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中考复习--知识点总汇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20441175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生物中考复习--知识点总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生物中考复习--知识点总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生物中考复习--知识点总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生物中考复习--知识点总汇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生物中考复习--知识点总汇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生物中考复习--知识点总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中考复习--知识点总汇(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八年级生物中考复习-知识点总汇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1、动物的概述1. 目前,已知的动物约有 150 万 种。2.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将它们分为 脊椎动物 和 无脊椎动物 ;根据生活环境,可将它们分为 陆地生活的动物 、 水中生活的动物 、空中飞行的动物 。2、水中生活的动物1. 最常见的水生动物是 鱼 。此外还有:腔肠动物 、 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等。2. 腔肠动物 的特征是:结构简单,有 口 无 肛门 ,食物从口进入 消化腔 ,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 口 排出。如:海葵、 海蜇、 水母、 珊瑚虫 。3. 软体动物 的特征是:身体 柔软 ,靠 贝壳 来保护

2、身体。如:河蚌、 扇贝、蛾螺、 乌贼、 章鱼、 鱿鱼。其中,贝壳 已退化 的有:乌贼、 章鱼、 鱿鱼。4. 甲壳动物 的特征是:体表有质地较硬的 甲 。如: 虾、 蟹、 水蚤 。5. 水中生活的 哺乳 动物有: 海豚、 海豹、 海象、 鲸 。6. 水中生活的 爬行 动物有: 乌龟、 海龟、甲鱼、 鳖、 鳄鱼 。海马、 鲨鱼 是鱼类。四大家鱼是:青鱼、 鲢鱼、 草鱼、 鳙鱼 。 中华鲟 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鱼是 较低等 的脊椎动物。3、鱼1. 鱼的体形呈 梭形 ,其作用是: 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鱼的体表有 鳞片 和 黏液 ,其作用是: 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2. 鱼体分为 头部、 躯干部、 尾部

3、 三部分。3. 鱼游泳时,靠 躯干部 和 尾部 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鳍起辅助作用。靠 背鳍、 胸鳍、 腹鳍 维持身体平衡。靠 尾鳍 控制前进的方向。4. 鱼的感觉器官是 侧线 ,可 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5. 鱼的呼吸器官是 鳃 。鱼鳃分为 鳃盖 和 鳃丝 。鱼鳃为 鲜红色 ,因为内含丰富的 毛细血管 。鳃丝既细又密,其作用是: 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和外界气体进行气体交换 。6. 鱼的呼吸特点是:鱼的口和鳃盖 交替张合 ,其目的是 进行呼吸 。水由鱼口流经鳃,然后由鳃盖后缘流出。在水流经鳃时,水中溶解的 氧气 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 二氧化碳 由鳃丝排放到水中。因此,流出鳃

4、的水中,氧气的含量 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 增多。7. 鱼类的特征是:适于生活在 水中。 体表被 鳞片。用 鳃 呼吸。通过 躯干部、尾部 的摆动和 鳍 的协调作用游泳。4、陆地生活的动物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有: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一般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一般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呼吸器官。5、蚯蚓1. 蚯蚓生活在富含 腐殖质 的 湿润 的土壤中。 昼伏夜出 。以 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 为食。2. 蚯蚓身体由许多 环状体节 构成。身体分节的意义是: 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3. 蚯蚓的运动是通过 肌肉 和 刚毛 的配合进

5、行的。刚毛摸上去,有 粗糙不平 的感觉。刚毛在运动中起 支持 和 固定身体 的作用。4. 蚯蚓的呼吸是靠 湿润的体壁 来完成的。体壁能分泌 黏液。5. 蚯蚓是变温动物,不能通过自身调节体温,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6.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 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6、兔1. 兔的体表 被毛,有 保温 作用。用 肺 呼吸。心脏 四腔,有 体循环 和 肺循环 两条途径。体温 恒定。牙齿分为 门齿 和 臼齿 , 盲肠 发达(在细菌的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的消化) ,这两方面与兔 吃植物 的生活习性相适应。32. 兔的身体分为 头、 躯干、 四

