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经典2013年会考复习之现代史部分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50736 上传时间:2017-07-19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860.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当经典2013年会考复习之现代史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相当经典2013年会考复习之现代史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相当经典2013年会考复习之现代史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相当经典2013年会考复习之现代史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相当经典2013年会考复习之现代史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相当经典2013年会考复习之现代史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当经典2013年会考复习之现代史部分(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会考复习之现代史部分,必修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内容:国名:国旗、国徽、国歌;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历史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人民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2)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业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基石。,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时间、地点:1954年9月

2、、北京。(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是新中国的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一届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

3、建立。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法律保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个民族共同繁荣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新疆维

4、吾尔自治区195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西藏自治区1965。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二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国家体制:建立革命委员会。形成党政合一的一元领导体制是一次大倒退。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活动,地方人大也被迫停止活动。政协制度: 遭到摧残,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组织许多负责人受到无情批判和斗争。,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和意义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内容:思想路线: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5、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2)意义伟大转折: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的伟大转折。新道路: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新时期: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时代:国家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

6、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4)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第三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1“一国两制”的构想(a b)(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基本),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体),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补充)。(2)提出:针对台湾问题提出(3)形成过程: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首先建议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宣布尊重台湾现状、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7、的方针。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a b)(1)香港:中英会谈(1983年) 联合声明(1984年)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2)澳门:联合声明(1987年年)胜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3)意义:洗雪了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

8、贡献。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的范例。,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b c)(1)1979年后,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2)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3)1992年10月,“汪辜会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就“海峡两岸 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4)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5)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

9、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台湾回归的有力因素:国家强大、一国两制、人民愿望、国际公认、成功范例台湾回归的不利因素:岛内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必修一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50年代末),第二课 外交关系的突破(20世纪70年代),第三课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必修一专题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一课 美苏争锋(即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影响),(1)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2)美苏两极对

10、峙格局的形成及影响,目的: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第二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1)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 (a b)1951年月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7年3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总称罗马条约。1965年4月日,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共体”。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月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11、。,(2)不结盟运动(a b)原因: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人物: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埃及的纳赛尔时间: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内容: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影响: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

12、治舞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三课 走向多极化,必修二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1956),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指导思想:时间:实质:后果:启示:,“人民公社化运动” 启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跃进” 启示:

13、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的发展,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1958年, “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使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国民经济运行失控,经济工作陷入瘫痪、半瘫痪,交通堵塞,物质供应困难,工矿业停产半停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宝贵的发展机遇。,主要内容: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a、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14、b、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形成:特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珠海、汕头、深圳、厦门;1988年海南)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辟经济开放区(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1990年,上海浦东地区),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点,线,面,内地,经济特区

15、(1980),沿海开放城市(1984),沿海经济开放区,点,线,面,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具体化: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必修二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0s到60s中期:列宁装、连衣裙60s中期到70s末:军装、干部服,政治色彩强烈,表达革命激情,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异彩纷呈,美观大方彰显个性,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双半社会,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旗袍改革,变化的总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饮食结构:住宅:,鸦片战争前以中餐为主,鸦片战争后,西餐进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鸦片战争后,中西合璧成为主要特征,20c30s后,出现完全西化的住宅。,近代以来饮食结构及住宅的变化,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婚俗的变化:丧礼的变化:其他风俗:,婚姻包办婚姻自由,删繁就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式并存,民间多为旧式。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剪辫易服,迫令放足,反对迷信,社交礼节的变化,公历的使用,变革的机遇? 社会习俗最明显的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