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毕业论文原创之唐五代小说中的杨国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0769120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毕业论文原创之唐五代小说中的杨国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原创之唐五代小说中的杨国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原创之唐五代小说中的杨国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原创之唐五代小说中的杨国忠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原创之唐五代小说中的杨国忠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学毕业论文原创之唐五代小说中的杨国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毕业论文原创之唐五代小说中的杨国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杨国忠, 玄宗时与李林甫齐名的著名奸相。 谈及此人, 大家马上就会联想到他的身世背景以及唐朝盛世的衰亡。 兰台世界 2009 年第 8 期上曾刊有一篇 张易之与杨国忠关系考证 的文章, 该文从四个方面来证明张易之与杨国忠的父子关系。另外, 西北大学学报 1985 年第 1 期上也有一篇李白对杨国忠态度之我见 的文章, 该文章从几首诗来说明李白对杨国忠的赞赏态度。 但由于这两篇文章对杨国忠的研究仍局限于 新唐书 、 旧唐书 、 资治通鉴 等史部文献中,这样自然会导致视角过于狭窄、 单调, 人物形象也显得空洞不真实。 为弥补这个缺陷, 需要我们求助于史学材料之外的文学作品。 唐五代小说就是一个

2、很好的选择, 其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研究的人物也很多, 由于置历史人物于当时的社会生活中, 所以呈现出的人物形象显得栩栩如生, 跃然于纸上。 在此以杨国忠作为个例, 采用史书与小说相结合的新视角, 力图透视出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隐藏其后的社会背景。一、 唐五代小说所见杨国忠性格特点由于唐五代小说写作年代较早, 有很多材料经考证后被写入史书, 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内容由于种种原因未被直接采用,但仍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在此,笔者将这些内容罗列并加以比较, 力图从各个侧面描绘出一个完整鲜明的杨国忠形象。(一)被采入史书的记载1、飞扬跋扈唐续会要:“天宝十载十一月,杨国忠为右相,兼吏部尚书,奏请

3、两京选人,铨日便定留放,无少长各于宅中引注。虢国姊妹垂帘观之,或有老病丑陋者,皆指名以笑,虽士大夫亦遭 耻。故事,兵吏部注官讫,于门下过侍中给事中, 省不过者谓退量。 国忠注官, 呼左相陈希烈于坐隅, 给侍中行列于前曰: 既对注拟,即是过门下了。希烈等腹悱而已。侍郎韦见素、张倚皆衣紫,与本曹郎官,藩屏外排比案牍,趋走语事。乃谓帘中杨氏曰:两个紫袍主事何如?杨乃大噱。 选人郑怤附会其旨, 与二十余人率钱于勤政楼设斋, 兼为国忠立碑于尚书省南。 所注吏部三铨选人, 专务鞅掌, 不能躬亲, 皆委典及令史孔目官为之。国忠但押一字,犹不可遍。” 这则材料主要描绘了杨国忠“于私第全日暗定官员”的情况,其中

4、有这么一句尤其值得注意“呼左相陈希列于坐隅 , 希烈等腹悱而已”, 当时杨国忠为右相, 古时以左为贵, 陈希列的官职理应比杨国忠的高,而材料中却用“呼”“坐隅”“ 腹悱而已”等字眼,可见杨国忠当时飞扬跋扈到何种程度。2 崔铉等续会要属于类书,材料主要来自历朝实录,但太平广记的编者却将此事收入,说明他们认为这条记载属于逸闻之类。旧唐书:“国忠既以宰臣典选,奏请铨日便定留放,不用长名。先天已前,诸司官知政事,午后归本司决事,兵部尚书、侍郎亦分铨注拟。开元已后,宰臣数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故事,吏部三铨,三注三唱,自春及夏,才终其事。国忠使胥吏于私第暗定官员,集百僚于尚书省对注唱,一日令毕,以夸神

5、速,资格差谬,无复伦序。明年注拟,又于私第大集选人,令诸女弟垂帘观之,笑语之声,朗闻于外。故事,注官讫,过门下侍中、给事中。国忠注官时,呼左相陈希烈于座隅,给事中在列,曰:既对注拟,过门下了矣。吏部侍郎韦见素、张倚皆衣紫,是日与本曹郎官同咨事,趋走于屏树之间。既退,国忠谓诸妹曰: 两员紫袍主事何如人?相对大噱。其所昵京兆尹鲜于仲通、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讽选人于省门立碑,以颂国忠铨综之能。” 新唐书:“国忠既以宰相领选,始建罢长名,于铨日即定留放。故事,岁揭版南院为选式,选者自通,一辞不如式,辄不得调,故有十年不官者。国忠创押例,无贤不肖,用选深者先补官,牒文谬缺得再通,众议翕然美之。先天以

