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根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85394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根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根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根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根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根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根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根源摘要: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笔下争取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自由的优秀贵族妇女典型悲剧形象。安娜悲剧产生的根源首先是社会道德的败坏, 传统观念的丑恶和没有爱情的婚姻。其次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 与充满着封建农奴制痕迹的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思想道德的尖锐冲突。安娜悲剧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这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关键词: 安娜; 爱情悲剧; 个性解放; 反叛精神; 启迪作用俄国作家托尔斯泰(1828 1910) 的长篇小说安娜 卡列尼娜, 精确而深刻地反映了俄国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急剧变化的历史特点, 集中地批判了整个上流社会

2、。小说的女主人公安娜, 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罗斯优秀贵族妇女的代表, 是争取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自由的典型。安娜作为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 她不甘心做老丈夫卡列宁的奴隶, 大胆追求自由真挚的爱情生活, 掌握自己独立的命运和人生。她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具有强烈的个性, 要求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 追求真正的爱情。她起而反抗社会的压迫和束缚, 揭露社会的冷酷和虚伪, 义无反顾, 以死抗争, 表现了强烈的反叛精神。安娜的悲剧, 是当时“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俄国社会一代女性命运、理想、爱情、婚姻探索追求的缩影,是一幅真实反映当时上流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的艺术写照。探究安娜的悲剧

3、成因, 追寻悲剧的意义, 对于我们正确对待生命、人性和爱情, 无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一、丑恶的传统观念和没有爱情的婚姻是造成安娜悲剧的首要根源认真读过安娜卡列尼娜 的读者都可以发现,造成安娜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社会道德的败坏, 传统观念的丑恶和没有爱情的婚姻。对于人的生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有和爱情、自由连结起来时, 才显得更充实, 更有意义, 然而对于十九世纪俄国的上层贵族女性而言, 在某种意义上, 生命即等于爱情, 爱情即等于自由, 那么有了自由的爱情 , 有了爱情的自由, 也就有了新的精神、新的生命。因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 人性是永恒的、不灭的的, 爱情是人性不可逾越不可减少的一个极其

4、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代、近代乃至现代、当代的人间悲剧, 其中有相当数量属于爱情悲剧, 或者是和爱情有关的政治悲剧、事业悲剧、生活悲剧; 而且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文艺舞台上、影视屏幕上, 爱情悲剧有着更大的艺术魅力和强盛的生命力。俄国作家托尔斯泰饱蘸着感情浓重的利笔, 精心塑造了安娜这个典型而优美的一代女性的悲剧形象, 纵观她的一生, 她的结局, 每一点都站在了时代的高处 , 从爱情入手, 来反映人性、爱情、婚姻的裂变。还是处在妙龄时期的安娜, 由她的姑母介绍, 和一个比她大二十岁而且相貌不雅的、并毫无一点人性感情只热衷于功名的省长卡列宁结了婚。老丈夫卡列宁那一幅冷漠的威风凛凛的神气, 嘴角上经常

5、挂着讥讽嘲笑的痕迹 , 再加上他尖细缓慢的腔调, 使人望而生厌; 没有共同的语言, 没有共同的理想, 哪能有爱情的基础, 更无法找到心灵在爱情上的依托, 甚至也不知道“爱” 是什么, 就这么糊里糊涂的凑合着在一起生活了八年。托尔斯泰在小说的开篇写道: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对资本主义的家庭婚姻、人生爱情的高度概括。家庭生活的冷酷、社会官僚们心灵的丑陋, 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 正象安娜自己说的那样: “她不是人, 而是一架机器”, 她和卡列宁这架机器永远在空洞虚伪之中转动、生活, 这一切使得安娜的脸上没有丝毫生气、内心的苦闷, 压抑已经将她的整个人生窒息, 使

6、她无法看到希望, 看到幸福。渥伦斯基和安娜相遇 , 立即被安娜的美丽、端庄和温雅的风姿迷住 ; 而当安娜遇见渥伦斯基, 他又象影子一样到处追随着她 , 固执地追求着她, 一种喜悦和恐怖交错的那种少女初恋时的感情激动着她, 纠缠着她, 使她难以解脱。在这时彷徨忧郁的情绪终究未能挡住重新在安娜心里荡起的爱的激情, 在生命将要熄灭的热情的火苗又重新燃烧了起来, 突破梦中幸福, 挣脱了老丈夫卡列宁的枷锁和社会道德的谴责、封建世俗的偏见, 她大胆自由地和渥伦斯基生活在一起, 象初恋新婚的少女一般, 充满了生的欢乐和快活。但是尽管安娜的心灵已经觉醒, 爱情的火焰已经点燃, 由于一时追求自由幸福的迫切, 却

