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84045708 上传时间:2021-06-16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5.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1.观看视频、图片,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理实践力)2.结合野外调查,分析资料,理解外力作用的形成及影响。(地理实践力)3.绘制示意图,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影响。(综合思维)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2.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其对地貌的主要影响是什么?3.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是什么?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2特点:有些内力作用进

2、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3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含义: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基本形式:主要反映: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3)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图表点拨教材P19图2.3,该图展示出:(1)岩层受到水平方向上的压力,岩层出现弯曲,从而发生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2)岩层受到水平方向上的张力,岩层被拉伸、断裂,从而发生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3)水

3、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2)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3)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水平运动造成的。()(4)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5)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趋于平缓。()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2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影响: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2)侵蚀作用:流

4、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4)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3作用特点(1)不同地区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图表点拨教材P20图2.4,该图展示出:岩石破碎崩解成大小不一的碎屑和颗粒,这是由于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崩解破碎;另外岩石中水的冻融、植物根系的生长等,也都会

5、对岩石起破坏作用。在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和高寒地区,物理风化作用较为强烈。易误提醒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作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将下列外力作用与对应的地貌类型连线。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过程体现(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2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

6、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3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 B喷出岩、C沉积岩。(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重熔再生、d冷却凝固。微思考在三大类岩石中都能找到化石吗?提示不能。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不会含有化石。教材思考教材第24页思考问题:有人认为岩浆岩是“浴火而生”的岩石,沉积岩是沉积物经压实、固结而来的岩石,变质岩是由老变新的产物;也有人认为一类岩石是由另一类岩石转化而来的。你怎么理解这两种说法?提示:(1)对第一种说法的理解:岩石要

7、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和外部的太阳辐射能是岩石转化的动力;二是物质运动,地质循环和外力的搬运是岩石转化的链条;三是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上升冷凝、高温熔化等是岩石转化的基本条件。岩石按成因可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这几种岩石在地表以下的深处熔化,形成岩浆。岩浆渗入岩石裂缝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可形象地认为岩浆岩是“浴火而生”的岩石。经风化、侵蚀作用,搬运来的产物在低洼处沉积、压实、固结形成沉积岩。当岩浆岩、沉积岩深埋于地壳中或临近岩浆时,高温和高压使其发生变质,形成新的岩石变质岩。(2)对第二种说法的理解:岩浆岩可以直接转化成沉积岩或变

8、质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但沉积岩和变质岩都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内力作用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至约旦河谷地,全长近6 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 000米不等。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问题1(区域认知)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样形成的?提示:是裂谷两侧的地壳发生背离的水平张裂运动形成的。问

9、题2(综合思维)材料中众多的火山是由哪种内力作用形成的?提示:岩浆活动。问题3(综合思维)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提示: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概念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运动方向水平挤压水平张裂地壳抬升、地壳下沉对地表的影响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形成裂谷或海洋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运动形态示意图举例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

10、升降变化相互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指点迷津判断内力作用的方法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是内力作用所致,应抓住两点:必须是自然作用;能量必须来自地球内部。1下图示意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读图,回答(1)(2)题。(1)大理石柱在不同年代升降的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B地壳运动,使海陆发生变迁C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D全球变冷,使海平面下降(2)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到的地质作用及其判断依据对应正确的是()A岩浆活动火山灰覆盖B风力沉积火山灰

11、覆盖C海水的堆积作用海生动物的钻孔D海水的侵蚀作用海生动物的钻孔(1)B(2)A第(1)题,图中显示大理石柱在不同时期出露海平面的情况不同,说明该地多次发生海陆变迁现象,这是地壳上升和下降运动引起的。第(2)题,由图可知,那不勒斯湾海岸主要经历了海生动物钻孔和火山灰覆盖过程,火山灰覆盖应是岩浆活动引起的,所以A项对,B项错;海生动物钻孔应属于海生动物的侵蚀作用,故C、D项错。外力作用开车进入玉门关西的“魔鬼城”,突遇沙尘暴,“魔鬼城”瞬间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阵阵妖风呼啸而来,地面上飞沙走石,空中沙尘蔽日,成群结队的沙砾横着“扫射”过来,感觉就像中了“埋伏”,而敌人的火力是一排排“喷砂枪”

12、,打得我们几乎睁不开眼问题1(区域认知)“魔鬼城”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提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昼夜温差大。问题2(综合思维)“魔鬼城”的形成体现了什么外力作用?分布有何规律?提示:风力侵蚀作用。多分布于气候干旱、风力强劲的地区。问题3(综合思维)沙尘暴体现的是何种外力作用?提示:风力的搬运作用。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1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干旱地区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

13、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溶蚀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滨海地带2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力搬运“飞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区作用强烈流水搬运“泥沙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海浪搬运物质迁移滨海地带3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冰川堆积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堆积

14、物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海浪堆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地貌类型的分析方法(1)根据不同地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根据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地貌不同分析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2(2021山东潍坊高二期中)下面两幅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的丹霞地貌。图1为我国湿润地区的丹霞地貌,它们很多只露出“腰身”;图2为我国干旱地区的丹霞地貌,它们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回答(1)(2)题。图1图2(1)湿润地区的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