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学习动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124024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5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4学习动机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04学习动机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04学习动机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04学习动机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04学习动机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4学习动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学习动机(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资格认定辅导,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学习动机,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一)动机及其功能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功能:激活、指向、强化(发动机与方向盘),(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的动力因素:推力、拉力和压力推力:发自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和需求。来自学生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对学习的未知欲、对未来的理想。(主体的一种学习需要)(push)拉力: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吸引力,使学生从事学习活动。学位、社会地位等可对学生

2、的学习活动构成拉力(实质上是一种学习期待)(pull)压力:指客观现实对学习者的要求,迫使其从事学习活动。考试、家长和学校的要求、社会现实等都可以成为压力。,学习动机的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一种内部动机。认知内驱力(cognitive drive)是个体的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事物,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认知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如探究、操作、领会以及应付环境等有关心理素质中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最初的好奇心等心理素质只是一种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因为它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

3、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才能具有特定的方向。雪夜闭门读禁书,因此,学生对某学科的认知内驱力或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习得的,它有赖于特定的学习经验。在有意义的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称为内部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ego-enhancement drive)是个体试图通过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affiliation drive)指的是学生为了赢得长者(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学习需要与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内部的根本的动机 (青

4、年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外部动机附属的内驱力(儿童早期),2.学习期待与诱因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分类:(1)积极诱因:驱使个体趋向或接近目标的诱因(2)消极诱因:驱使个体逃离或回避目标的诱因诱因具有诱发或激发个体产生目标指向行为的作用,诱因的作用因人而异。,二、学习动机的种类(一)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二)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三)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 (四)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按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在许多学习活动中

5、都表现出来的,较稳定、持久在某一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机,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不是简单的“心想事成”,而要“事在人为”!,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强化理论1.提出者: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2.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斯金纳:不必将动机与学习行为区分开来。引起动机与习得行为并无两样。,如果学生因为学习而得到强化(取得好成绩、教师的家长的赞扬),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

6、就缺乏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遭到老师或学生的嘲笑),就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3.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二、需要层次理论1.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2.观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两方面含义: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3.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需要层次理论在我国古代已具雏形,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恰得衣食两分足,家中

7、缺少美貌妻。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三、成就动机理论1.提出者:阿特金森2.观点: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两个部分:力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3.教育意义: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的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对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阿特金森指出,规定某一动机强度的因素有需要、期望和诱因。其关系表现为:动机的强度= f(需要期望诱因) T = f(MPI)T-T

8、endency:接近与成就有关的目标的倾向M-Motivation(成就需要):个体稳定地或持久地追求成功的特质(由TAT测验获得)P-Possibility(期望):个体理解到的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I-Incentive(诱因):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对成就自豪的情感),成就动机高的人在完成任务上追求成功的倾向强,在选择目标时选择难度适中的目标和课题。成就动机低的人在完成任务上防止失败的倾向强,在选择目标时选择容易的或困难的目标和课题。其心理机制为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是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成就动机低的人往往是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

9、生心理烦恼。,四、成败归因理论1.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2.观点:三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第一个维度是内归因和外归因努力、能力、个性等原因都是内源性的,是内归因任务的难度、运气、家庭条件等原因则是外源性的,是外归因第二个维度是稳定的归因和不稳定的归因任务的难度、能力、家庭条件等原因是稳定的归因;努力、运气、心境等原因是不稳定的归因第三是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努力等原因是可以受个人控制的归因;运气等原因则是不能被个人意志控制的归因,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积极的归因模式:成功能力和努力自尊、自豪,增

10、强成功期望趋向成就任务失败缺少努力内疚,维持较高的成就期望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就任务,消极的归因模式:成功运气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趋向成就任务的倾向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少坚持性,回避成就任务,数学考试成败的原因分析,数学考试成败的原因分析,3.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 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五、自我效能感理论1.提出者:班杜拉2.观点: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

11、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为通常所讲的强化,但又与传统的强化有所不同: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三种。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形成了对下一强化的期待。,期待,即班杜拉所说的先行因素:包括结果期待与效能期待结果期待: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强化)的推测。(认真听讲获得好成绩,他就可能好好听课)效能期待:人对自己能否实施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传统学习理论的研

12、究集中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上,而传统动机理论的研究停留在提供什么强化(诱因)才能促进行为上。但是,个体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知道了行为将会带来的结果之后,并不一定去从事某项活动或做出某种行为,因为他要受到自我效能感的调节。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确立了合理的学习目标之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了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学生的理想,但力不从心之感却会使人对学习望而生畏。),自我效能感怎样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通过学习目标的选择,间接地影响学业成绩通过控制非智力因素(兴趣、意志等)而间接影响学业成绩通过对学习行为的控制和调节间接影响学业成绩,3.自我效能感的获得实践的成败经验替代

13、性经验言语劝导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生理反应(班杜拉的“去敏感性”研究)归因方式,4.评价: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把个体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一、学习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互动关系见图示如何让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关系示意图,.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直接发生途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认识支配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性知识非常感兴趣,并且逐步稳定和分化,形成了个人的认知特点。这时,认识兴趣不再是偶然的,而似乎成了他本身所固有的,并开始催促他积极寻找自我满足的途径和方法。间接转化途径:如原来对娱乐、游戏方面的需求的满足可能转化为新的学习需要。两条途径应配合使用,不可偏废。因为只有间接途径转化而来的间接动机而无直接途径产生的直接动机,学习动机难以巩固和发展;但仅有直接性动机而无间接性动机,又易使学习情境狭隘,阻碍学习动机的进一步发展。,二、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耶基斯多德森定律(Yerkes & Dodson,19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