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品德与社会陶冶品格与情怀

举报
资源描述
1亲近品德与社会,陶冶品格与情怀汕头市澄海实验小学 陈慎瑜翻开《品德与社会》课本,犹如走进一幅美丽的长卷。内容精当、多样,语言精炼、优美,图片精美、丰富,再现了许多常见的社会现象,展示了精彩动人的历史风貌。由于学校工作需要,笔者弃“语”就“品” ,执教《品德与社会》学科已有一载。作为学校分管教学的人员,先前对品德学科稍有涉猎,知悉《品德与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置的,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初中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课相衔接的一门课程。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今番亲执教鞭,与《品德与社会》教材亲密接触,亲品个中情味,更是感觉亲切,感受日深。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句话既给课程定位,也给课程定性,表明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人文性,同时,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总目标之下还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的分目标。在“课程内容”部分,内容标准的每一条,几乎都包含了课程分目标的三个方面。如“我在成长”部分第 8 条“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其中,安全常识和安全意识是“知识”目标;自护自救是“能力”目标;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还表现为,课程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包含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比如五年级上册安排的学习内容有“解开心中千千结”“法律在我身边”“不屈的民族”“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下册又有“科技改变世界”“信息与传媒”“红红的中国结”“祖国迈开新步伐”等内容的学习。教材内容涉及面广,使得本课程几乎成了迷眼乱花。执教者思想认识到位,能够接受“全面把握课程目标”的教学建议,但大多数感叹未能欣赏一众春花,更对引导2学生领略娇艳感到力不从心。带着疑惑,再度研读《课程标准》 。 “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这一基本理念使笔者眼前一亮,顿感豁然开朗。本课程作为新的德育课程,应追求有效的品德教育,不求“高、大、全”面面俱到,但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基础性的东西才能实现有效性,课程的基础性正是区别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历史与社会》课的特性之一。“《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总目标的阐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还处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和奠基阶段。在各个分目标的陈述中,用得最多的词就是“初步了解”、“简单了解”、“初步具有”、“初步掌握”、“初步形成”、“学习”等等。由此可见,刚没马蹄的“浅草”才是本课程学习的最好境界。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的是初步的社会生活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在具体内容的实施上,不求全面,不求系统,而是根据学生探究社会生活的主题需要,选学有关的知识,培养必要的能力。如,五年级下册的第 3 课《我们的科技乐园》,是将前面两课《科学技术真神奇》《走近科学家》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综合的实践活动,以促进学习效果的内化过程。目标定位为:1.引导学生乐于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兴趣和合作意识;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勇敢、坚韧、不骄不躁的意志和品质;3.启发学生从小立科学之志,行科学之事,热爱科学事业的精神;4.初步了解科学技术发展为人类造福的道理,学会运用简单的科学技术工具和方法。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也要求以“主体互动——自主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再说,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也不是依靠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就能实现的。教师再精彩的讲授,也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法律在我身边》,要求学生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3这三部法律都与少年儿童有关,与学生密切相关,但是对于规范的法律条文,学生以前接触甚少,教学时如果照本宣科的话,肯定会觉得枯燥乏味,难以达成目标。基于此,笔者执教该单元时,以故事引入,通过开展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内化,通过开展侵权调查、情景表演、小辩论等引导学生体验深化,还指导建立校园维权岗、提供知识宣讲台等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学生合作互动,踊跃参与,获得知识,有效发展。《小小维权岗》一课中的“模拟法庭”活动尤为精彩。笔者提供案情:五年级学生小明,放学路过学校旁边的网吧,网吧工作人员热情邀请小明进去玩。小明玩到晚上十点还没回家。父母找到他后,生气地将网吧老板告上了法庭。学生以此案为例,展开模拟审判。首先,根据上一课《我要上学》所学,安排了法官、 律师等角色。紧接着,“原告律师”“被告律师”口吐莲花,精彩纷呈:“《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禁止在中小学校附近开办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任何人不得引诱未成年人实施本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夜不归宿的,父母应当及时查找……”学生表演有模有样,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学习了解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懂得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品德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除了动口,还可以动手。