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名篇精选》有感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86497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陶行知名篇精选》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读《陶行知名篇精选》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陶行知名篇精选》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陶行知名篇精选》有感(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读陶行知名篇精选有感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着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我虔诚的聆听着,或有恍悟,或有懵懂,或有担忧,或有希望。没错,这位老人便是陶行知先生。不幸的是,他所追求的思想正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渐渐淡去。但似乎大家是喜欢他的教育的,各大网站,各个刊物,不正在推崇着他的教育文章吗?真的感到很可惜,先生的文章,先生的教育,不能被教育机构践行落实,却只能为戴着教育的帽子而奴隶着先生的教育的论文发表者了。最近,我们学院举办的“科学学习,健康生活月”也与先生的思想不谋而合。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

2、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虽然活动的初衷并不是由于先生的思想引起的,但这至少证明了先生的思想是创新的。” 为什么这句话在现在听来却是如此讽刺?教师是如何教真或真教的?而学生又是如何学真或真学的?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有的教师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教学行为严重背离素质教育理念;一些公开课、示范课成了虚假的表演,有的教师上课象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过分追求技巧,为形式而形式,脱离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表面看似热闹非凡,但一笑之后,学生收效甚微 。再者,现在有的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就如同站在舞台上表演一般,将自己

3、装扮的无比完美。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写一些矫揉造作的文章,肆意挤出不属于自己的情感。荆棘鸟的声音甚是美妙,但一直叫不停,难免让人厌烦,显得聒噪。能写出华丽的词藻固然最好,但万事求真,空洞的情感又怎能敌得过真情实感能让人读的酣畅淋漓,深入骨髓?现在看来,假大空的教师和学生并不在少数,真,似乎真的是个遥不可及的词。如果没有求真的教育培养不出真善美的人,那么,没有创新教材和灵活的教材使用方法的话,便培养不出活的人。陶行知在教学作合一下之教科书中曾呼吁“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他说我们对书的根本态度应该是:“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

4、用的。”他特别强调了我们对教材的定位应该在其实用性上,也就是说我们所写的教材要贴近生活,所学知识能够及时准确地用在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陶行知先生不主张传统的那种纯粹依赖教材、使用教材去教的教学模式“先生讲解,学生静听,而不引人去做。”陶行知认为:“读书一定要一种课本,并且要从头一本头一课教起,这也是一种成见。”“先生是活的,书本到处有,只要活用他就有办法”。他要求我们要灵活地使用教材,不应该过于呆板,僵硬。他在创造教育一文中写到:“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起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应该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者应该把教材当作参考材料,培养创新的意识。对于过去教材的统一化、呆板化的弊端,他还建议应该赋予使用者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那决不是巧合。如今,中国正进入现代化的伟大时代,各种压力,各种浮躁,各种现实,都需要正确的教育去缓和。人类之所以需要教育,就因为人类永远都不满现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对现实的超越,教育的使命永远都是那么高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