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二轮复习课件:专题6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13281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二轮复习课件:专题6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二轮复习课件:专题6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二轮复习课件:专题6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二轮复习课件:专题6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二轮复习课件:专题6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二轮复习课件:专题6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二轮复习课件:专题6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探究】,1.(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19)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A.B.C.D.,【参考答案】B,【阅卷诊断】本题以舌尖上的中国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为背景,

2、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考点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等。考生解答本题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通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这说明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体现了文化对人的重要影响,符合题意,应入选。但由于部分考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不到位,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因而漏选了。,(2)不少考生对中华文化(中华餐饮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理解颠倒了,以致错选。,(3)不少考生对现代传媒多种形式的知识理解存在模糊认识,对不能

3、作出肯定的选择,以致漏选。,(4)电视等现代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但电视等大众传媒与中华餐饮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涵是不同的。认为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是错误的。不少考生不能正确界定现代传媒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与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以致错选。,(5)从本题的考查情况看,不少考生解答错误的重要原因,一是审题不清,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不强,对题干材料的理解不到位;二是对考点知识的理解存在缺陷,不能正确把握考点知识的内涵,不能正确把握考点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易混易错知识的理解没有搞清楚。,2.(2014年山东卷,30)某地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着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设立

4、学习讲堂、民风廊、励志廊等,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从单纯娱乐向更高精神层面的跃升,形成了一股崇德向上的强大力量。该地的成功经验表明,新农村文化建设要()。,A.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农村通俗文化,B.承袭农村传统习俗,提高农民道德修养,C.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保障农民文化权益,D.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参考答案】D,【阅卷诊断】本题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高考考生答题情况看,考生解答本题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而不是

5、抵制农村通俗文化。有许多考生对A不能正确选择,主要原因是对“抵制农村通俗文化”不能正确判别,看不到通俗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区别,以致错选A。,(2)传统习俗具有两重性,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何继承农村传统习俗,不应原封不动地承袭,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可见B明显错误。但由于不少考生对传统习俗的两重性缺乏应有的理解,不能识别“承袭农村传统习俗”观点的片面性,因而错选B。,(3)从阅卷看,本题在解答中考生没有能够正确区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将两者混为一谈,因而错选C,而不能正确选择D。,(4)从对本题的解答看,考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能有效地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不能从选项中识别观点的错误

6、,因而不能正确地排除错误选项,确定正确选项。克服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认真阅读题干材料,排除干扰信息,有效提取信息;二是吃透课本基础知识,完整理解教材原理,有效排除错误选项,准确挑选正确选项。,3.(2014年福建卷,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材料对建设社会主

7、义文化强国的启示。,【参考答案】(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阅卷诊断】本题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为背景,考查考生对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考生没有做到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统一,普遍存在审题不到位、“两张皮”现象。要么离开设问,仅从图表材料出发,就事论事;要么离开试题材料,大谈特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导致答题没有针对性

8、,不得要领。考生没有结合图表材料,紧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这一主旨,紧密联系文化生活中有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答题,导致答题失分较多。,(2)考生对如何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强。考生如果能带着设问回归课本,寻找课本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体措施知,识,进行一一印证,是可以组织好上述问题答案的。,(3)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本题设问对从文化生活角度回答问题没有疑义,但考生对具体运用文化生活什么知识不是很清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措施了解不多,说到底在于对课本知识不熟悉,知识储备不足。,【应对指南】,在解答本专题

9、非选择题时,还应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提高运用原理分析材料的能力。答题的一般思维过程是,从观点(原理)着手,把试题中的材料与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从材料中找到答案。解答这类题目的思维过程可分为以下几步:第一,带着设问(问题)去审读材料。,题目的设问是答题方向,带着设问去审读材料,就能及时捕捉材料与设问有关的有效信息,从而提高审读材料的效率,也可克服答非所问的情况。第二,带着设问回归教材。以设问为中心向教材求索,梳理出与设问有关的相应的课本知识点。第三,做到背景材料及设问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进行一一对照,相互印证,筛选出符合材料的课本知识点,从而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统一。第四,组织完善答案。在以上思考的基

10、础上组织文字表述,做到事理相统一。,【备考方向】,本专题包括文化生活第三、四单元的知识,阐述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主要需掌握中华文化的特点及中华民族精神,掌握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懂得只有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本专题的高频考点主要包括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在新版教材中,第四单元修改内容较多,再加上该单元知识和社会热点关联度高,因此本专题一定会成为2015年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命,题时主要是结合党的十八届三

11、中全会精神、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新举措、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现状、我国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国家注重发展信息服务消费、文明出游、弘扬网络正能量等社会热点问题,既可以考查本专题的知识,也可以综合考查经济生活中有关消费、财政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以及政治生活中公民权利和义务、政府、政党、民族等知识。所以,同学们在备考中既要熟练掌握本专题的基础知识,更要通过大量练习提高审题和答题的能力,尤其是获取有效信息、调用基本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专题网络】,【纵横整合】,回首过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中华文化基本特征的比较,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12、的原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1)包容性的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包容性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二、中华文化的结晶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性,2.正确理解爱国主义,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三、正确理解中华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1.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始终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

13、性,也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2.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1.文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点拨:观点错误。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是中国的文字,它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

14、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应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吸纳外来文化。,点拨:观点错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3.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点拨:观点错误。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既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故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形式不同,但其内容有相同之处。,1.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

15、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2014年暑期,全国不少地方举办汉字听写大赛,激发了青少年读写汉字的热情,让更多的青少年提升了汉字读写能力,熟悉了解并且热爱汉字,传承汉字文化。可见()。,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着文化发展的轨迹和成果汉字产生、发展、演变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巨大作用汉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A.B.C.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作用,故符合题意;认为是根本原因是错误的;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表述有误。,【答案】B,2.2014年4月30日,第三届中国西部民族文化博览会在甘肃兰州隆重开幕。本届文博会成为打造甘肃及西部各省民族文化产业博览交易的平台,加强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下列对民族文化理解错误的是()。,A.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B.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C.民族文化为各民族所特有,不能相互交流,D.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共性,【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A、B、D正确表达了民族文化的意义、特点,但不符合试题指向要求,应排除;民族文化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各民族文化也具有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共性,C观点错误,但符合试题指向要求,应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