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9097191 上传时间:2017-11-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本节课也是联系教材第一,三,四课的关节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表现在:第一,从马哲理论体系来看,联系的观点贯穿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全过程,揭示了矛盾内部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把握这一点,是开启唯物辩证法的钥匙。第二,从教材结构安排看,本框内容既是从唯物论向辩证法转变的思维节点,也是辩证法各部分的枢纽,在全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二)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课

2、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理解和掌握联系的含义;(2)理解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3 )理解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2,能力目标:(1)把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不仅懂得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更重要的是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的有机联系。(2)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认识事物内部联系到认识事物外部联系中学会全面的分析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认识社会和人生的能力。3,觉悟目标:以生动有趣的图片,故事,古诗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有效地改造世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理解党的路线方针

3、和政策,特别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三)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2,难点:联系的客观性与条件性。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3,思想教育重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二,说教法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在实际生活中随处都会遇到,学生比较熟悉。而且,教材讲述采用事例归纳法,通俗易懂。为了使学生认识更深刻,更全面。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我主要采用目标教学方法,贯穿读 -议-讲的基本程式,多种教法综合运用,来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具体方法有,例证法,讲授法,讨论分析法等等启迪学生思维。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

4、突破难点运用电教多媒体展示形象的多媒体素材,通过生动故事,画面,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形象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哲学,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领悟生活的情趣,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哲学。2,用讨论法,澄清认识盲点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施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热点, 澄清 盲点,本课时对 联系的客观性这一教学内容安排了讨论,以训练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说学法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而言,一定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表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

5、法指导:1,理论联系实际法:这一方法是政治课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生态系统图,长江洪灾的原因等多个实例的分析,将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2,思维训练法:在本节讲课,我在每一部分都引用了一些事例,要学生由事例归纳出观点,用观点统帅事例,既分析又综合。培养自已思维的主动性,独立性与灵活性,学会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23,读- 议-讲学习法:读就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文段,阅读材料,领会其精神实质。 议说是让学生对材料展开分析讨论。讲就是让学生尝试提出自已观点,发表自已的看法。养成自学

6、习惯,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本节课对设计了一些思考题,议一议,想一想,讲一讲等小问题,来引导学生读材料,分析知识点,实现自学达标。四,课堂设计导入新课:引用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导出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1,什么是联系 用秦山核电站为什么要买羊引出联系的含义,让学生谈谈对联系含义的理解,以及在含义中找出它的特点普遍性。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先请学生自学课本内容,然后归纳联系普遍性的三个主要表现,然后让学生分析一张生态系统图,相互讨论,从这张图中理解事物联系的普遍性。3,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提问:是不是人想有什么样的联系

7、就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围绕课本第 46 页的议一议人们为什么喜欢买带 8 的号码 ,展开讨论(略) 。得出结论:人不能主观臆造联系。然后通过一段有关长江洪灾的分析,得出结论:人不能消灭联系。学生可以自己举例,例如:非典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毛泽东 50 年代提出除麻雀等四害导致广大农村虫害增加;无锡经济发展不注意环境导致太湖水质变差。4,人能够认识并利用客观事物的联系。分析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到我国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说明这个问题。最后,进行课堂讨论,设计两个情境,一是在坐的同学与英国某个名叫琼斯的人毫不相于,没有任何联系,何以说联系具有普遍性 二是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世界进一步连结成为一个整体

8、,以致于有了地球村之说,这难道不能说事物的联系是人们主观创造的吗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一课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把握。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着重掌握矛盾的概念, 在整个辨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 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2,【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三课最基本的概念, 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

9、而且,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 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 对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各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述;识记对立, 统一的基本含义.2,【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三, 教学思想和方法: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

10、,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2,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这一点, 矛盾的概念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3,在教学手段上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创设大量的材料,信息,辅助教学.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词对比【古诗】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一鸟不鸣山更幽3引导学生从语文角度对比,导入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讲授新课: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

11、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 并让学生按照书中所述的地分为高山和平原, 水分为淡水和咸水 气候分为冬和夏, 春和秋用其他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对立统一(这里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例子来突破).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高山和平原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 ,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 ,即对立统一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后,关键就在于具体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设疑法, 漫画讨论法, 古诗词比较法等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 想象,思考,来突破一个一个的难点和重点.首先来理解对立,这一点相对比较简

12、单, 通过一组反义词来理解对立的含义 ,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还有一个注意点, 即斗争性的理解:设疑:哲学上讲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 是不是一回事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其次来理解统一,这一点应具体分两个方面讲(通过两个情境)A.漫画 你敢剪吗 (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 ,海洋或尖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 直观性 ) 设问 多少人 神态,动作怎样 (添加画外音)某甲和某乙所处位置和神态说明什么 某甲敢剪吗 为什么 说明什么 得出结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适当地补充一些简单的例子 ,如磁铁的南北两极)B.故事情境 盲人为什么会

13、领路 (英国伦敦雾都)劣势 (一般情况)盲人 优势 (大雾)结合教材中的议一议: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 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这里联系学生实际,加强德育教育)讲到这里,矛盾的含义讲得差不多了, 为了加深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一概念,还需指出几个注意点: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 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这是一个难点,教材只是通过举例,没具体分析, 学生得出这一结论有点困难 )A,借助刚才的漫画你敢剪吗 设问:如果某甲离开自己这一边,跳到对方一边跟对方在一块, 行吗 会导致什么结果 (会否发生变化 向什么方向变化 ) 这又说明什么

14、学生讨论,发言, 得出结论 ,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相反相成).B,再出示导入新课时所用的古诗词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以及王安石对此句的修改:一鸟不鸣山更幽,(让学生自己来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从两句诗歌中体会辨证思想, 运用辨证思想,这样才能写出千古绝唱来.(体现对立统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2,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 既存在于事物内部, 又存在于事物外部.( 简要分析:事物内部与事物外部区分的相对性)(三)结尾:朗诵狄更斯的文章(多媒体显示):狄更斯在描写第一次产业革命时代的英国时写到: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冬天 ,这是一

15、个充满希望的秋天.我们面前什么也没有, 我们面前什么都有.再次体会矛盾的思想,进一步巩固消化新吸收的知识, 同时,还可补充时政资料: 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既有对立,又有统一).4(四)板书设计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分离(斗争性绝对的) 双方始终不可分离关系矛盾 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内统一: (同一性相对的) 统一于任何事物中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外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我首先对本框教材进行分析。一、 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教版必修教材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一课的第一个框题。多样性是当代世界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因此,

16、本框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本单元中,它是一个引子,开启了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之门。 2、说教学的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以及高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我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确定重点的依据:丰富的世界文化表现在文字、建筑、服饰、饮食、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世界有许多辉煌的文化成就和著称于世的文化遗产。可以说,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教材内容中有许多关于文化的论述和概念。其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难点:尊重文化多样性必然性。确定难点的依据:对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和重要性,高二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有些学生甚至可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上进行分析,但是要把这种认识内化为一种情感认同,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如何从情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