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检测肝静脉内径对肝硬化诊断意义的初步观察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049737 上传时间:2017-07-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B超检测肝静脉内径对肝硬化诊断意义的初步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B超检测肝静脉内径对肝硬化诊断意义的初步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B超检测肝静脉内径对肝硬化诊断意义的初步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B超检测肝静脉内径对肝硬化诊断意义的初步观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B超检测肝静脉内径对肝硬化诊断意义的初步观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B超检测肝静脉内径对肝硬化诊断意义的初步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超检测肝静脉内径对肝硬化诊断意义的初步观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B 超检测肝静脉内径对肝硬化诊断意义的初步观察作者:温小凤,李敏基,马顺平,何冰玲,柯柳,陈念,李雪梅 【摘要 】 目的 探讨肝静脉内径改变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 B 超检测并比较肝硬化与慢性肝炎患者肝静脉内径的大小,行肝穿病理检查了解其肝脏纤维化程度,并分析肝静脉内径大小与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肝硬化患者肝静脉内径大小与慢性肝炎患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 ) 。结论 B 超对肝纤维化患者肝静脉内径检测有助于肝硬化程度的判断。 【关键词】 肝静脉;肝硬化;超声检查以往我们常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来诊断肝硬化。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是检出早期肝硬化的最有效手段,但作

2、为创伤性的检查方法,患者难以接受,一般在临床及影像学检查不能确诊时才考虑。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B 超、CT、MRI 等各种影像方法互相补充,大大提高了肝硬化的检出率,尤其在基层医院,B 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将 19 例肝硬化患者与 19 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肝静脉内径大小进行了比较,以探讨肝硬化时肝静脉内径大小的改变。现报告如下:21 资料及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 2005 年 1 月2007 年 3 月在我院住院的 19 例肝硬化患者,并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的 19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肝穿活检确诊,均进行 B 超检测肝静脉内径,并做肝穿行病理检查,了解其肝纤维化

3、程度。诊断按 2000 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及寄生虫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 19 例肝硬化患者,男 14 例,女 5 例,年龄 42.1113.55 岁; 19 例慢性肝炎患者中男15 例,女 4 例,年龄 39.4714.07 岁。两组患者男女构成、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1.2 方法1.2.1 B 超检查所用仪器为菲利浦锐影 HD11 型,探头频率 3.5MHz,受检查者空腹 12h,仰卧位,剑突下斜切显示 3 条肝静脉,令患者平静呼吸时屏气待肝中静脉显示清晰时检测肝静脉内径的大小。1.2.2 取材3术前常规化验凝血常规、血常规,如无禁忌,在患者签署肝穿刺活检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

4、行肝穿术。肝穿采用 B 超定位引导下进行,用 19G 一次性穿刺针或肝穿针进行快速抽吸活检,要求取材肝组织长度在 1cm 以上,95%乙醇固定,送病理科检查。1.2.3 肝组织肝纤维化程度检测肝活检组织经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后按常规操作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光镜组织学观察,肝组织肝纤维化程度按2000 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及寄生虫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分为S0S45 级。1.3 统计方法采用 SPSS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两组 B 超检测肝静脉内径的大小与肝穿病理检测肝纤维化程度的结果, ,其中 S07 例,S18 例,S24 例,S419 例,见表 1。表 1 两组肝静脉内径与肝

5、纤维化程度比较(略)4由表 1 可知,肝硬化患者与慢性肝炎患者的肝静脉内径大小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3 讨论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乙肝病毒(HBV)感染率达 57%,无症状 HBV 携带者 1.2 亿人,平均年发病约 140 万人,慢性乙型肝炎(CHB) 患者约为 2800 万人,而其中又有一部分患者经逐步肝纤维化后进展为肝硬化。B 超检查肝脏有否纤维化及肝硬化应综合以下五项指标予以判断:肝实质回声、肝表面、肝脏边缘、肝静脉、脾脏面积1 ,B 超对肝硬化的诊断文献报道较多的是肝表面、门静脉、脾静脉、脾脏大小及肝静脉血流频谱的改变。肝静脉主干所处位置恰在叶间裂或段间裂内行走,易

6、于用超声波进行显像,正常时,肝内血管呈自然的树状分布,肝静脉越近横膈或第二肝门,管径越粗,管壁薄,回声较弱。学者们通过 B 超观察多例肝硬化患者发现一半以上患者肝静脉显示不佳2,3 。这是因为肝硬化时,由于肝纤维组织收缩牵拉,肝细胞再生结节和肝小叶重建挤压,使得管壁较薄的肝静脉直径变小,管腔粗细不一,走向不清,部分肝静脉分支甚至闭塞,许多小分支回声消失4 。陈仁彬认为5 :早期肝硬化肝内门静脉、肝静脉改变不明显,肝硬化后期因纤维组织牵拉,肝内血管粗细不均匀,走行迂曲、闭塞,尤以肝静脉为著,其主干变细、分支狭窄。但有关肝静脉大小的检测,文献极少提及。5据中华医学超声诊断专题学术会议通过的人体脏器

7、超声显像探测方法和正常值标准中有关肝脏的正常径线测值6 ,肝静脉内径为 9.70.44mm,95%范围为 8.810.6mm,本组 19 例肝硬化肝静脉内径为 3.9951.4778mm,慢性肝炎肝静脉直径为6.1421.2633mm,均较正常小,且肝硬化较肝纤维化小(P0.01),提示随肝纤维化的进展,肝静脉也随之变细,我们认为对肝硬化患者肝静脉内径检测有助于肝硬化程度的判断,应在临床中引起重视。【参考文献】王宝恩,张定凤.现代肝脏病学M.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47.马孝银,刘福玲.B 超诊断肝硬化 84 例分析J.河北医学,2000,6(8):727-728.赵扩善.B 超诊断肝硬化 663 例分析J.长冶医学院学报,1995,9(4):340-341.程明亮,杨长青.肝纤维化的基础研究及临床M .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3.6陈仁彬. 实用超声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203.曹海梅,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