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步步高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613858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文步步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文言文步步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文言文步步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文言文步步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文言文步步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步步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步步高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蔡邕听琴1(1)朝向,对着 (2)刚才 (3)刚才 (4)朝北的窗(这里是作动词,开窗) (5)奔向,趋向 (6) 接近,临近 (7)方向 (8)如果。(说明:上述意义中, “朝北的窗”是本义。从文字体形看,“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从文献资料看,说文:“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室熏鼠,塞向瑾户。”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引申出“朝向”、“对着”、“方向”、“趋向”、“临近”等意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 2(1)等到 (2)偷偷地 (3)急忙 (4)退。 3(1)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2) 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

2、中吗?4依声知良木,裁为焦尾琴;依声辨杀机,正中弹者意。16优孟马谏1(1)文:本义是花纹,引申为华美,用的是引申义。华:本义是光彩,引申有显赫、华美、豪华等意义,句中义是豪华,用的是引申义。(2)求:本义是皮衣,假借为寻找,寻求,用的是假借义。薄:本义是草丛,引申有迫近、微薄、减轻等意义,句中义是微薄,用的是引申义。(3)闻:本义是听见,引申有知道、见闻等义。句中义是传播,用的是引申义2(1)为 治丧;(2) 同 “诤”,劝谏;(3)竟然;(4) 交付3(1)用没有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席,用蜜饯的枣干喂养它。(2)各国听到这件事,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 4优孟善讽谏,先假意劝说应以人君之礼厚

3、葬马,然后使楚王自省“贱人而贵马”行为的荒谬。17楚庄王绝缨1.(1)本义,酒喝得很畅快叫“酣”;引申义是尽兴,如酣睡。(2)引申义,拉扯。(3) 本义,牵扯,拉。 (4)本义,丝断,冠缨也是丝状物。 2C( 都是有指代义的助词,但 C 项指代是“绝缨”的行为,余项都是指代人) 3(1)怎么能为了要显示妇人的贞节而使臣子受辱呢?(2)(你)五次交战五次奋勇上前,最先击退敌人,又最终取得胜利。(3)(我) 又不曾特别地优待过你,你为什么这样毫不犹豫地为我出生人死呢? 4B 5(1)楚庄王认为 “绝缨者”之失,是由于自己赐酒使醉;(2)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有情可原;(3)如果为了这件

4、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4)也是楚庄王爱惜人才的表现。 18弈 喻1.数:(1)屡次;引申义;(2) 几,若干;引申义;(3) 计算;引申义。本义是数目。易:(1)(3)都是 “交换 ”;本义;(2)轻视;引申义。 /定:(1)定准,标准;引申义;(2)判定;引申义。本义是安定。已:(1)止,停止;本义;(2)已,同 “矣”;通假字。 2(1)及,赶上; (2)终,结束; (3)求学的人;(4)相处; (5)本来;(6)考虑;(7)隐瞒; (8)竟,简直。 3(1)助词,相当于 “的”;(2) 代词,指代“一着之失”;(3)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 4(1)过一会儿,客人

5、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2)我检查我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3)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都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 5在输棋后,才领悟到自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优劣。(只要意思对即可) 6即使是孔子圣人,也难定是非之真,何况普通人。 7本体是“读古人书“与今人居”,喻体是“观弈”;相似点是:看人过失,认为自己高明。 8B没有正反对比19燕王学道1.(1)(2)(3)都作 “惩罚,责罚 ”解。“谴责”太轻,与文意不合;作 “杀戮”,孤立地看,似通,但“诛学者之晚”的“诛”绝非杀戮之意,句意是指那个被燕王派去学“不死之道”的人没有及时赶上学习,因此燕王要惩罚他

6、。据此推断,三个“诛”都作“惩罚,责罚”解 2(1)方法; (2)来得及; (3)对的、正确的;(4)考察; (5)迫切;(6)莫过于 3B助词,相当于“的”代词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4(那个门客) 不能使自己免于死亡,哪里能够使燕王长生呢?20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1.这个“见”字是一般动词,会见(或看见)的意思。三个“见”字都是“使谒见”的意思,也即“引见,推荐”的意思,读音也变为xin。其中 两句因有省略,不容易看出来,但可根据上文意思推断出来,全句应是“君已见孔子(于君)”,全句应是“太宰因弗复见之于君)也”。 2(1)子圉害怕孔子受到国君的器重。(2) 您向国君引见孔子后,国君也将会看你

7、如同蚤虱那么渺小了。3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即嫉贤妒能,不顾公义。给我们的启迪是:为国家选材是不能有半点私心杂念的。 4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到自己在第三者眼中和孔子竟会差这么多。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让孔子威胁到自己的声名和地位,所以才会这么做。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之后坚定了不引见孔子的决心。21鬼怕恶人1(1)通“ 途”;(2) 庄严; (3)回头看;(4)踩(后面跟宾语“之”,可推断“履”作动词);(5)竟然; (6)责罚。 2A都表转折,但,却。 B 连词,表目的介词,用 (脚);C 介词,被动词,作为;D 介词,表对象,对或给介词,表处所,在) 3

