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观后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0763957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收起义观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秋收起义观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秋收起义观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秋收起义观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秋收起义观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秋收起义观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收起义观后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收起义观后感秋收起义这部影片反映的是 1927 年 9 月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一场旨在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和反对派统治的工农革命。 虽然这场革命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取得胜利, 但毛泽东同志用自己敏 锐、果断的军事智慧在严峻残酷的形式下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并且建立了第一块红色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之所以能够在敌人强大的重压之下保存革命的力量并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这与毛泽东同志独到的军事思想是分不开。从秋收起义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毛泽东同志的以下军事思想:( 1)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是指通过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谋求自身的解放。进行秋收起义的初衷就是想依靠当地的人民群众以武装斗争的

2、形式夺取革命的胜利。 参加秋收起义的军队一共有三个团, 士兵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 他们来自人们, 是人民子弟兵。 毛泽东同志的观点是: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只有通过人民战争才能有胜利的希望。( 2)人民军队思想当发现参加秋收起义的个别团的领导者存在机会主义、 盲动主义、 单纯军事观点等非无产阶级思想时,毛泽东同志果断的在 1927 年 9 月进行了 “ 三湾改编 ”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对军队中存在的打骂士兵、 虐待逃兵等现象,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口号, 甚至还给逃兵发路费。 从中体现了爱民和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宗旨, 我们不由自主的体会到这的

3、确是一支刚强的人民军队。( 2)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1、实事求是在接连的失败之后, 毛泽东同志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 提出了 “ 攻打长沙等于自杀 ” 的观点, 果断的放弃了党中央制定的围攻长沙的计划, 转而后退到统治阶级力量薄弱的井冈山一带,为 1928 年 4 月的井冈山会师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毛泽东的这种实事求是完全尊重事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2、创造性思维在当时经济落后的条件下, 创造性的提出了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 取得胜利的伟大理论。毛泽东指出: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消灭过山大王。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同志毅然率领军队上山, 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最终以星火燎

4、原之势逐步夺取全国的胜利。以上就是我在秋收起义这部影片中体会到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论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今后的历史当中仍会熠熠生辉! 秋收起义观后感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暴动秋收时节,一声暴动。 1927 年 9 月 9 日,工农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湘赣边界的上空。一场秋收起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个新篇章。如果说 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的相继叛变革命,使中国革命道路,一度走入绝境。而,八七会议

5、,正确的抉择,又把中国领上了路,是革命的转折点,那么,秋收起义就是转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弯,虽然这道弯拐的有些曲折,但毕竟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辉煌!秋收起义,不是一个胜利,但却有比胜利还深远的意义。纵观当时中华大地的形势,再明显不过,国共相差悬殊,无论是军事革命地。 城市中的国军是完全足以一举歼灭微弱的共军的。 但,共军有弱,更有足以致国军以死地的优势。那就是,错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别人不敢走但却会通向曙光的路子。起义之初,获得不小的胜利,但实力在那,更何况还有不当的指挥,对革命来无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濒危之时,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的发挥了她的优势。纠正错误的指挥,准确认知形势,

6、转移路线,保存实力。即使再难再苦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井冈山,奔向了未来革命的摇篮,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开始了伟大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多么的准确而重要!在当时的环境和形势下,任何一个细节或者决定都足以影响中国未来的道路。秋收起义最开始的成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气,对革命从死气沉沉走向光明充满了希望;半路的失利,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给中共敲响了警钟,在城市中,与国军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而在千钧一发之际,中共则发挥了她的巨大优势,从错误中走出来,擦亮眼睛,高瞻远瞩,毅然转道井冈山。从失利逐渐向曙光前进!八十多年过去了,秋收起义的号角似乎还盘旋在中华大

7、地的上空。那场转折,是不容易的,任谁也知道,它又是伟大的。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国的发展历史之路上,都是无可抹杀的伟大的转折!1927 年 9 月 9 日 毛泽东 领导发动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由 孙军 担任总 撰稿 、 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制作完成的多集文献 纪录片 秋收起义 , 在 中央电视台 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 作品披露的无数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 不仅彰显了历史的真实及毛泽东等革命领袖们的斗争艺术, 而且以其 历史唯物主义 的客观分析和叙述, 给今天的 中国共产党 人以重要的思想启示, 那就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 党指挥枪 这一根本原则, 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和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8、这是中国 共产党人 在早期革命斗争中以鲜血和生命作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文献纪录片 秋收起义 以其翔实的材料和经典画面, 用客观准确的史实 考据 和鲜为人知的细节, 填补了秋收起义在电视文献片宣传上的一个空白。 同 南昌起义一样,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和领导的 1927 年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 是创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是在这次起义中,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袖们逐步认识到根据中国国情、 在中国土地上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 也正是有了这次起义, 才有了后来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的建立, 才有了燎原之火般的全国各地革

