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诗词创作也可再开辟一条溪径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93981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诗词创作也可再开辟一条溪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传统诗词创作也可再开辟一条溪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传统诗词创作也可再开辟一条溪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传统诗词创作也可再开辟一条溪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传统诗词创作也可再开辟一条溪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诗词创作也可再开辟一条溪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诗词创作也可再开辟一条溪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诗词创作也可再开辟一条溪径情趣诗选前言宝鸡 杨 斌 中华诗词学会领导近年曾在多次会议上讲,我国目前的传统诗词创作队伍大约有百万之众,诗词报刊约 600 余家。这组数字是大是小?是说明中华传统诗词的复兴还是衰微,很是有些争议。数字说大,确实不大,就 13 亿人口讲,除却三亿少年儿童,仅占成人数的千分之一。试想一个千把人的单位,只有一个人对传统诗词情有独钟,是值得高兴,还是值得忧虑?但是说小,也确实不小。中国古代社会从周到清,3 千多年,流传下来被汇总的诗词最大的数字是 8 万首左右,这从欣赏和学习的角度看,已经“浩如烟海” 了。而现在的 100 万诗人,每人每年最少写 10 首,一年就 1

2、千万首,写1 首,也百万首之多,一年远超 3 千多年,着实是不少了。600 份报刊,一年平均二期,每期刊登 300 首诗,一年下来也 36 万首,发表量也是惊人的,这还不算各个网站的诗词栏目登载的诗词。从这两个数字上看, “诗词爆炸 ”这个形容也是恰如其分了。这还没有 “复兴”吗?看来许多东西你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它,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大相径庭的。今天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吟读!不要说 10 万、8 万,就是千百首,我们能够比较仔细的吟读多少?一部唐诗、宋词、元曲各三百首的合订本,我们能够饶有兴趣的几个月全揣摩下来吗?不是对传统诗词特别痴情,恐怕多数人不耐烦去象样象样地吟读它。这还是几千年来

3、的精华作品呵!对现代作者成批量的东西呢?应该说,认真吟读的人确实更不多。问过几位诗友对“宝鸡诗词”的阅读情况,有的说基本都学习拜读了,这也许是真的,也许是碍于面子的话。有的实实在在地说:刊物拿到手,先看自己的诗,再翻一下朋友和熟人的,其他一般就不看了。这恐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诗友们对眼下诗刊的态度。如果是不写诗的人或对传统诗词没什么兴趣的人,送他一本诗刊,他会不会翻都很成问题。这大约是近代以来传统诗词衰微的一个最大原因:缺少受众!写诗不能光给自己看呀,受众的欣赏,应该是文学艺术作品发扬广大的最主要的动力。研究一下,现在人爱看什么?爱看新闻,因为它有新鲜性;爱看电影、电视剧,因为它有趣味性;爱看晚

4、会,因为它有娱乐性,爱看摄影绘画,因为它给人以视觉美感;爱看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因为它有故事性、刺激感。现代人能消磨时间的东西这么多,一脸正色的传统诗词要挤进人的空余,谈何容易。这就是现今困惑诗词界已久的问题:传统诗词的读者到底有多少?紧接着的课题就是,如何让传统诗词走进大众视野?在这方面思考的人不少,给出对策也相当多,但谁的就很对路,没有也不可能马上有定论。其实不妨都可以试一试。归总了一下看,这些对策大多都是想借助一些形式,比如诗词进公园、进街道、进电视、进学校、进社区,或镌刻,或书写,或搞吟唱会,或动员背诵等等。但是“ 进”的这些大多为古诗或毛泽东诗词,当代人写的诗词有多少能“进”去,恐怕

5、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不是当代人水平远不如古人,而是古人那些诗词是经过大浪淘沙、千锤百炼、风雨洗涤才凸现出来的。当代的诗词,除毛泽东等极个别人的外,都还没有经过这样考验。所以要登大雅之堂,都还欠些火候。也有不少人已经从诗词本身来探索这个问题。诗词如何写得叫人赏心悦目,叫人乐于接受,甚至叫人爱不释手?有没有这样的诗词,传统诗词能不能写成这个样子?这是时下一些人在思考、在试验的问题。过去,通俗贴近生活的民歌受众极多,所以曾不断有从民歌汲取营养,或使传统诗词与民歌融合而形成新体诗词的呼声。过去这方面工作也搞过不少,但可能路子没选择对,成效甚微。因为竹枝词就源于民歌,所以近多年有些地方提倡写竹枝词,好处是

