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净月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9097555 上传时间:2017-11-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9.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净月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吉林省净月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吉林省净月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吉林省净月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吉林省净月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净月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净月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7 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题命题人: 李龙 审题人:王瑞雪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格调胡海“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 ,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 ,如说郑

2、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 。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 。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 ,后二者则是对应“调” 。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格” “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

3、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概括明代的格调论, “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二者的结合,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值得重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情理之争

4、、内容与形式之争时,道德与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沈德潜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重诗教而崇尚温柔敦厚之风。他在说诗啐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至唐诗格律工整,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界。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将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评说一个人、一部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

5、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能是兼而有之。 24(选自文史知识格调:人格与境界的天成,2016 年 7 期) B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YA严羽是格调论的提出者,他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诗歌写作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等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 e B“格调”要求诗有大格局、高境界和美的形式,其中“大格局和高境界”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美的形式”是由“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 0C明代用格调论评论诗歌“格调”时,“格”指诗的格局,探讨诗的体制问题,即诗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是音调,探讨

6、诗的音节声调,即诗的情绪和感觉。 2D现当代学者论述审美对象具有的“格调”时,会把人和文风统一起来,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审美评判,可能涉及文学作品的精神境界、外在的风范等。 h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WA评论诗歌用到的术语“格调”刚开始是“格”“调”分开用的,后来把两个字连起来用,在之后论述诗歌时既可把“格调”分开用,也可以连起来使用。 WB“格”作为诗论术语的含义很丰富,欧阳修论述郑谷诗“格不甚高”的“格”是指诗歌的境界,论述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指诗的总体风格。 ZC“格调”连起来用是诗形式美与高远或深沉的境界的结合,标志着格调论的正式出现,虽然“格调”的含义有所

7、偏重,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 MD沈德潜认为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学习六朝的古诗,因为六朝古诗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兴寄、诗教方面要比唐诗高。 E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lA皎然诗式中从“格调”的角度讨论了谢灵运诗的内容和形式,从谢灵运特立独行的品格方面讨论他的诗歌的精神境界,从音调、用词方面体会诗人的随性。 dB严羽把写诗方法概括为五类,“体制、格力、气象”大致对应“格”、“兴趣、音节”大致对应“调”,后世探讨诗法和文法没有脱离严羽系统探讨诗法的范畴。 RC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和境界外,还讨论崇古还是创新、重内容还是重形式和主情还是主理的问

8、题,这就要涉及道德与审美、人格和文风的关系等问题。 hD古代很多人十分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注重提高艺术品位,写文章时尽力表现出自己高尚的思想境界,把人格和艺术风格统一起来,以此传播正确思想。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19 分)谢景仁,陈郡阳夏人,名与高祖同讳,故称字。祖据,太傅安第二弟。父允,宣城内史。景仁幼时与安相及,为安所知。始为前军行参军。会稽王世子元显嬖人张法顺,权倾一时,内外无不造门者,唯景仁不至。年三十,方为著作佐郎。桓玄诛元显,见景仁,甚知之,谓四坐曰:“司马庶人父子云何不败,遂令谢景仁三十方作著作佐郎。 ”玄为太尉,以补行参军,

9、府转大将军,仍参军事。景仁博闻强识善叙前言往行玄每与之言不倦也玄出行殷仲文卞范之之徒皆骑马散从而使景仁陪辇。高祖为桓修抚军中兵参军,尝诣景仁咨事,景仁与语悦之,因留高祖共食。食未办,而景仁为玄所召。玄性促急,俄顷之间,骑诏续至。高祖屡求去,景仁不许,曰:“主上见待,要应有方。我欲与客共食,岂当不得待。 ”竟安坐饱食,然后应召。高祖甚感之,常谓景仁是太傅安孙。及平京邑,入镇石头,景仁与百僚同见高祖,高祖目之曰:“此名公孙也。 ”义熙五年,高祖以内难既宁,思弘外略,将伐鲜卑;朝议皆谓不可。刘毅时镇姑孰,固止高祖,以为:“苻坚侵境,谢太傅犹不自行。宰相远出,倾动根本。 ”景仁独曰:“公建桓、文之烈,

10、应天人之心,匡复皇祚,芟夷奸逆,虽业高振古,而德刑未孚,宜推亡固存,广树威略。鲜卑密迩疆甸,屡犯边垂,伐罪吊民,于是乎在。平定之后,养锐息徒,然后观兵洛汭,修复园寝,岂有坐长寇虏,纵敌贻患者哉!”高祖纳之。及北伐,转景仁为大司马左司马,专总府任,右卫将军,加给事中,又迁吏部尚书。八年,迁领军将军。十一年,转右仆射,仍转左仆射。十二年,卒,时年四十七。追葬日,高祖亲临,哭之甚恸。(选自宋书卷五二,列传十二。有删减)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景仁博闻强识/善叙前言往行/玄每与之/ 言不倦也/玄出行/殷仲文卞范之之徒/皆骑马散从/而使景仁陪辇B.景仁博闻强识/善叙前