7、没有把握好自己爱情的真正归宿; 她失去了以前的儿子和家庭, 又失去了社会地位, 现在只剩下她和渥伦斯基的爱情。她精心修饰, 不打算再生育, 热心于养马事业和体育活动 , 这些都是为了投渥伦斯基之所好 , 尽可能牢固地维系渥伦斯基的爱情。可是她错了, 错把渥伦斯基当作真诚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一位英雄, 随着时间的推移,渥伦斯基禀性的暴露, 安娜绝望地看到: 渥伦斯基在获得了她的爱情、即是满足了自己的情欲和虚荣心之后, 却对安娜越来越冷淡 , 她最终面临的还是被抛弃的悲惨结局 , 既便不被抛弃, 也只能是渥伦斯基性欲的奴隶。她正象安娜自己对杜丽说的那样: “在渥伦斯基这里, 我只是一个无条件的奴隶

8、。”既然是奴隶, 就逃脱不了被摧残、被毁灭的悲惨命运。二、安娜悲剧的本质根源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 与充满着封建农奴制痕迹的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思想道德的尖锐冲突。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问世于 1877 年, 随着 1861 年俄国实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 资本主义迅速渗入, 国家的整个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虽然充满着农奴制度的痕迹和它的直接残余, 但古老腐朽的宗法制的俄国却急速地走向崩溃, 当时的俄国社会是“一切都翻了个身, 一切都刚刚开始。”面对资本主义的发展, 俄国出现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 , 上层的贵族阶级凭着他们的势力拼命地维护他们的社会秩序, 在这种交错中, 安娜为争取个性

9、解放、自由爱情的不挠斗争; 列文进行的保守性的“ 土地改革”;市民阶层为饥饿的呼喊 ; 民粹派革命家们的反沙皇专制运动, 这些都是当时动荡年代时代转变的产物 , 从当时的历史意义上说 , 安娜的思想正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潮流,反映着社会所赋于她的新的思想, 新的意识。托尔斯泰在作品中塑造这个典型形象的高妙之处, 就是将安娜的不断探索追求的个性具体而确切地揉进了那个社会的动荡年代, 通过爱情来展示社会政治、人生真谛、爱情的呼唤、人性的复苏、妇女的命运。爱情是异性间真挚感情的升腾, 是一个既复杂又微妙的问题, 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修养, 也涉及到人性, 这在一些人看来是讳莫如深 , 只

10、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 , 但是两性间的问题又如同白天里的星星、月亮一样, 不容怀疑地客观存在, 并且从那既欢快又忧伤、既难自由又难自拔的性关系中,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社会、道德、意识和性文化等方面困挠人们的课题进行深入地哲学研究和审美思考, 从而清楚地去认识性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常常无形地支配着人们、影响着人生, 意义非同小可。社会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对人的要求和人对这个社会所寄予的希望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一种新生力量的崛起, 一种新的事物的产生, 这是历史发展法则所决定的; 贵族出身的安娜和卡列宁的婚姻是所谓被社会认可的婚姻, 他们的结合不是凭人而是凭上帝,符合封建贵族们的心理, 所以安娜个性解放

11、的要求 , 自由的爱情和正常的人性 , 即遭到贵族阶级的禁锢, 安娜纯洁真正的女性爱情的觉醒, 人性的复苏, 就会被专制农奴社会所不容。但是社会所设置的这些禁条没有禁锢住安娜的心灵, 表现了她这个新兴资产阶级女性积极进取的精神。托尔斯泰在小说中极力描写了安娜美丽迷人的英姿, “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 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 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 她的松乱的卷发是迷人的, 她的小脚小手的优雅轻快的动作是迷人的, 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 ,”总之, 在安娜身上一切的体现都是迷人的, 都是美的, 简直就成了一个美的化身, 美的象征; 安娜内在美和