6、诗人束缚少,其他人看起来也轻松。这当然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虽然现在由于新的文艺形式大量涌现,人们对民歌的兴趣也大为降低,毕竟余绪尚存,竹枝词的优势也较明显。还有的提倡写散曲。散曲总的来说比唐诗宋词都通俗一些。它源于舞台,舞台演出毕竟要和观众互动,不抓住观众的心理、不借用观众的语言、谈何戏曲效果?所以元曲中的散曲虽然很少上舞台,但贴近大众的那种语言风格依然,易于为观众接受。散曲大多诙谐,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诙谐正是放松的良药,这也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散曲平仄要求严,不怎么好写,也是个限制,于是就有一种自由曲兴起,在散曲语言风格的基础上,突破曲谱束缚、自由发挥,也得到不少人的赞许。还有的人提倡写

7、“新古风 ”、 “新乐府”等,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上,都各具千秋。这些竹枝词、散曲还有“新古风” 等,之所以想在受众上有所突破,就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通俗!易为受众接受,特别在语言风格上,文言的痕迹少了,口语的份量增大了,与普通群众贴的更紧了。因而得到一部分群众的赏析,完全是有可能的。这其中,还有一部分带有诙谐性,即普通所说的趣味性,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当然这目前还是一种试探,一种分析。带趣味性的诗词能不能独劈溪径,杀出一条血路来,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它总比一本正经的诗词能让普通群众接受的容易一些,则是肯定的。但是从文学角度评价诗词,向来以意境为第一,表达艺术性也至高无上。唯独“受众 ”这

8、点考虑不多,总以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好的东西,受众自然多。或者一时识者寡,但终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如果刻意取悦受众,反倒是“媚俗” 了。一沾上媚俗,品味自然就等而下之了。写这样的东西的人,也登不得大雅之堂。比如象南宋的柳永,不管你“ 三变” 几变,教访中人争相唱咏,而朝庭是看不上的。历史上有很多好的诗词曲,历代文人评价争议很多。唯新中国以后有了“ 民众” 的观点,情况才有所改观,如黄巢的题菊花等三首诗等。清代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小白菜,叶叶黄,三岁小孩没了娘,跟着爹爹还好过,最怕爹爹娶后娘。 ”清代许多编诗集的,都选不上,恐怕就是嫌它语言土,诗味不足,太通俗。新中国以后也据说只有一部诗

9、词选集才选上了,但民众却喜欢。如果这类诗还有点象顺口溜,就更没戏了。而趣味性的通俗诗,恰都靠近这个边缘,难免在圈子里口碑不好,但拥有的受众却相对多一些。这确实是一个矛盾。如同现在的电影、电视剧现状一样,存在着二律悖反现象。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消费文化的趋众性、世俗化和娱乐化特征以及精神趋向明显。 “艺术片经典不卖座,娱乐片卖座不经典”成了一个通例,市场化的今天,许多艺术家只好向票房投降,“堕落”了。但争论还是在继续;是要没有观众的高雅,还是要不高雅的观众!是引导观众走向高雅,还是放大观众低层次需要的一面?这真是一个太高深而有现实的问题。我们一般人的脑子恐怕还急忙翻不来这个筋!尝试还在继续,我们

10、诗会的朱晓林也算这样一个,他看到趣味性东西的读者还不错,于是决定自编一部今古情趣诗词集,收罗这方面的东西以飨众,也搅一搅诗词创作上的沉闷气氛。于是嘱我来写几句话,我本来有点犹豫。晓林我们是初中老同学,不但家住的近,关系也一直比较密切。学校时班里我们两个就爱舞笔弄墨。高中他去了宝中,我上了长寿,这点恶习臭好却一直在相通。他参加工作时我在这方面就曾经助了些力。而他当时在剧团,我每上街也必去坐一坐,因此也结识了他们同居一室的商君子秦,都有些臭味相投,但商君的成就大了去了。后来晓林在对联上很有些成就,这为我所不及。他多年来写的东西已累积了相当不少,我一直希望他能结集出版,但他却认为功力不成熟,时机不到

11、,不欲就此印行。现在他要出书,却是编一本别人的东西,开始我是不太赞成的。但从给传统诗词探寻一条路来讲,这也确实值得一试,或者社会效果比自出专著还要强一些。于是就写了上面这些话。晓林编的这部书,我看了一下,主要编选宝鸡本地人这方面的作品,也有外地的。还有歌谣的、古代的,面比较广。从编选内容上看,说是趣味、诙谐,好象也不完全是,只是有些诗词曲描摩的语言生动一些而已,诗味倒还不错。这一方面好象离主旨稍远,但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整体流俗,影响社会评价。至于诗选得品位如何,这就看编者的功力了,出版后读者自有公议。我再多说些话,就有爱屋及乌之嫌了。希望这个探路的举动有所收获,也希望由此能带动圈子里写更多读者喜欢的东西,使传统诗词的路子更宽广一些,社会影响更大一些。2010 年 8 月 1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