9、命根据地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认识了“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真理。全片高屋建瓴,注重用历史事实说话,为避免空洞的概念和说教,特别是在叙述秋收起义的背景和意义时,作品采用的全是真实画面和史实介绍,使观众在对历史背景的充分把握中, 进一步认识到秋收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地位。作品讲述秋收起义, 首先介绍了 1927 年国内形势的剧变。 1927 年, 蒋介石 、汪精卫 先后叛变革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遂告失败。 为了挽救革命, 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于 1927 年 8 月 3 日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 8 月 5 日,临时中央训令湘鄂粤赣四省举行秋

10、收暴动,以响应南昌起义。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举行著名的“ 八七会议 ”,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 土地革命 的总方针, 正式决定举行秋收暴动。 当时身在 武汉 的毛泽东被派往湖南具体组织和领导起义。 正是在这期间,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军事上要公开打出自己的旗帜, 坚决地同国民党反动武装进行斗争, 因为国民党蒋介石已经站在了革命的对立面。应该说,这是在“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事变”中我成千上万共产党员惨遭屠杀的背景下, 中国共产党在思想路线上完成的一次伟大转变。 这部作品对为什么发动秋收起义, 起义过程的

11、组织领导 , 起义暴发后各团的进攻方向及其进展, 以及毛泽东同志发现中央攻打 长沙 的原定计划有重大失误时, 立即决定放弃这一计划, 改为向农村进发的整个过程, 条分缕析 地进行叙述。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叙述,该片详简得当,既介绍党的重要会议、文件和决定, 同时也穿插一些 历史故事 和重要细节。 其中包括毛泽东曾被拟定派赴贵州开展斗争, 但对湖南情况更为熟悉的毛泽东主动要求赴湖南领导武装斗争, 其博大胸怀和战略思考, 受到党内包括 瞿秋白 在内的高层领导同志的赞许。 他抛妻别子的场景给观众以深刻感人的印象。 作为伟大的 战略家 , 在夺取长沙并举行长沙暴动的原定计划遭受严重挫折后,他果断命令各路起

12、义军向浏阳 文家 市集中,迅疾提出放弃进攻长沙、 沿罗霄山脉南移、 寻求立足之地的正确主张。 这一主张,无疑是毛泽东 审时度势 , 挽救革命力量于危途, 把中国革命引向光明前景的伟大决定。讲故事 ,说细节,是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至为鲜明的特点。人们了解的秋收起义发生过程, 一般都是简要的介绍, 而这部片子以讲故事的形式记述事件,观后给人印象深刻。 毛泽东一次在主持重要会议的途中, 曾遭当地反动 民团 拘捕,作品较详细地叙述了这个事件的全过程, 突显了毛泽东沉着冷静、 临危不乱的大家风度和机智脱险的敏捷睿智。 同时, 通过这个事件的叙述, 也由衷地赞颂了革命领袖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高风亮节。 罗荣桓

13、 、 何长工 、 谭政 、 张宗逊 、 宋任穷 、赖毅、 杨立三 、 陈士榘 等这些今天听来耳熟能详的一代将帅, 都是秋收起义的亲历者, 并都留下了精彩动人的故事。 诸如何长工、 杨立三奉命 设计中国 工农革命军 军旗 , 罗荣桓飞马送情报解起义军于危途, 以及袁文才、 王佐 请秋收起义部队上 井冈山 , 毛泽东向袁文才、 王佐部队赠送武器等等, 许多故事都记述得生动具体。 就连毛泽东在文家市一所学校为起义部队作报告时, 扒在墙外听得入神的两个少年学生, 也在作品中被如实记录, 这两个孩子后来分别成为共和国的领导人和高级将领, 他们便是 胡耀邦 和 杨勇 。 这些不经意间的记述, 使文献片显得

14、极具观赏性。 正是在对史料用故事手法的记述中, 观众熟悉了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物卢德铭 、 陈独秀 、彭公达、易礼容等,熟悉了对革命贡献很大但很早就牺牲在战场上的潘心源、 曾士峨 、 陈毅 安、 张子清 等。秋收起义作为党和军队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当我们走进历史, 才发现有那么多构成这段历史的伟大英雄和感天动地的悲壮故事。总撰稿孙军、 执行总编导邓新力在谈到这部文献片的创作体会时认为, 赋予作品以高度思想性, 把“党指挥枪”这一红线贯穿始终, 是该片取得成功的关键。从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领袖提出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到 三湾改编 确立“支部建在连上”, 作品用画面语言叙述了这个理论的形成和运用。 此外,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积极开展农村革命斗争, 这些党的早期革命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成为作品的思想主线。 有了这样一个思想主线, 作者无论是介绍人还是记述故事, 都做到了形散而神聚。在纪念秋收起义 80 周年的时候,回首这段历史,聆听历史遥远的回声,我想我们看到听到的不仅仅是故事,更多的是教益、是启示。在历史的回声里,我们以史鉴今, 将更进一步明白开国领袖们用毕生实践创造的科学真理, 对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