11、言往行/玄每与之言/ 不倦也/玄出行 /殷仲文卞范之之徒/皆骑马散从/而使景仁陪辇C.景仁博闻强识/善叙前言往行/玄每与之言/ 不倦也/玄出行 /殷仲文卞范之之徒皆骑马/散从而使景仁陪辇D.景仁博闻强识/善叙前言往行/玄每与之/ 言不倦也/玄出行/殷仲文卞范之之徒皆骑马/散从而使景仁陪辇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名讳”是出现在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礼仪文化现象。遇到君主或尊长者时,不能直呼其名,也称作君避名讳。B.“迁”在古代常用来丧示官位的变动,主要包括升职和降职两种情况,有时候也表示官职的平调。C.“庶人”古代泛指无官的的平民、百姓。文中桓玄将司马显

12、父子称作“司马庶人” ,毫无贬低之意。D.“吏部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级长官,掌管官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大权。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谢景仁年幼时谢安还在世,谢安对他有所了解。谢景仁博闻强记,擅长叙述前人的言论和行为,桓玄常常和他交谈,不觉疲倦。B.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权倾一时,朝廷内外没有不登门造访,只有谢景仁不去。所以,在此期间谢景仁不被重用,三十岁方为著作佐郎。C.谢景仁待人接物的方式,深深感动了宋高祖。在平定了京邑,入住石头城之后,宋高祖当着众人的面,称赞谢景仁不愧为名门之后。D.义熙五年,宋高祖打算向外开拓,将要攻打鲜卑。刘

13、毅坚决劝阻高祖。谢景仁支持高祖的主张,高祖采纳了谢景仁的建议。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竟安坐饱食,然后应召。高祖甚感之,常讲景仁是太傅安孙。 (5 分)虽业高振古,而德刑未孚,宜推亡固存,广树威略。(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水龙吟刘基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月暗云霄,星沉烟水,角声清袅。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注】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后辅佐朱元璋建立明

14、朝,此词是其早期作品。王粲:字仲宣,三国时人,曾依刘表,作有登楼赋。天杪:犹天际。8本词上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 分)9本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5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 归去来兮辞诗中陶渊明用“ , 。 ”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2) 陈情表用“ , 。 ”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3) 逍遥游中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应该达到的境界的三句话是 “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最后一次蹲守朱卫国公

15、墓,秋叶纷纷。老梁身穿保洁工作服,挨着一辆垃圾车,他边观察着不多的扫墓人,一边清理小径的落叶。时间过去一年了,他又在这里等她,如果这次等不到,这将是老梁职业生涯的一个遗憾,再过几天,他就正式退休了。 今天是她儿子十周岁的生日,这么重要的日子,她肯定会来,一个母亲唯一的儿子长眠在此,那么孤单,她一定熬不了的,明知道来看儿子会有危险,但还是要来。老梁赌她这几天一定会来,并且预测她更加憔悴与绝望了。一年前,就在此地,他和她近在咫尺,尽管她如此乔装打扮,如此谨慎小心,他还是认出了她。他应该扔掉手中的扫帚,一跃而上,结束多日的蹲守,但他没有,他犯了个职业大错,让一个女逃犯从眼前平静地离开了。 这是老梁单

16、独执行的任务,尽管没有受到处分,但蹲守必须继续。一年了,她凌乱不堪的眼神让老梁无法平静。那是怎样的一副面容啊,一个三十四岁的女人,却如一片枯黄干涩的落叶,凄惶憔悴,不可终日,痛失爱子的折磨已经深肌入骨。是的,她真是一个可怜的女子,老梁看见她眼中浑浊的泪水,像一根雨线倾注而下,被极力克制的身子仍剧烈抖动着,那是位悲伤无助的母亲在逝儿墓前的哭泣。 此前,他曾无数次熟悉过她的照片与资料,他不敢相信之前风华动人的她竟凋零成如此模样。她跪在儿子的墓前,轻轻抚摸着孩子的相片,完全忘却了身边可能存在的危险,此刻,她已丢掉警惕与防范,回到了纯粹的母亲身份,她凝视着儿子定格的面容,很久很久。渐渐地,她脸上露出了轻微的笑意,或许,她想到了:人间与天堂的距离不过是一块墓碑。 老梁没有冲上去,设计好的种种抓捕细节已经忘得无影无踪,他甚至不忍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