以共享,但这种共享却不是没有代价的。中国可以购买阿拉伯的石油和澳大利亚的铁矿,但问题是这种情形的前提是有钱。这是何先生承认的。但是何谓有钱?有钱就意味你有另一种资源,手上没有与别人进行交换的资源,你如何与全球共享自然资源?中国现在所以可以购买石油和铁矿,以及其它的资源,正是由于中国自己有丰富的资源,中国把大量的资源向世界销售,换来外币,才可以购买世界其它国家的资源。假如,我们的资源都消耗殆尽了,你拿什么去交换呢?还有一个事实需要注意,交换需要有愿意交换的对象。你想交换,未必别人愿意跟你交换。澳大利亚铁矿可以囤积居奇就是不卖给你铁矿,这时,你就必须拿出更多的资源来交换。

4、这时意味着价格提高。而交换还需要有剩余的财富才行。中国拥有的资源越来越少,你拿什么去交换呢?三、如果被人卡住了脖子何先生还忘记了一个前提。交换是和平时期可以做的事情,但是一旦有些国家蓄意想阻挠中国的实力发展,甚至发生了战争,遏制所有资源交换的平台和管道,比如扼守马六甲海峡,停止澳大利亚铁矿供应,切断俄罗斯向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请问你如何交换,如何获得资源?何先生强调了资源利用能力,认为: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区别就在于利用资源能力的差别,而与人均资源的拥有量无关。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区别一方面与利用能力有关,但更关键的是资源的获得能力。这种获得能力使得发达国家能够在资源

5、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依赖其他手段获得,比如战争手段。资源利用能力是资源向经济内部进行资源转化的效率,但是如果没有资源输入,那么经济体本身再强的资源利用能力也是枉然。这就好比一个健壮的人消化能力很好,但是没有食物,他的消化能力再强,能解决温饱问题吗?何亚福先生提出:非洲国家虽然人均资源丰富,但他们利用资源的能力低,所以是落后国家;西欧国家和日本虽然人均资源贫乏,但他们利用资源的能力高,所以是发达国家。这是一种非常肤浅幼稚的看法。一个国家是否落后或者发达,是综合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果。仅仅从利用资源的能力是不能判定国家是否发达的。上面已经证明,发达国家一方面有资源的利用能力,但

6、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在不断输入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社会经济运转。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只关注利用能力而不关注输入资源的,美日欧都十分重视资源的战略储备就是明证,日本更是加紧收购资源,甚至埋藏到地下,以备不时之需。可见强调资源利用能力是偏颇的。同时,要看到落后国家通常曾经是发达国家的殖民地,在科学技术教育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劣势,而发达国家通常占据优势,这使得发达国家占据交换的优势,可以用成本十分低廉的产品,换取大量资源消耗型的产品,不断加剧分配的不均衡。这才是落后国家的真正原因。四、当供不应求何先生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衡量一种商品的稀缺程度,一个主要的指标是看这种商品的价格。在

7、市场经济中,一种商品越稀缺,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上涨;一种商品越丰富,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下降。用“价格”这个指标来看,从几千年前一直到现在,世界人口的总趋势是越来越多,那么从表面上来看,人均自然资源是越来越少了。但事实上,从总体上来看,自然资源(例如铁、铝)的价格并未越来越贵。反而有一种资源,它的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价格却越来越昂贵。这种资源是什么呢?就是劳动力资源。这种观点也是荒谬的。根据目前的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状况,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是在加剧的。仅就铜而言, 2003 年上半年铜均价在 1680 美元/吨,2004 年初达到 3000 美元/吨,2006 年伦敦铜市场承接 2005 年的牛市

8、,从年初的 4400 美元/吨,一路飙升,最高达到8800 美元/吨。2002 年开始,石油的价格率先开始大幅上涨,年初 20 美元左右/桶年底就冲到了 35 美元左右。2002 年 3 月至 2004 年 4 月国际油价在 25-35 美元/桶区间内横盘,成交密集区在30 美元。其后,国际油价持续飙升,几乎以固定的斜率运行,2004 年突破 50 美元/桶大关,2005 年突破 60 美元/桶,2006 年突破 70 美元/ 桶,7 月最高飙升到 78.40 美元/桶。08 年甚至达到 140 元/桶。而劳动力呢?珠江三角洲地区历来是打工者聚集的地方,那里的情况工资二十年后仍不能得到提高,以

9、至于很多打工者放弃到珠江三角洲地区打工。五、合理制度何先生认为: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里,人的一生中所创造的价值总是大于他的消费,也就是说,人的平均价值是正数。因此,人口越多,创造的价值就越大,利用资源的能力就越强,实际拥有的人均资源也越多。换句话说,人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资源。这种观点完全是错误的。社会财富取决于人口、人均产能、人均消耗量。人均产能大于人均消耗量的时候,就产生人均的剩余。就是所谓的“人的平均价值” ,剩余越多,人口多,社会财富就随人口增加而增加。但前提是,人的生产依赖于资源,假如没有资源,人均产能就是一句空话。没有资源,人均产量就是零,而同时人在消耗,那么就会出现人均剩余的负值。这