12、外在美的统一, 就决定了她在人生美中的寻觅, 进而也反映了卡列宁这个老朽官僚和渥伦斯基这个花花公子在她身上的用意;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安娜不愿在贵族阶层的污泥臭水中随波逐流, 过那花天酒地 , 纸醉金迷贵妇们的淫荡生活 ; 她虽然置身于上流社会的社会交界中, 和培脱的公爵夫人那个风流集团有着联系, 但她和那些堕落到娼妓地位的贵妇人们不同, 她出污泥而不染, 洁身自好 , 不在糜糜的淫荡中涉足, 当她一旦对渥伦斯基产生了爱情, 并公然将之公布于众, 使得上流社会为之震惊, 恼怒, 而被看作洪水猛兽, 为社交界所不容, 顿时恶势力的黑风凶猛刮来。以卡列宁为首的官僚集团用法律、责任拒绝离婚, 用不

13、准跟儿子见面的伪善观念和残酷措施来压迫和折磨安娜; 以莉蒂亚伊万诺夫娜为首的 “慈善”集团, 用宗教的名义把安娜的儿子夺走, 又借荒唐无稽的降神术来否定安娜的离婚要求。层层的非难阻挠, 种种的威胁利诱从四面八方一齐涌来,但安娜为了自由的爱情、自我的价值, 在爱情上既没有逢场作戏行径, 也无伤风败俗可言, 从这个角度来看, 安娜的爱情可谓纯正, 心灵可谓高洁。尽管安娜具有鲜明的叛逆性格, 为理想、人生、爱情奋力拼搏,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选择自由的所爱, 然而, 俄罗斯一片腐朽的社会, 冰冷残酷的道德, 伪善丑恶的灵魂就象巨大的恶浪一个接一个地压了下来, 摧灭了安娜点燃的精神之灯。她在绝望中只能以

14、死向社会抗争, 这一切导致了安娜爱情悲剧的产生。安娜的死虽然没有能给人们指出正确的反叛道路, 只是为了摆脱自己精神和生活的痛苦, 但它告诉了我们安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里, 她个人悲剧的出现是必然的, 也是不可逃脱的, 既是个性解放的悲剧, 又是社会的必然结局。这一悲剧表明, 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 “一切封建的 , 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斩断了把社会束缚于血缘伦理和自给自足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 埋葬了素被尊崇的节烈、忠贞、独立不羁, 不为金钱收买的贵族“美德”。它使人和人之间, 除了厚颜无耻的欺骗玩弄, 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除了冷

15、酷无情的现金交易, 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结束语:安娜作为一名贵夫人的意识从来没有真正超越贵族社会的樊篱,她没有勇气,也不愿意与她赖以生存的贵族上流社会决裂。当安娜向上流社会公开自己的爱情之后,上流社会毫不留情地把她逐出大门。这打击对安娜是致命的。从此,一种失掉了生活的立足点、精神无所寄托的恐慌便充斥她的整个心灵。她不听握伦斯基的劝阻,到剧场公开露面,公开向上流杜会宜战。其实,她是带着表面的高傲镇静和内心绝望悲哀的复杂心情到剧场去,同时又抱着有被上流社会重新接纳的侥幸心理,结果从贵妇人的恶言中,从四面八方剑一样向她投来的冷眼中,她遭受了屈辱,明白了自己再也不能回到上流社会,永远失去了生活的位置

16、,于是精神被绝望的浪头吞没了。托尔斯泰不愧是世界文学的巨匠, 他的 安娜 卡列尼娜距现在虽已一个多世纪了, 但它那高超的艺术魅力和高度的艺术总结, 精湛的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再现 , 轰动着世界文坛, 吸引着千百万读者的注目, 经久不衰, 充分体现了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之所在。然而在二十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 在文明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 产生安娜的悲剧土壤已经不存在了, 但是从旧制度、旧习惯遗留下的封建道德、伦理世俗的偏见观念, 宗法观念还不时地在背地里散发着腐烂的臭气, 一些庸俗低级下流的东西为某些落后思想的人所奢望, 类似安娜这样的悲剧时有发生。为反抗父母包办婚姻而殉情自尽的少女有之; 做了钱财之囚, 屈嫁的姑娘有之; 给外商或别人做了情妇而流落异地他乡的女人有之, 为此种种也是屡见不鲜, 这些风流韵事和爱情的悲剧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恐怕这些悲剧的主要演员不见得都能明白, 可是社会的舆论、社会的谴责, 还有社会主义法制的准绳自然是会有公论。然而作品中的悲剧必定还是离不开生活中的悲剧, 文艺作品中的安娜和现实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