比如,制作媒体指南、编写专题小报、自制指南针、做科学实验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学的空间也不能仅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促使他们的道德情感不断加深、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知识不断积累,从而加深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生活是综合的,所以,我们的教学也是综合的。课程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4高尚的、先进的生活方式 ,代表了广大人民今后生活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使清渠如许,当有源头活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当之无愧是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陶冶学生的品格情怀的源头,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开发的教学资源等,就是从源头流出的汩汩活水。作为品德课教师,应紧紧把握我们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优秀的、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全面、辩证、联系、发展、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哲学的思想去引领学生学习思辨、学会选择、学会处理问题乃至学会生存;在课堂上要具有营造对话氛围的能力,善于推波助澜、提升总结;尤其是要具有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善于开发利用一切教学资源。1、挖掘文本内涵,提升精神实质。小学品德教材表现形式很“浅” ,但设计意图却大有“深”意。文本教学时,不能停留于“看图说话” 、泛泛而谈的水平上,应充分关注教材背后的意义世界,充分调动自己的人生经历、体验和感悟,带领学生从图文并茂的“浅教材”进入,慢慢融入到教材背后的“深意义”中去,善于基于学生认识基础提炼出教育的主题。让文本真正成为教学资源,凭借简单的图文,演绎精彩的深度课堂。2、关注社会发展,充实教学内容。教材的编写有个过程,教材内容总是相对滞后的,而社会的发展是永不停步的,所以,要不断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使教学与时俱进。比如,五年级下册第 1 课《科学技术真神奇》中的小小航天“日历” ,记录了世界上第一颗在地球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人类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行走、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我国“神舟 1 号” “神舟 5 号”“神舟 6 号”发射成功,至于“神舟 7 号”就尚未载入。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补上我国航天史上这一辉煌一笔。笔者在课堂上还播放了“翟志刚出舱太空行走”视频,引发了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向往,对祖国科技发展的由衷赞叹,教育效果极佳。3、捕捉课堂细节,生成教学资源。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完美。课堂上的细节,哪怕是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反馈的都是教学过程的变化。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细节,让它成为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学五年级上册第 8 课《走进中山故里》,读到秋瑾、邹容、陈天华等人的故事时,忽听一声嘀咕:“真的吗?怎么这么傻?”是啊,秋瑾可以逃走却偏要留下;邹容主动投狱,惨死狱中;陈天华投海自尽,以死来唤醒国人。这些行为对于现在的小孩子来说,确实很难理解。5虽然这些革命者的故事在本课来说不是教学重点,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另类声音,笔者改变原先只让学生读一读的预设,旋即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背景、文本前后的讲述,开展讨论:他们为什么愿意舍弃生命呢?经过细读、交流,各抒己见,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更进一步地感受到孙中山及其追随者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4、激活生活经验,拓展教学空间。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师要把学生的品德学习引向社会大课堂,还要善于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品德小课堂,灵活地凭借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课程教学空间。比如,五年级下册第 1 课《科学技术真神奇》的引入,教材提供的只是妈妈做饭、洗衣用具的变化,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说出铅笔、转笔刀等学习用品或扇子、电灯等有关学习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科学技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第 6 课《缤纷的网络世界》,可引导学生说出网络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帮助和烦恼,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辩论: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教学《方块字里探春秋》《金色的海岸》等课,还可以引进潮剧、版画、澄海特产、名牌产品等,这些亲切的地域文化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拓展了教学空间,学生也会学得兴趣盎然。亲近《品德与社会》教材一载有余,领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教学境界,践行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教学理念,得到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教学启示。自感认识尚是肤浅,但笔者深信,潜心研究《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学生一起了解社会和历史,陶冶品格与情怀,教学视野将更为开阔,教学思想将日臻成熟。(本文获得 2008——2009 学年度澄海区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