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化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永久的悔》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21820135 上传时间:2017-1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化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永久的悔》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东省化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永久的悔》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东省化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永久的悔》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广东省化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永久的悔》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广东省化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永久的悔》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化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永久的悔》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化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永久的悔》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永久的悔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而自然的描写方法,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的复杂的感 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体会父母亲人对他们的爱,让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亲人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真实平淡的语言中感受复杂深沉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学习并掌握本文真实平淡的描写方法。 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这一点不常见,所以要稍加解释; 2、文中对母亲的描写不多,但感人至 深,原因何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以前学过哪些与母亲有关的文章

2、?(提问后师生齐背孟郊的游子吟)。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可能我们有不理解的时候,但最后我们都有会明白的。因此,从古到今,无论是谁,都对母亲永生难忘,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她给,我们的未来是他们撑起,我们有理由来歌颂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季羡林老先生,在 90 高龄写的一篇文章永久的悔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介绍:季羡林生于 1911 年,山东清(今临清)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6 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 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3、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 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 1930 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并与其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 清华 四剑客 ”。1934 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 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 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 福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近年担任儒藏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的首席顾问。其著

4、作已汇编成 24 卷季羡林文集。著有散文集天竺新影、朗润集、留德十年 、牛棚杂忆等。 2、问题:有没有人了解“清华四剑客”? 明确:“清华四剑客”指得是 吴组缃、林庚、李长之和季羡林。这四个人并不是一个系,年龄相差两三岁,季羡林年龄最小。其中,只有李长之是他的老相识。大概因为拥有共同的兴趣,四个人便成了好友。 “四剑客”在一起,指点江山,臧否人物,但是,讨论最多的还是文坛新事。“四剑客”后来都成了著名的作家、诗人和学者。吴组缃在清华毕业后,成为一名左翼作家和教授。林庚成了有名的诗人和教授,李长之则是著名的文学家。二十年后,院系调整,吴组缃、林庚调到北京大学任教。如今,“四剑客”中,李长之命运多

5、蹇,早已离开了人世。1994 年,吴组缃也因病去世。前不久,林庚也与世长辞。而本文的作者季羡林也已是垂垂老矣。 2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先生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深刻的地位。 那么,让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永生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季老先生的回忆。 三、教授新课 (一)阅读文章,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标出生字生词,查字典解决。 后悔(hu) 俯拾皆是(f) 简陋(lu) 唾手可得(tu) 立锥之地(zhu) 孤苦伶仃(lngdng) 无缘(yun) 够呛(qing) 模糊(m) 轮

6、廓(ku) 懵懵懂懂(mng) 寄人篱下(l) 耕耘(gng yn) 白面馍镆(m) 2、在顺畅默读课文的基础 上放声朗读,体会感情。 3、提问:读这篇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痛苦、悔恨。(二)把握全文的线索思路(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的主线则是“永久的悔”,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请你边读边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12 段),开篇点题,“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第二部分(3 9 段),记叙“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

7、层(35 段),概括叙述了家庭的基本情况;第二层( 68 段),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状况;第四层(第 9 段),详细叙述了母亲的艰苦生活。第三部分( 第 1011 段),扣题,“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作者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结果造成“子欲养 而亲不待”的局面。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2、作者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明确: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第十段。 3、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回忆儿时家里的贫苦生活母亲把好吃的都让给了我,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因为不

8、能好好侍奉母亲,我的内疚之情总体上,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4、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或者说,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明确:“白的、黄的、红的”是本文的线索,贯穿文章始末。 那么,这“白的、黄的、红的”指的是什么? 明确:吃的5、这篇课文的叙事线索就是吃的,通过写吃的来回忆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但是,以吃的作为线索的散文并不常见。为什么作者会用吃的作为本文的线索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在文中有提到,请大家把它找出来。明确:“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

9、,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首先,作为一个孩子最关心的东西就是吃的,尤其是在家境不好没有好东西吃的环境中。所以吃的就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其次,因为家境贫苦,一有点儿好吃的,母亲自己舍不得吃总是给孩子吃,以至所以好吃的东西都与母亲无缘。所以,这篇怀念母亲的散文就围绕着吃的来写了。6、从总体上来把握文章。请同学们看课文,课文的开头写到“我永久的悔”,而在结尾处又提到“这就是我永久的悔”。课文在结构上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起强调作用,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悔恨之情,与题目“永久的悔”紧紧相扣。 (三)分析课文

10、1、2 自然段 (齐读课文 1、2 自然段 )1、“我”心中“永久的悔”指得是什么? 明确: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2、为什么说这个“悔”在“我”心中是“永久的”?文中用了哪些词给这三个字做了更深刻的解释。 明确:“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3、在第 1 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两个词或者说是两个成语来进一步体现“永久的悔”,这两个成语是什么? 明确: “俯拾皆是”、“唾手可得”。 4、总结这堂课的内容主要内容、叙事线索、“永久的悔” 三、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认真掌握字词;3、思考课后第一、二两题。 第二课时一、以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总结:母亲艰辛;作者愧

11、疚;读者心酸。二、阅读理解 3、4 自然段 1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作者儿时贫困的家庭情况,勾勒出了母亲的大致轮廓,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2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3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明确: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5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明确:五里路并不能算是很长的距离,然而母亲却一生都未能够走

12、出过这五里路的距离。母亲一辈子也未离开过家乡,未离开过自己的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母亲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她把自己一生的时光都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这个家、贡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然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三、分析阅读 5-8 自然段 1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明确:红的 2、这个“红的”指的是什么?你是从文中哪里得到这个答案的呢? 明确:“红的”指得是高粱饼子,是最不好吃的吃的。 3、“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4明确: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

13、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齐读第 7 段,注意读出感情。同时思考两个问题:如何理解“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 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这两句话的感情?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明确:母亲一生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点好吃的东西统统留给了儿子,而自己却忍受着吃糠咽菜的困难生活。作者对母亲一生的艰辛生活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更是对母亲的思恋与怀

14、念挥之不去。因为母亲对儿子的 关爱之情十分的伟大。 四、读第 9 自然段,理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明确:家境贫寒,儿子远离身边,为了艰苦的生活她几乎操碎了心,那么,笑容从何而来呢?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这个家,给了自己的孩子,她在生活中将承受了多么巨大的苦难与压力呀!这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包含了儿子多少的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作者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能力不能独立,虽空有孝心一片,却无实现尽孝母

15、亲的美好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却永远的走了,自己也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每想至此处,就会心肝俱裂,泪盈于眶。成为一永久的遗憾,永久的悔 五、分析 10 一 ll 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对文段有什么感觉吗? 明确:这两段文章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2大家是如何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明确: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3、一般纪念

16、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却极少,请同学们找找文中有几处对母亲进行了直接的描写? 明确:第 7 自然段母亲给我月饼及第 9 自然段的一句话。 4、虽然对母亲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圈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责、无奈、悔恨之情的语句。明确: 朴实的语言:(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3)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4)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