6、前,诸司官知政事者,午漏尽,还本司视事,兵、吏部尚书、侍郎分案注拟。开元末,宰相员少,任益尊,不复视本司事。吏部铨,故常三注三唱,自春止夏乃讫。而国忠阴使吏到第,预定其员,集百官尚书省注唱,一日毕,以夸神明,骇天下耳目者。自是资格纷谬,无复纲序。 , 明年大选,因就第唱补,帷女兄弟观之,士之丑野蹇伛者,呼其名,辄笑于堂,声彻诸外,士大夫诟耻之。先是,有司已定注,则过门下,侍中、给事中按阅,有不可,黜之。国忠则召左相陈希烈隅坐,给事中在旁,既对注,曰: 已过门下矣。希烈不敢异。侍郎韦见素、张倚与本曹郎趋走堂下, 抱案牒, 国忠顾女弟曰: 紫袍二主事何如? 皆大噱。鲜于仲通等讽选者郑怤愿立碑省户下

7、以颂德, 诏仲通为颂, 帝为易数字, 因以黄金识其处。” 资治通鉴唐纪:“二月,杨国忠欲收人望,建议:文部选人,无问贤不肖,选深者留之,依资据阙注官。 , 及杨国忠以宰相领文部尚书,欲自示精敏,乃遣令史先于私第密定名阙。 春,正月,壬戌,国忠召左相陈希烈及给事中、诸司长官皆集尚书都堂,唱注选人,一日而毕,曰:今左相、给事中俱在座,已过门下矣。其间资格差缪甚众,无敢言者。” 按照唐朝惯例,官吏铨选应先经过兵部、吏部选拔,再由门下省的侍中、给侍中考核合格者方能上任。而杨国忠在铨选时,并不遵循上述程序,肆意妄为,暗定官员, 而对于左相陈希烈、 侍郎韦见素、 张倚等人, 不仅不给予必要的尊重,甚至还侮

8、辱其人格。3 在这三处史书记载中,都引用了唐续会要的相关材料,形象反映出杨国忠铨选时的飞扬跋扈。另外,明皇杂录也有此类记载: “杨国忠之子暄,举明经,礼部侍郎达奚珣考之, 不及格, 将黜落, 惧国忠而未敢定。 时驾在华清宫, 珣子抚为会昌尉。珣遽召使,以书报抚,令候国忠,具言其状。抚既至国忠私第,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国忠方乘马。抚因趋入,谒于烛下。国忠谓其子必在选中,抚盖微笑,意色甚欢。抚乃白曰:奉大人命,相君之子试不中,然不敢黜退。 国忠却立大呼曰: 我儿何虑不富贵, 岂籍一名, 为鼠辈所卖! 即不顾,乘马而去。抚惶骇,遽奔告于珣曰:国忠恃势倨贵,使人之惨舒,出于咄嗟,奈

9、何以校其曲直?因致暄于上第。 既为户部侍郎。 珣才自礼部侍郎转吏部侍郎, 与同列。暄话于所亲,尚叹己之淹徊,而谓珣迁改疾速。” 面对杨暄贡举不中的事实, 杨国忠竟出 “ 我儿何虑不富贵, 岂籍一名, 为鼠辈所卖! ” 这番话。 鉴于 “国忠恃势倨贵”, 珣“无以校其曲直,因致暄于上第”。新唐书:“子暄举明经,不中,礼部侍郎达奚珣遣子抚往见国忠,国忠方朝,见抚喜。已而闻暄当黜,诟曰: 子不富贵耶?岂以一名为鼠辈所卖! 珣大惊,即致暄高第。俄与珣同列,犹吒官不进。 ” 资治通鉴 : “国忠子暄举明经,学业荒陋,不及格。礼部侍郎达奚珣畏国忠权势,遣其子昭应尉抚先白之。抚伺国忠入朝上马,趋至马下;国忠

10、意其子必中选,有喜色。抚曰: 人白相公,郎君所试,不中程式,然亦未敢落也。 国忠怒曰: 子何患不富贵,乃令鼠辈相卖! 策马不顾而去。抚惶遽,书白其父曰:恃挟贵势,令人惨嗟,安可复与论曲直! 遂置暄上第。及暄为户部侍郎,珣始自礼部迁吏部,暄与所亲言,犹叹己之淹回,珣之迅疾。 ” 唐朝官员的晋升须依据一定的程序, 而杨国忠的儿子杨暄本应落第, 因主考官惧怕其父被置为上第, 稍后也是因为其父的原因而迁为户部侍郎。 他们不仅不知足,反而抱怨别人升的快,自己升的慢,张扬不自忌。2 、谄佞谭宾录 : “玄宗谓侍臣曰: 欲行一事,自古帝王未有也。 盖欲传位于肃宗。及制出,国忠大惧,言语失次。归语杨氏姐妹曰:

