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检——总第19课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9483770 上传时间:2017-11-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检——总第19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编)检——总第19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编)检——总第19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编)检——总第19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编)检——总第19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编)检——总第19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检——总第19课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年级 2013-2014 第二学期生物学科必修 3 当堂检测学案(第 19 课时) 编写:常继珍 审核:生物组1第四章第 3 节群落的结构(实验班)班级 姓名 学号 【当堂检测】1、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 B.一片草地的跳蝻和蝗虫 C.一个池塘里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 D.一个湖里的全部鱼2、稻田中,水稻与稗草的关系在生态学上称为( )A.竞争 B.寄生 C.互生共生 D.种内斗争3、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叶,这种现象称为( )A 寄生 B 捕食 C 竞争 D 共生4、缠绕在大豆植株上的黄色菟丝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却生活得很

2、好。这种生物学现象叫(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5、白蚁以木头为食,但它自身不能消化木纤维,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够将木纤维分解为果糖,果糖既供白蚁利用,又是鞭毛虫的食物,白蚁和它肠内鞭毛虫的关系是( )A互利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6、 为了减少一种真菌对果树的危害,园艺家引入了一种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与原真菌相似但毒性很低的真菌,从而使该果树增产;海洋中有一种鱼叫角鮟鱇,它的第一背鳍变成一条又细又长的“钓竿”,其前端的球状物内有发光细菌,能在漆黑的海水中发出光来,以此诱捕小鱼。角鮟鱇能分泌一种液体滋养这些细菌。两个例子分别显示了生物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A寄生、竞争 B均为互利共

3、生 C捕食、互利共生 D竞争、互利共生7、在培养香菇的培养基上长出了根霉,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A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8、下图(一)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 代表两种生物,C 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二)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图(一)(二)中所表示的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A甲 B甲 C丙 D乙9、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B.动植物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C.在水平方向上,植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D.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高一年级 2013-2014 第二学期生物学科必修 3 当堂检测学案

4、(第 19 课时) 编写:常继珍 审核:生物组210、下列关于群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B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与光有关D群落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11、高斯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相同数目个体做实验材料,用一种枯草杆菌作饲料。在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的条件下,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动态如下图的曲线所示:(1)将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在相同条件下,第 10 天时种群数量动态分别呈稳定状态,但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大小相对值为 105,大草履虫的种群大小相对值仅为 6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2)将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在基本恒定的环境下

5、,第 16 天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_;第 713 天时,_;第 16 天时_。 (3)两种草履虫的种间关系是_。12、我国珠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有一种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上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总是在森林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1)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有密切关系。如血雉和昆虫之间的关系是 ,煤山雀和橙红鹤的生活环境相同,是 关系。(2)在这个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动物和植物外,还生活着 、 等微生物,微生物主要生活在 。(3)下列哪项是一个种群( )A森林中的所有昆虫 B森林中所有的血雉 C森林中所有苔藓 D森林中

6、所有树木(4)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称为 。A群落的垂直结构 B种群的垂直结构 C群落的海拔结构 D种群的海拔结构(5)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6)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高一年级 2013-2014 第二学期生物学科必修 3 当堂检测学案(第 19 课时) 编写:常继珍 审

7、核:生物组3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促进了种间互助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第四章第 3 节群落的结构(实验班)【预习自测】1-6 DDDADB7. 群落 种群8. 竞争 捕食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9. 物种(或种群) 捕食 竞争 互利共生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10.(1)捕食 (2)乙种群(或捕食者)数量的增加 (3)1 年 (4)不会 【当堂检测】 1-5 AAACA 610 DBAAD 11、(1)大草履虫适应性差(2)稳定增长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迅速增长,大草履虫个体逐渐死亡,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达

8、到稳定状态,大草履虫种群死亡(3)竞争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种间关系有关知识,另外考查学生曲线分析能力,具体知识见答案可知。12、(1)捕食 竞争 (2)细菌 真菌 土壤 (3)B (4)A(5)A (6)D解析:动物总是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必然影响动物的分布。在水平方向上,群中不同的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但无分层现象。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课本相关问题答案】(一)问题探讨1.提示: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要引导学生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2.提示:本讨论

9、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二)资料分析1.提示: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高一年级 2013-2014 第二学期生物学科必修 3 当堂检测学案(第 19 课时) 编写:常继珍 审核:生物组4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

10、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2.提示:90 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 年到 1855 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

11、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4.提示:资料 1 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竞争);资料 2 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捕食)。资料 1 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 2 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三)想象空间提示:首先,要明白自然选择的要意是什么。其次,要明白森林群落经垂直分层后,其中的植物种群在资源和空间的分配上有什么变化。由此想象出通过自然选择,不同形态结构的森林植物在森林

12、群落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垂直分层现象。(四)练习基础题1.B。2.提示: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种群 A 捕食种群 B,种群 B 的数量减少,而种群 A 的数量增加。但随着种群 B 的数量减少,种群 A 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数量减少,种群 B 的数量又会出现一定的增加。这样,假设水族箱中资源和其他条件较稳定,种群 A 和种群 B 将出现此消彼长的相对稳定情况。拓展题1.提示:大致步骤:(1)选择的植物(一般用草本植物)应能适应同一环境,植株大小基本一致,最好能查阅有关资料搞清楚植物名称与生活习性等;(2)实验前要做必要的观察记录,如植株的(尤其是根)生长情况;高一年级 2013-2014 第二学期生物学科必修 3 当堂检测学案(第 19 课时) 编写:常继珍 审核:生物组5(3)设立对照组(单独种植、同种植株种植在一起)、实验组(不同种植株种植在一起),并给予相同的环境条件,也可进一步从不同的植株间距来设计实验;(4)通过比较分析根系的长势,论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5)解释实验结果。2.蜾蠃捕食螟蛉幼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