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组关于有效导学案编写的总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557190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组关于有效导学案编写的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组关于有效导学案编写的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组关于有效导学案编写的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组关于有效导学案编写的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组关于有效导学案编写的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组关于有效导学案编写的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组关于有效导学案编写的总结(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组关于有效性导学案编制的总结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 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世纪之交,我校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推行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有效教学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历史组选取五要素教学的前提、先导有效导学案的编制性做出了交流、探讨和总结。1、 明确教学目标有效导学案编制的起点导学案编制的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还得回归到如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上。因为教学目标是历史课程的根本所在,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

2、评价等诸多功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运行轨迹,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准确、到位,能让新课程教学更科学、有效。 为此,我校历史老师首先要准确领悟“三维”目标的内涵:“知识与能力”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历史认识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利于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是课程目标的一个闪光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核心与灵魂,也是教学过程中最有创新潜力的领域。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看它是否全面,三个维度是否有遗漏,因为这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当然,对每

3、一节课来说,要重视对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分解,使之细化、小化,但目标不能太多,也不是每一项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同等重要,这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二看它是否明确,即目标阐述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结构,能力层次;四看是否将它贯彻到了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教学才会有明确定位,学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在三维目标中,昌乐二中的老师十分推崇“情感态度价值观”,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是历史课程三维目标的最高境界。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选择性学习,把自己对历史的认

4、知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并加以合理地整合,不断深化,在对价值观念的多重审视分析后,将情感态度的倾向性组成系统的价值观,这样学生的价值观就逐渐形成了,并且在以后的活动中都会留下价值观的痕迹,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可以说已经达到。当然,价值观带有典型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性格。人的任何自然活动都带有自身的性格特征,所以教育的最高目标应该是把价值观转变为我们性格特质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成长。而我们知道性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能形成的,单靠讲述几个历史故事,或是几个历史事件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作为我们课堂的一部分,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

5、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知、情、意、行的统一体。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历史,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树立崇高的目标。在设计学案时,历史组建议增设 “教师寄语”板块,比如在设计选修一明治维新一课的学案时,可以选取西乡隆盛的名言:勤于德者,不求财便能自生。作为教师寄语。通过这个寄语使学生初步的认知了明治维新里的重要的一个人物,并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对名人名言的学习,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情感的火花。2、 规范导学案编写模块有效导学案的保障。在具体编制过程中要至

6、少要列出:1、本课课程标准。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从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标准是我们学习的指南和方向,尤其在现在“一标多本”的情况下,告诉学生本课的课程标准是什么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的感受教材,理解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等问题。通过展示课标,让学生和老师都清楚需要学什么,将会考什么。2、学习目标。通过课程标准的展示,学生对本课的要求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学生往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加上课程标准语言表述的高度概括性,这就需要老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并运用明确的语言使学生知道应达到的目标,比

7、如在编写学习目标时运用“知道” 、 “说出” 、 “理解” 、 “总结” 、 “运用”等词语。3、重点难点。重点难点这一板块的编写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课的中心任务,首先重点主要根据课程标准编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知道如何分配学习的时间,哪个地方应当略,哪个地方应当祥,合理分配时间,做到有的放矢。其次难点问题除根据课本或教学参考所提示的难点编写外,还要根据自己所带学生的特点,在掌握重点的过程中或许会出现的问题,需要点拨,列出来供学生思考。 4、学习过程。学习过程这一板块主要包括自主学习、重难点解析、典例精析、当堂训练四个栏目。自主学习这一栏目是依据课标,把课本基础知识进一步的精细化、系统化、问

8、题化,主要形式是学生自主填写老师编写的学案提纲的留白处,通过填空使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框架内容,并对预习过程中忽略的重要知识点起到提示、加深印象作用。除学生填空这个方式外,还有合作探究问题。选取的问题基于课本,带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大胆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史识,以及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所形成的合作意识。由于历史课本资源的有限性,为了帮助学生对书中一些历史问题的理解,加深对于难点、重点、疑点的解答,设计了重难点解析栏目,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解析达到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这一栏目中,穿插部分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这个栏目的阅读,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所遇到

9、的一些合作性探究的问题。典例精析主要是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题目,在题目后面附说明。一般典例精析以比较有代表性的高考题为主,难度适中,选择题一般不超过两题,材料题一题,通过题量的限制进一步突出它的代表性,学生做过后,再看老师的解答说明,利于自己更好的反思自己的思考的过程是否准确,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反思的能力。当堂训练这一环节主要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检测,一般题目难度设置不大、选择题原则一般是 5 题,如果是材料题则为 1 至 2题,减轻学生负担,突出练习选择的有效性。在题目的选择中凸显新意,注意层次性,以能力立意为主,新材料新情景的问题,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开阔视野和思路,使学生体验到学以致

10、用的感觉,激发兴趣,提高积极性。5、知识框架的构建和本课学习心得。知识框架的构建有利于对本课的整体掌握和转化为知识的自我理解。学习心得主要是供学生在学习后,发表自己感想和看法以及自己的疑问提出的地方,有利于学生的反思,开始时学生不知道如何反思,在设计学习心得这一板块时,可以参考设计成: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 ,我知道了 ,我还想知道 ,在学习过程中,其他同学帮我解决了_,我认为我的优点是_,我的不足是_,以后的学习中我做到_,我想对老师说 。开始时,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提高历史课堂学习的有效性。3、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导学案的渠道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学会”转

11、化为“会学” 。学生“会学”是建立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它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养成学生搜集资料并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解决问题能力。可以说,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在传统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由教师操纵,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长期得不到发展。问题情境创设,不是教师简单地提出问题,一问一答,而是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并视为历史教学的出发点。本组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几个策略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第一、注重问题设计:提问的有效性跟提问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

12、;问题过易,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即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 ,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课堂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环环紧扣教学内容,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应通过提问来加以区别。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把问题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二、准确表达问题: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尽量避免反问。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避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了徒具形式、为问而问的现象。很多提问是“对不对” 、 “是不是”

13、、 “好不好”的表达方式,或者要求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读一段课文内容,或重复教师刚讲过的话,这种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与动力,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 第三、做到因人施问:因材施教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很清楚,应用到课堂提问上,就表现为因人施问。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式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教师提问后,要善于察言观色,一般来说,能勇敢地与你目光碰幢的学生,往往期待能站起来回答,而那些低头不语的学生则可能正在“保佑着老师别叫

14、我回答啊” ,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第四、留出等待时间:按照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学生从理解问题,提取加工信息,形成答案到准备回答,至少需要三到五秒钟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留出恰当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当然,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类型和学生反应而定,教师要恰当地把握等待的时间。一般地讲,如果在复习课上,目标是让学生从记忆中检索有关的信息,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的问题,等待时间可较短些;如果问题的设计的目的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等待的时间就应稍长一些。当然对不同的学生的等待时间也要不同。第五、及时作出评价:

15、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教师及时妥善的处理,是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反映教师提问技巧,促进课堂提问师生交互影响,保证提问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反应和满意的回答给以语言或非语言的积极的评价强化,能鼓励学生进一步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内容,对学生回答式的表述方式及态度也要作评价。4、倡导合作探究有效导学案实施的关键合作探究学习也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所谓“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的弊端,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能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也有助于因材施教,弥

16、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教学中,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灵活的形式,围绕共同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开展交流与合作。其典型形式是分组讨论、组内交流分享。 “合作”并不是简单地把桌子合并起来,几个人凑成一堆,随便说上几句就行了。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我认为有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途径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首先按个人的兴趣、需求、学习基础等级等标准自主分组。大组还可以再按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自主分成若干个竞争小组,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