8、(1)既然这样,那么灾祸应该施加给后面过来的人。(2)侮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3)前面的那个人已经不信(鬼神)了,(我)又怎么能降祸给他呢1 4鬼害怕不信鬼神的人,不怕信鬼神的人。或答:讽刺在这个世上的恶人,如官吏,以及恶霸、流氓,他们鱼肉人民,欺侮百姓,但又往往是欺软怕硬的。谁对他们顺从乃至屈膝,他们便得寸进尺,谁向他们反抗、蔑视,他们反倒会稍有收敛。22 晏子忠上而惠下1(1)能耐 “何能”是名词性结构) (2)能够 C 用在动词前) (3)(4)使震动(都是使动用法)(;)(6)震动(一般动词用法 ) 2(1)本来 (2)恐怕,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3)受迷惑 C 句意含被动: (4)

9、仁爱 3如果你去说明此事,君臣都会得到解脱。对国君忠诚,难道就一定要伤害别人吗?4夸耀自己的能力,好使国君欣赏。 5做人既要真诚不欺,又要注意用适当的方法教育犯错者。23神宗驳诬1(1)囚禁,拘押; (2)惩处;(3)列举、检举;(4)解脱,开脱;(5)减轻;(6)告诉 2(1)苏轼(2)苏轼于陛下有不臣意 (3) 苏轼 3(1)苏轼不把皇上视为知己,却要寻求地下的蛰龙作为知己,这不是不臣服之心又是什么呢?(2)他只是自己歌咏桧树,和我皇上有什么相干呢? 4文字狱C F 5激烈直率的语言 抨击、痛斥由文章来看,作者是否定和鄙夷“时相”的卑劣行为的。所以“丑言”不是“坏话”,而是“激烈直率的语言

10、”。“诋”不是“诋毁”,而是“抨击、痛斥”的意思) 6同情苏轼受到的冤屈;痛斥小人制造“文字狱”的丑恶行径。24田单将攻狄1(1)攻破,攻下; (2)外城; (3)收复;(4)告辞;(5)攻下;) 4D(兵,名词作动词,杀;义,也是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A、B、C 三项,都是意动用法;宗,以为宗主国;耻,以为耻;师,以为师) 5(1)伯夷、把齐听说西伯昌善于尊养老人,心想 )为什么不去前往归附他呢?:盍,合音词,何不,为什么不的意思,含否定义)(2)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迅速地消失了,我将最终到哪里呢?安,哪里,疑问代词宾语前置)(3)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该是怎样的呢?“之”是用于主谓之间的结

11、构助词;“其”是语气副词,表示推测) 6表明自己的看法和孔子的不一样 7(1)兄弟之间互相恭谦礼让,互相推辞君位。2)劝阻周武王讨伐商纣。(3)隐居首阳山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 8B是说伯夷、叔齐商量归附西伯昌,和“淡泊名利,坚持操守”无关)49邻人亡羊1乎 矣 焉 也 哉 2(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2)结构助词,强调多,可译为“这么”;(3)代词代杨子反常的表现;(4) 结构助词,用于“夫子”和“有”的主谓之间。3(1)亲族,亲友;(2)同”返”,回来; (3)何,怎么; (4)失去。 4社会上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或答”在学习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否则,会事

12、倍功半”,或“在研究一门学问时,要把握方向,不要被各种表象所迷惑”之类的答案都对)50宰臣上炙1A 2(1)呈上;(2) 汝,你;(3)为什么;(4)两次;(5)同“捧”;(6)果真是这样。 3(1)拿磨石磨刀,锋利得像干将的宝剑一样。 (2)您堂下的侍从中莫非有忌恨我的人吧?4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要了解事情真相,必须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51鲁国少儒士1AD 2(1)语气助词,表疑问,呢;(2) 介词,同 “于”;(3)语气助词,表反问,呢;(4)语气助词,表感叹。 3(1)整个;(2)做决断;(3)固然,既然;(4) 发布号令。 4(1)君子怀有这种儒学的,未必穿这种儒士服装。(2)鲁哀公马上召他来,并用国家大事询问他,无论怎样变化发问,他都应对自如。5用事实证明。 6不能只从一个人的衣着打扮来判断他的学识、才能。52超然台记L BC 2(1)如果;(2)逃避; (3)满足;(4)争斗;(5)真心;(6)哪里。 3肋(都是介词“因”。A 连词,用来;D 连词,表修饰) 4。(1)类推开去,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2)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外物却是有限的。(3)因此,美丑交错而生,忧乐夹杂并出,这不是很大的悲哀么 15超然游于物外;旷达。 6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