10、种情形下,人越多,财富消耗越大,社会经济萎缩越来越快。因此,人口增加并不能直接增加财富。历史上,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人均产能一定大于人均消耗量。何亚福也承认这存在于合理的社会,那如果社会不合理呢?如何保证人口越多,财富越多呢?谁来保证呢?实际情况是中国历史上在同样的社会阶段,既可能发生人均产能大于人均消耗量的情况,也发生了人均消耗量大于人均产能的现象,请问,如何解释呢?六、 “替代”的神话何先生认为:任何一种资源都有其替代的资源。俗话说:“资源有限,创意无限” 。只要科学技术在进步,资源永远也不会枯竭。这是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可是科学技术做不到将所有的资源进行替代。比如空间,这就是无法替代的

11、。任何城市的空间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空间会越来越小。时间是无法替代的。人的寿命是有限的,科学技术不能无限延长。同时,当一些能源相互替代的时候,更多的资源是无法相互替代的,尤其是有色金属,每种金属都有独特的性能,是其他物质不能代替的。显示资源的无可替代性的最重要指标就是人均资源量是在不断降低,而不是不断增长的。七、过剩人口什么叫做过剩人口?过剩人口就是人口总量超出社会经济人力资源总需要量的部分。过剩人口或失业问题首先是个人口问题,其次才是社会问题。正如何先生说的,失业人口总是存在的。也就是任何社会都存在失业问题,这说明,社会制度不是出现人口过剩的首要原因。失业人口的存在表明,劳动力供给超出了社会

12、需要的总量,那么为何会出现过剩?是因为劳动力的提供没有根据劳动力资源需要来调节。人类没有一种机制来自动调节调节劳动力的供给。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其次,人口一旦出生,就是刚性的,就是说不能人为消除人口,否则就是不人道。但是技术进步,新设备的投入,效率提高,在不断压缩劳动力的需求。再次,人类需求的变化也会不断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汽车的消费就产生了汽车制造工人的需求,热能的需求,就产生了煤矿工人、输电工人、电力工人的需求。人均需求的增加就会导致对生产的需要,推动劳动力需求的产生。一定的人口规模就产生了人力资源的需要,在一定历史阶段,社会需求规模会导致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社会制度的确是产生失业问题的重

13、要因素,但绝不是唯一因素。何先生试图用美国的例子来解释他的观点。他说:在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人口只有 1.2 亿,那时失业率高达 25%,如果你认为失业是由于人口太多,那么你是不是认为那时美国也应该减少人口呢?然而,美国人口在 2006 年 10 月突破 3 亿时,失业率只有 4.5%。但是这个例子非常牵强。要知道经济危机的时候,人均的消费是很小的,也就是时候,消费总量是在减少的,这时再少的人口也会出现过剩。相反,美国人口突破三亿所面临的消费规模则是全球性的,世界消费市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何先生为何不说最近美国失业率已经攀升到 10%左右的事实呢?可见美国的例子说明不了问

14、题。恰恰是世界性的失业危机正在逐步攀升,继续推动经济危机进一步扩展。失业人口越多,那么消费继续不振,需求下降,导致产能过剩,资金流动不畅,资金链断裂,形成金融危机,这是经济危机环环相扣,逐步升级的全景。八,内需何亚福先生认为:计划生育不但无助于降低中国的失业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的失业问题。这是因为,计划生育减少了小孩的数量,从而减少了中国的内需,而内需不足是制约中国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阻力。看似有道理,其实十分荒谬。从生活经验我们就可以看到,当今的少年儿童比三十年前、六十年前的儿童在生活质量、消费水平、物质消耗、受教育水平、身体健康状况等许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养育成本

15、不是降低的,而是在不断提高的,少年儿童受教育的年限也是不断延长的,目前一个儿童的物质消耗水平是六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的儿童消耗水平的许多倍,因此,小孩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是我们由于人均消耗量的大幅增加,实际上儿童的养育消费总量并没有减少,何来减少内需之说呢?所谓内需不足,是相对于中国过剩的产能而言,而恰恰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产能过剩,内需的扩张速度低于产能扩张的速度才出现内需“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的内需不足表现在教育、艺术、体育投入不足,收入分配向少数人倾斜,大多数人收入比例没有提高,而社会保障中的医疗、养老投入同样不足,这就迫使人们减少正常消费以备不时之需。九环境问题何亚福先生说:环境问

16、题不能作为计划生育的理由。他举例莱茵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污染很严重,被冠以“欧洲下水道”的恶名,后来经过莱茵河流域各国的共同治理,如今莱茵河又恢复了清澈、明亮。但是殊不知,莱茵河位于欧洲,但是欧洲的河流在净化的同时,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河流却在污染。污染并没有减少,而是在转移。为何会发生污染?这是因为人类在“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是为什么?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为了人口的生存,否则,经济不需要“发展” ,污染也无从产生。有人会说,我们可以治理污染,确保经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问题是,治理污染也需要成本和代价,就是要增加消耗和投入,但是目前情况是,人类不能完全消除对环境的污染,这存在技术障碍,其次,消除污染的代价高昂,消除污染的成本甚至超过了污染产生时的收益,要治理污染最合理的办法是不发展。但是不发展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人要就业,要吃饭。于是,我们看到更多污染产业从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转移,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于是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环境在好转,可是更多的地区和国家在遭受污染。有没有可能通过资源循环和环境治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