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442289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顺义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顺义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顺义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顺义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顺义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顺义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顺义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顺义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校本培训资料课程标准部分(共 43 道题)一、填空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 中高 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 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 品德 形成和 社会性发展 的综合课程。2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 点面 结合,综合 交叉,螺旋上升。3儿童生活的不同领域包括个人、家庭、 学校 、家乡(社区) 、 祖国 、 世界 。4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其具体内容包括学习态度, 学习能力和方法 ,学习 结果 。5品德与社会倡导的评价方法有教师观察记录, 描述性 评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作品 评价, 个案 分析。6儿童的社会

2、环境包括时间、空间、人文环境、 自然 环境。7、五、六年级侧重祖国、世界的内容。8、三、四年级侧重家庭、学校、社区与家乡的内容。9、社会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10、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等。11、内容标准里采用了“知道、懂得、了解、理解”等动词属于认知的内容。12、内容标准中的“体会、感受、激发、珍惜”等动词属于情感态度的内容。13、内容标准中采用的“观察、调查、讲述、交流等动词属于活动过程和活动方式的内容。这些行为动词的使用,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也是对教师教学指导的要求,还是对教学进行评价的依据之一。二、判断:对的画“” ,错的画“” 。

3、1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中“点面结合”的面是指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 ( )2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教学时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 )3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中,突出了综合性,强调了活动性。 ( ) 4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就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惟有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才能实现。 ( )5评价内容中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指的是完成的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 )6、内容标准是由内容标准和教学活动建议组成的。 ()27、内容标准不是按年级划分的而是按大主题划分的。 ()8、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在家庭、学校、家乡(社区) 、祖国、世界不同的生活领域中,

4、通过认识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三、问答题(共 40 分)1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答:(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2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哪些方面?答:(一)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二)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三)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

5、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四)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3、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构建的特点?答:以学生的生活基础展开学习的设计思路,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学习内容基本上是沿着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思路展开的。改变课按“德目”构建的方式,社会课按“板块”组织的问题。符合学生生活和认识的发展,基于学生的经验开展学习,在认识社会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4、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标准的性质?答: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每条内容标准都有课程目标的支撑,将学生的学习与实现目标的活动联系起来。体现了国家对本课程学习

6、中的基本要求,不同地区可以根据标准的要求有所依据。除了对课程知识的要求外,着眼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能力的要求。5、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定位是什么?答: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6、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答: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3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7、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答:(一)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7、二)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三)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四)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五)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8、品德与社会课的知识要求有哪些?答:(一)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二)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三)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

8、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四)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五)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9、你对全面把握课程目标的理解?答;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的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9、,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10、你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解?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的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4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11、你对情感、态度

10、、价值观目标的理解?第一条主要指学生自我及自身个性品质提出来的。第二条是指学生自己与他人、与集体相互应具备的良好品质提出来的。第三条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当中,在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中应具备的合格公民的品质。第四条、第五条主要包括祖国、国际合作及全球意识、关爱大自然等三个不同层面上达到的目标。12、 “我在成长”主题内容设置的目的是什么?答:主要围绕学生自我发展设计的,根据中高年级年龄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特点,提出了认识自我与他人的优缺点、自信、自尊、自爱、勇敢克服困难、正确对待冲突、压力、挫折、为人诚实守信等。13、 “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

11、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这一条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它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勤奋上进的基础之一,特别要让学生形成不以学习好坏作为评价人的唯一标准。要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善于发现、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他人要学会肯定优点,善于发现他人优点,同时能宽容他人的缺点,要客观评价他人。14、品德与社会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有;义务教育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此条的意义在于让孩子都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过程中,也为国家培养了一代未来遵纪守法的公民,还在于奠定了遵纪守法公民的基础。15、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此条的意义在于

12、懂得安全的重要性,学会自救自护。安全问题分为自己不小心和“飞来横祸” ,因此学习相关的安全知识,以使自己“小心” ;另外必须形成相关的自救能力,将横祸减到最低。16、我与家庭主题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学生的家庭生活设计的,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亲情观。即享受父母长辈给予的温暖与关怀,又要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17、对家庭的认识,在小学品德与生活中,主要是引发学生体验对家庭的基本情感,中高年级是以认识、了解家庭、树立家庭责任意识为主要内容。这样的安排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螺旋上升,综合交叉”的特点。18、介绍自己家庭内容,应引导学生重点介绍对自己影响大的家庭成员,而不是重点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是)

13、19、我与学校主题主要是围绕帮助学生加深对学校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同学之间、师5生之间的情感,学会学习,学会参与集体生活和遵守活动规则等方面而展开的。 (是)20、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转变哪些观念?答:新的教育目的观;换位观:假如你是我,假如我是你(涉及的道德品质包括关爱、公正、平等、诚实守信等)生态观:我离不开你,你离不开我(涉及的品德道德品质包括合作、责任)对话观;沟通、理解、认同(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尊重、理解)分享观;共同分享、助人为乐(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与人为善)多元观:在分清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特别是属于私人生活的领域内,允许不同的选择。新的学习观;是自主探究、自主构建和积极引导的

14、有机结合,特别是课程目标中涉及的知识目标,很容易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创设儿童感兴趣的话题和情境,在有趣的活动中完成课程目标的要求。新的教材观:教师转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观念。21、案例分析下面是两位教师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你赞同哪位教师的目标设计?为什么?教师 1 设计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游戏体验、录像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的不足,真正了解什么是榜样,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提高学生观察、分析与同学沟通、合作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游戏体验,使学生感悟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2、利用同学的长处来

15、策划主题班会的节目安排,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欣赏别人,找到自己的榜样。3、通过寻找校园中的榜样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榜样,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到欣赏别人和被别人欣赏都是快乐的事情;懂得尊重、欣赏别人以及取长补短的道理。教师 2 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懂得尊重、欣赏别人以及取长补短的道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以及与同学的沟通、合作能力;在了解自己优势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不足,找到学习的榜样。答;按照课程标准中的“全面把握课程目标”的内容回答即可。622、案例分析(教学内容选择学生的真实生活)这是一位教师设计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课的教学活动,与课本中设计的寓言故事“骆驼和羊”有着很大的区别。例:活动一:钻圈和贴鼻子游戏 活动目的:学生利用钻圈、贴鼻子的游戏,说出自己有长处和不足,从中感悟尊重、欣赏别人以及取长补短的道理。 具体操作:师:同学们,在咱们的生活中,有的人个子高,有的人个子矮,你们说是高好还是矮好?生:一部分同学认为个子高好,一部分认为个子矮好。师:你们说得好像都很有道理,但究竟对不对呢?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每种观点选出一名代表,个子高的给小孩贴嘴巴(在黑板上边沿处放没有嘴巴的小女孩笑脸图片) ,个子矮的进行钻圈。学生活动提示:钻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身体不能碰着圈,而且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