11、 娘子,我辈何用更作活计?皇太子若监国,我与姊妹等即死矣。 相聚而哭。虢国入谋于贵妃。妃衔土以请,其事遂止。哥舒翰在潼关,或劝请诛国忠,以悦众心,舒翰不听。禄山发范阳,每日于帐前叹曰: 国忠头,来何太迟也! 国忠妻裴柔,蜀之大娼也。国忠又为剑南节度。劝玄宗入蜀,授其所亲官,布蜀汉。 ” 杨国忠听到玄宗要传位于太子, 危及自身, 便合谋让贵妃衔土以请。 众人劝哥舒翰诛国忠以及安禄山以诛国忠为名, 都说明杨国忠的谄佞之性已激众怒, 都欲杀之而后快。 在这种情况4 下,杨国忠仍不知轻重,劝玄宗入蜀,以致后来发生马嵬坡之变,葬送了性命。旧唐书 : “宗闻河朔变起,欲以皇太子监国,自欲亲征,谋于国忠。国

12、忠大惧,归谓姊妹曰: 等死在旦夕。今东宫监国,当与娘子等并命矣。 姊妹哭诉于贵妃,贵妃衔土请命,其事乃止。 ” 作为臣子,本应以江山社稷为重,身为宰相的杨国忠却为一己私利不顾朝廷安危,想方设法进谄言维护其自身利益。新唐书 : “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帝欲自将而东,使皇太子监国,谓左右曰: 我欲行一事。 国忠揣帝且禅太子,归谓女弟等曰: 太子监国,吾属诛矣。 因聚泣,入诉于贵妃,妃以死邀帝,遂寝。 ” 另外还有一则记载更显其谄佞之性。 资治通鉴 : “自去岁水旱相继,关中大饥。杨国忠恶京兆尹李岘不附己,以灾沴归咎于岘,九月,贬长沙太守。岘,祎之子也。上忧雨伤稼,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 雨虽多,

13、不害稼也。 上以为然。 ” 有这样的君主,有这样的臣子,唐朝何患不衰。3、酷暴谭宾录 : “李林甫是姜皎外甥,杨国忠是张易之外甥。杨国忠为剑南,召募使远赴泸南, 粮少路险, 常无回者。 其剑南行人, 每岁, 令宋昱、 韦儇为御史,迫促郡县征之。人知必死,郡县无以应命。乃设诡计。诈令僧设斋,或于要路转变,其众中有单贫者即缚之。置密室中,授以絮衣,连枷作队,急递赴役。 ” 杨国忠任剑南召募使时,为召募行人,不惜逼迫良人入伍。 “连枷作队,急递赴役”其酷暴程度至此,实是另人发指。新唐书 : “国忠虽当国,常领剑南召募使,遣戍泸南,饷路险乏,举无还者。 旧, 勋户免行, 所以宠战功。 国忠令当行者先取

14、勋家, 故士无斗志。 凡募法,愿奋者则籍之。国忠岁遣宋昱、郑昂、韦儇以御史迫促,郡县吏穷无以应,乃诡设饷召贫弱者,密缚置室中,衣絮衣,械而送屯,亡者以送吏代之,人人思乱。寻遣剑南留后李宓率兵十余万击閤罗凤, 败死西洱河, 国忠矫为捷书上闻。 自再兴师,倾中国骁卒二十万,踦屦无遗,天下冤之。其心之歹毒,实是罕见。 ” 旧唐书 : “南蛮质子閤罗凤亡归不获,帝怒甚,欲讨之。国忠荐阆州人鲜于仲通为益州长史,令率精兵八万讨南蛮,与罗凤战于泸南,全军陷没。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仍令仲通上表请国忠兼领益部。十载,国忠权知蜀郡都督府长史,充剑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仍荐仲通代己为京兆尹。国忠又使司马李宓

15、率师七万再讨南蛮。 宓渡泸水, 为蛮所诱, 至和城, 不战而败, 李宓死于阵。国忠又隐其败,以捷书上闻。自仲通、李宓再举讨蛮之军,其征发皆中国利兵,然于土风不便,沮洳之所陷,瘴疫之所伤,馈饷之所乏,物故者十八九。凡举二十万众,弃之死地,只轮不还,人衔冤毒,无敢言者。 ” 因其好大喜功,死伤无数,酷暴之性,于往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也。5 资治通鉴 :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旧制,百姓有勋者免征役, 时调兵既多, 国忠奏先取高勋。 于是行者愁怨, 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 因戍守泸南,有去无回,因此无

16、人应征。杨国忠等人便设诡计捕人,送人入死地,其酷暴之心,天怨人怒。4、 陷害忠良仙传拾遗 及 戎幕闲谭 、 玉堂闲话 : “颜真卿字清臣, 琅琊临沂人也,北齐黄门侍郎之推五代孙。幼而勤学,举进士,累登甲科。 , 既中科第,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左军城覆屯交兵使。 , 迁殿中侍御史、武部员外。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 邺侯外传 : “李泌字长源,赵郡中山人也。 , 泌幼而聪敏,书一览必能诵也。天宝十载,玄宗访召入内,献明堂九鼎议。应制作皇唐圣祚文,多讲道谈经。肃宗为太子,敕与太子诸王为布衣交,为杨国忠所忌,以其所作感遇诗,谤议时政,构而陷之,诏于蕲春郡安置。 ” 一旦杨国忠发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那么他就会想方设法陷害别人,直至这个威胁消失为止。新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