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35952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引起的。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利益主体的存在)剩余价值率 m=剩余价值 m/可变资本 v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预付总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了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剥削关系。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叫利润。剩余价值率 m=m/v,

2、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联系: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本质,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区别:剩余价值率量上大于利润率;体现形式不同剩余价值率揭示了剥削程度,利润率掩盖了剥削程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因素:一、剩余价值率,预付总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成正比。二、资本有机构成,它与利润率成反方向变动。三、资本周转速度,速度越快利润率越高。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不变资本越节省利润率越高。五、不变资本要素价格的变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会对利润率的高低产生重大影响。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

3、余价值,必须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即 I(v+m)=IIc 可引出 I(cvm)=IcIIc,II(c+v+m)=I(v+m)+II(v+m)两个公式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第一,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以作为两个部类追加不变资本之用。因此I(c+v+m) Ic+IIc 即 I(v+m)IIc第二,扩大再生产还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以作为追加两个部类追加可变资本之用。这样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用于积累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之和。如用 m/x 代表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可用公式表示:II(c+v+m) I(

4、v+m/x)+II (v+m/x)即 II(cmm/x)I(vm/x)、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前两个条件只提供了可能性,要变为现实性,其条件为: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这就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所必须保持的两大部类之间的基本比例关系。用c 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v 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其公式为:I(v vm/x)II(cc)可引出另外两个公式:I(c+v+m)=I(c+c)+II(c+c),II(c+v+m)=I(v+v+m/x)+II(v+v+m/x)I (4000c+1000v+10

5、00m)=6000II (1500c+750v+750m)=3000I (4000c+1000v+500m/x+400c+100 v)=6000即 I (4400c+1100v+500m/x)=6000I (1100v+500m/x)=1600 II (1500c+750v+600m/x+100 c+50 v)=3000即 II (1600c+800v+600m/x)=3000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答: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c。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

6、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I(c+v+m)=Ic+c, 。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即(c+v+m)=I(v+m)十(v+m) 。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指导意义: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当前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关系;维持原有的生产资料水平和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

7、件的内容?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答: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实现条件:I(I(v+v+m/x)=II(c+c),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积累和生产规模上是互相依赖制约的,I 部类生产决定着 II 部类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II 部类生产也制约着 I 部类的积累规模。I(c+v+m)=I(c+c)+II(c+c),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I 部类的生产资料不仅能补偿两大部类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而且还要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资本的需求。II(c+v+m)=I(v+v+m/x)+II(v+v+m/x)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总

8、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I 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原有的工人,追加的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保持平衡。指导意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同时积累;需要保持各种比例关系;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要以扩大再生产的价值构成平衡适应。货币资本循环即 GWPWG 生产资本循环即 PWG GWP 商品资本循环即 WG GW PW利润率平均化例:产业资本:900(720c+180v) ;剩余价值率:100%预付商业资本:100原来社会平均利润率=180m/(720c+180v)=20%现在社会平均利润率=180m/(720c+180v+100)=18%产业利润:90018%=162商业利润:1001

9、8%=18某企业机器设备价值 1000 万元,可使用 10 年,厂房 800 万元,可使用 20 年,原材料 100万元,每周转一次需一月,工资 50 万元,每周转一次也是一月,请问:预付资本总周转是多少。预付资本总周转=年周转价值/预付资本量=(100+40+1200+600)/(1000+800+100+50)=0.9949(次)资本主义地租是租地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级差地租:由于土地有限性的特点,使得土地的经营权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垄断性,这是租借较好土地并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的重要条件,这个超额利润就是级差地租。土地经营权的垄断,是形成

10、级差地租的原因。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土地位置的差别。绝对地租:无论是优、中、劣各级土地都必须交付的并在概念上与级差地租相区别的地租,马克思叫它绝对地租。绝对地租的产生,是由于土地所有权垄断的存在。在农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低于工业部门的平均有机构成,有可能产生绝对地租。农业中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成超额利润即绝对地租实现的条件。级差地租 I,是指雇佣工人在肥沃程度较高或位置较好土地上创造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它是并列地投入等级不同地块的各个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条件是:第一,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第二,土地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 II

11、,是指由于连续追加投资于同一块土地,而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4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答:(1)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过程。不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下,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生产,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

12、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资本家让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是,资本家生产商品,目的也不是价值,而是价值增殖,即生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要工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具体劳动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形成商品的新价值。如果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那么在商品价值中,就只有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

13、劳动者新创造的等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而没有剩余价值。这只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 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下面举例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假设,资本家让工人生

14、产棉纱,消耗 10 斤棉花,价值为 10 元,消耗的纱锭等劳动资料的价值为 2 元,工人用 6 小时生产出 10 斤棉纱,假定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12 元都由纺纱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棉纱中去。另一方面,工人在进行纺纱时,其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假设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为 3 元,工人劳动 6 小时形成的新价值也为 3 元。这样,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价值共 15 元,都在新商品价值中得到补偿,但商品的价值仅与预付资本价值相等,没有超过预付资本价值的余额,即没有剩余价值。这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在同样的假设下,劳动力一天的价值是 3 元,工人只用 6 小时就创造出补偿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

15、值。但是,资本家购买了工人劳动力一天的使用权,他还可以让工人继续劳动下去。比如,要工人一天劳动 12 小时,将 20 斤棉花纺成 20 斤棉纱,所消耗的棉花价值和劳动资料的价值增加了一倍,共计 24 元,全部转移到新产品棉纱之中。劳动 12 小时,形成新价值 6 元。这样, 20 斤棉纱的价值为 24 元+6 元30 元。而资本耗费只有 24 元+3 元=27 元。资本价值增殖了 3 元。这就是剩余价值。由此可见,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当资本家把劳动日延长到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时间以上时,就产生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指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

16、力价值的新价值。或者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5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生产方法?答:剩余价值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同样工作日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实际上等于延长了工作日。这是一种延长工作日时间的隐蔽的形式。(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