6、肢、 尾 四部分。3. 兔的运动方式是 跳跃。兔的 后肢长 便于跳跃, 前肢短 便于支撑身体。4. 门齿适于 切断 食物。臼齿便于 磨碎 食物。犬齿用于 撕裂 食物(也用于攻击和捕食,肉食性动物有犬齿) 。5. 哺乳动物的特征是: 哺乳、 胎生。体表被毛。 体温恒定。有 膈(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6. 恒温动物 的特征是: 可通过自身调节保持恒定的体温,体温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7. 变温动物 的特征是: 不可通过自身调节保持恒定的体温,体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8. 足够的食物、 水、 隐蔽地 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7、空中飞行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 鸟类。蝙蝠(哺乳动物) 。

7、8、昆虫1. 昆虫是 唯一 会飞的无脊椎动物,种类 最多 ,因而是 分布最广泛 的动物。2. 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 头、 胸、 腹 三部分。 一般具有 三对 足,两对 翅,都着生在 胸部 。体表有 外骨骼 。3. 外骨骼的作用是: 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 。 防止体内水分蒸发。4. 蝗虫的呼吸器官是 气管,气囊 辅助呼吸,气体交换是在 气管 。5. 节肢动物 的特征是:身体有很多 体节 构成, 足和触角 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如:昆虫类、 蜘蛛、蜈蚣、虾、蟹。6. 两栖动物 的特征是:幼体生活在 水中,用 鳃 呼吸,称蝌蚪。经 变态发育 成为成体。成体营 水陆 两栖生活,用 肺 呼吸,用 皮肤

8、 辅助呼吸。如:青蛙、蟾蜍、娃娃鱼。9、鸟1. 世界上的鸟有 9000 多种,除 鸵鸟 和 企鹅 等少数鸟不能飞行外,绝大多数都善于飞行。能飞行的作用是:使之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2.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有: 身体呈 流线型 (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体表被覆 羽毛 ,前肢变成 翼 。翼呈 扇形 。轻且薄, 面积大 。胸部有高耸的 龙突骨。骨 轻且薄 ,中空(内充空气) 。 胸肌 发达。心脏 四腔 ,心搏次数快,运输 营养物质 和 氧气 能力强。 用 肺 呼吸,气囊 辅助呼吸,气体由 肺气囊肺,呼气和吸气时 同时 进行气体交换。构成 双重呼吸,食量大,消化快。 无齿、无膀胱、直

9、肠短不贮存粪便,这些特点可以 减轻体重。体温 高且恒定 。3. 鸟的飞行器官是 翼(翅膀) 。鸟的羽毛分为 正羽(主要用于飞行)和 绒毛(主要用于保温) 。4. 鸟的食物入口,不经咀嚼,经咽、食管、嗉囊、肌胃。肌胃内有沙粒、小石子,用于 磨碎 食物。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1、动物的运动1. 动物的运动方式有:蠕动、游泳、飞行、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等。2.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 骨骼 和 肌肉 组成。骨骼由 结缔组织 构成。肌肉有 肌肉组织 构成。3. 运动系统的功能是:运动、支持、保护。在运动时,神经系统起 调节 作用,骨起 杠杠 作用,关节起 支点或枢纽 作用,骨骼肌起 动力 作用。各者

10、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完成各种运动。4. 关节由 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 、关节囊、关节腔 三部分组成。5. 关节囊和里外的韧带,使关节 牢固 。关节囊由 结缔组织 构成。 关节囊能分泌 滑液 ,贮存在关节腔里。6. 滑液和关节软骨的作用:使关节运动灵活,可减少运动时骨间的摩擦,可缓冲运动时的震动。7. 关节炎:其病变部位是 关节囊 。因为关节炎是患者关节腔内积液过多,产生肿胀疼痛,由于关节囊分泌滑液不正常,使积液过多。8. 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所致。59. 人体的主要关节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10. 骨骼肌由 肌腹 和 肌腱 组成

