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三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308267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三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三中 20132014 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学年第一模块考试 语文 试卷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卷两部分,第 I 卷 61 分,第卷 89 分,满分 150 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

2、文字,完成 13 题。诗歌的继承与创新袁行霈诗歌的继承与创新,这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老话题。更早的不说,至晚在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经提出来了,他叫做“通变”或者“因革” 。 “通”和“因”就是继承的意思;“变”和“革”就是创新的意思。初唐的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反对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高举以复古为革新的旗帜,为此后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盛唐李、杜、王、孟、高、岑等人,立足于现实生活,上追诗 骚 、汉魏,摒弃齐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在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中有明确的表示:“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到了宋代,面临唐代盛极难继的局面,于是宋人走出一条新变之路, “以文字为诗,以才

3、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到了明代, “宗唐”成为主流,但毕竟因为缺少创新的力度,成就反而不如宋诗。五四以来的新诗取得不少成绩,但是未能在人民群众中扎根。其中的原因很多,我没能力分析,其中一个原因是新诗过分地学习西方的诗歌,甚至简单地移植形式,而几乎割断了中国诗歌几千年的传统。简单地回顾诗歌的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是诗歌要在继承中创新,继承和创新两者不可偏废。不继承就没有源头,不创新就没有活力。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也才能体现时代特色,这是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当前的诗歌创作,旧体也好,新体也好;文言也好,白话也好,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都会实现其价值。中国传统诗歌的形式是建

4、立在汉语特点之上的,是许多年来在人民群众传唱吟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语是单音节语,所以才能形成四、五、七言这样整齐的句式(诗行) ,也才能形成对仗。汉语有四声的区别,所以才能讲究平仄。继承传统,就诗歌形式这一个方面而言,就要继承传统诗歌与汉语的特点密切结合这一优点。至于创新,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形式表现新生活、新意境、新的时代气息。摒弃陈词滥调,贴近人民大众。在这方面的许多诗人作了有益的尝试。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会找到一条道路,把诗歌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呼唤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这样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有人说现在不是诗的时代,我不赞成。放眼历史的长河,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新中国

5、建立以来,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进步,正是酝酿伟大诗歌的机会,应该有时代的黄钟大吕。我殷切地期待着。节选自诗人论诗1下列关于第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A盛唐诗歌繁荣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继承传统、立足现实、大胆革新。B宋代诗歌面临盛极难继的局面却能有所发展,这是宋代诗人敢于创新的结果。C明代诗歌宗唐成为主流,但因为继承有余而创新力度缺乏,成就反而不如宋诗。D五四以来的新诗未能在人民群众中扎根的根本原因是过分地借鉴、简单地移植。2下列关于“继承与创新”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A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也才能体现时代特色。B

6、传统是发展的源头,创新能增强活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C继承传统,就是要继承传统诗歌与汉语的特点密切结合这一优点。D创新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形式表现新生活、新意境、新的时代气息。Ks5u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陈子昂反对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高举以复古为革新的旗帜,为此后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B中国传统诗歌句式(诗行)整齐,讲究对仗、平仄的特点是在汉语单音节、有四声区别的特点基础上形成的。C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主要特点,也是宋代诗人追求新变的大胆尝试。D作者认为社会的巨变、时代的进步一定会酝酿出超越前代的伟大

7、诗歌,催生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贤士隐居者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 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

8、解。 ”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生活,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 。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绝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

9、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 ”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有删改。 注:王氏:王安石 4对下列句子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 率:总共B辄一扣之 扣:求教C虽细事不苟也 苟:随便D吾自欲致其敬耳 致:表示5以下各组句子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组是( ) (3 分) 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10、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绝不取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但他却不过于在乎钱财。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

11、他也拒不接受。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 (5 分)译文: (2)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 (5 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8 分)菩萨蛮宿水口南宋洪瑹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8.这 首 词 的 上 阕 在 景 物 描 写 上 有 何 特 点 ? ( 4 分 )答 : 9.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 分)答 : (三)名句名篇默写(8

12、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8 分)(1)_,知来者之可追。 (归去来兮辞 )(2)策扶老以流憩,_。 (归去来兮辞 )(3)_?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归去来兮辞 )(4)_,烟光凝而暮山紫。 (滕王阁序 )(5)山原旷其盈视,_。 (滕王阁序 )(6)_,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 )(7)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_。 (逍遥游 )(8)臣生当陨首,_。 (陈情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7 分)画鲤牟喜文旗镇多奇人,穆三爷无疑就是其中之一。穆三爷擅丹青,尤擅国画。泼墨挥毫,或高山,或小河,或渔舟,或落日,无不大气恢弘,使人

13、如身临其境。画日,喷薄欲出;画霞,娇艳欲滴。画毕,穆三爷双手提笔,左右开弓,梅花篆字,一气呵成。小镇人无不以拥有穆三爷一幅丹青为荣,更有达官显贵、商贾名人,趋之若鹜。晚年,穆三爷开始画鱼,尤以鲤鱼为嗜。家中养一池鲤鱼,硕大透明的缸中,红黑相戏,上下翻腾。穆三爷常常伫立缸旁,凝神观察。泼墨挥毫中,鲤鱼跃然纸上,那姿态、那神情无不与真鱼相似。鱼鳃微张,尾鳍轻划,根须颤动,双目含情。仔细听来,耳畔竟有潺潺水声。画界有规,以老为尊。穆三爷一画,千金难求。小镇有一外出为官者,车马轻裘,几次登门,重金相求,终不遂愿。后被双规,锒铛入狱。外人问之,穆三爷捻髯一笑,高雅之物,岂容污人亵玩焉。小镇人无不竖起大拇

14、指,以穆三爷为奇。一日,镇东寒门农家李家双子双双考取北京高等学府。众宾客纷纷前来道贺,李家在镇 上 小 吃 部 安 排 就 餐 , 几 包 瓜 子 、 花 生 , 几 碟 小 菜 , 几 坛 老 酒 。 虽 简 陋 , 但 也 其 乐 融 融 。忽人群大惊,见穆三爷立于门前,腋下夹着两个樟木筒。众宾客纷纷让座,穆三爷也不客气,大马金刀,居中而坐。李家双亲诚惶诚恐,忙吩咐上好酒好菜,穆三爷摆手制止,命人撤掉狼藉的杯盘,铺好台面,轻挥双臂,缓缓打开其中一个木筒,众宾客凝神屏气,伸长脖颈。但见,硕大的龙门从水里升起,两条摇头摆尾的鲤鱼从右至左,高高跃起,带起朵朵水花,水面泛起阵阵涟漪。鲤鱼双目圆睁,憨态可掬。双鲤跃龙门!穆三爷手捻须髯,微微颔首。众人啧啧称赞之余,带钩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另一个木筒。只见另一个木筒上一把铜锁光彩照目。穆三爷将画收好,将两个木筒一起交给了如在云里雾里的木讷的李氏双亲,叮嘱道,另一个木筒,待双子学业有成之时再打开。不待众人反应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