11、。骨骼肌的两端分别附着在 不同骨块上。骨骼肌有受神经刺激而 收缩 的特性。11. 骨本身不能产生运动,要靠骨骼肌的 牵拉 。骨骼肌只能 牵拉 骨而不能 推开 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 两组 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12. 屈肘时,肱二头肌 收缩 ,肱三头肌 舒张 。伸肘时,则相反。13. 手臂放松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 舒张 ,肱三头肌 舒张 。14. 手臂体重物或抓单杠身体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 收缩 ,肱三头肌 收缩 。15. 骨、关节、肌肉的关系(或运动产生的原理):骨骼肌受神经刺激收缩,牵拉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产生了运动。16. 运动不仅靠 运动系统 ,还需要 神经系统 的控制和调节,还

12、需要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等配合。2、动物的行为1. 根据行为的目的,可分为:取食行为、 繁殖行为、 防御行为、 攻击行为、迁徙行为。2. 根据行为的获得途径,可分为: 先天性行为 和 学习行为(后天性行为) 。3.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 生来 就有的,由体内的 遗传物质 所决定的。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筑巢、孔雀开屏、大雁南飞等。4. 学习行为是指动物在 遗传因素 的基础上,通过 环境因素 的作用,由 生活经验和学习 而获得的行为。如:动物表演等。5. 先天性行为的意义:能维持动物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学习行为的意义:能使动物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活。6. 动物越 高等,学习能

13、力 越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 越强,对生存就越有意义。3、社会行为1.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营 群体生活 的动物。如:白蚁、黑蚁、蜜蜂、猴子、狒狒、猩猩、象、狮子等。2. 社会行为的特征是:群内形成一定的 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了 等级。3. 白蚁的分工:雄蚁(与雌蚁交配,繁殖后代) 雌蚁(产卵,繁殖后代)兵蚁(专门保卫蚁穴) 工蚁 (筑巢、喂养其它各蚁)狒狒的“等级社会”:根据 个体的大小、 力量的强弱、 健康状况、 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 “首领”享有所有优先权。4. 动物群体中的通讯方式有:靠 气味、声音、动作 等。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 动物

14、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1.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数量 和所占的 比例 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2. 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 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 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其中某种动物的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其他生物,破坏生态平衡。3. 由于 物质流、 能量流、信息流 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 “牵一发而动全身” ,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2、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可供人类食用、要用、观赏用等 。 与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关系密切。1. 生物

15、反应器 :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 ,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的某个器官就是生物反应器。如:乳房生物反应器(是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 。2. 生物反应器的意义在于:生产成本低、效率高、设备简单、产品效果显著、减少工业污染。3. 仿生 :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方法。如:7宇航员的“抗荷服” 、冷光灯、雷达、剥壳建筑、智能机器人等。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一、培养细菌或真菌1. 培养细菌或真菌,首先要配制 培养基 。配制培养基的常用材料有:肉汁、 水、琼脂 。2. 菌落:是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 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3. 细菌菌落的形态: 菌落较小

16、, 表面 光滑粘稠 或 粗糙干燥 ,呈 白色 。4. 真菌菌落的形态: 菌落较大 , 呈 绒毛状 、 絮状 、 或 蜘蛛网状 , 呈 多种颜色 。5. 培养细菌或真菌的方法:配制培养基. 高温灭菌. 接种. 恒温培养 观察.6.将培养皿和培养基等进行高温处理的目的是: 杀菌 。实验中用无菌棉棒的原因是: 避免其它杂菌对实验的干扰 。实验时,用两套装置的目的是: 作对照 。7.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广泛 。 在 土壤中 、 水里 、 空气中 、 身体上 , 还有 寒冷的极地 、 很热的温泉中 等。8.细菌和真菌生存所需的条件:水分 、适宜的温度、有机物、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细菌1.细菌的发现者是 列文虎克 (荷兰)。细菌的个体十分 微小 ,要用 高倍显微镜 或 电镜 才能观察得到。2.细菌的由来: 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3.“微生物之父”是 巴斯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