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应用小柴胡汤的疗效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3463438 上传时间:2021-06-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6.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肛肠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应用小柴胡汤的疗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肛肠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应用小柴胡汤的疗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肛肠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应用小柴胡汤的疗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肛肠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应用小柴胡汤的疗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肛肠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应用小柴胡汤的疗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肛肠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应用小柴胡汤的疗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肛肠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应用小柴胡汤的疗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肛肠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应用小柴胡汤的疗效 摘 要:目的:对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肛肠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临床效果进行实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住院部收治的肛肠术后出现肺感染性发热的患者80例,根据发热后的处理方法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物理降温方式,观察组结合物理降温和小柴胡汤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中的低热患者实施治疗后的起效时间与退热周期没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的中热、高热患者治疗的起效时间与退热周期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可比性较大。1.2、 方法对照组采取物理降温方式,使用浓度为20%40%的医用酒精擦拭

2、全身,促进皮肤散热,血管扩张,提高人体的散热能力;同时在腋下、颈间、胸周围、四肢周围的血管丰富位置进行冰敷,以吸收患者的热量,降低四周的温度,严密观察患者的肤色变化,防止皮肤冻伤,观察冰溶解状况,进行干燥处理;可正常排尿的患者,叮嘱其多饮用温开水,多排尿,以补充体内的液体和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观察组结合物理降温和小柴胡汤治疗,3次/d,每次口服200ml;中药选择半夏、人参、炙甘草、黄芩、切姜各9g,小柴胡30g,去核的擘大枣4颗;根据患者的病情加减药材,咳嗽的不用人参、大枣、生姜;口干的不用半夏,增加天花粉以生津止渴;心悸腹痛的不用黄芩,并增加芍药以舒肝止痛,增加茯苓以宁心利水;气虚胸闷的不要

3、人参与半夏,增加枳壳以理气1。1.3 、观察指标干预治疗前后测量患者体温,连续三次计算平均值,对比两组的药物起效时间及退热周期。治疗效果分四个等级,痊愈:临床症状与相关发热指征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与发热指征基本消失;有效:症状与相关指征均有所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与发热指征均无变化或加重。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N*100%。1.4 、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资料,计量资料用均数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使用2检验,当P0.05);观察组的中热、高热患者治疗的起效时间与退热周期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1 两组发热指征缓解时间比

4、较注:相比于对照组,P*0.05。2.2、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显着高于对照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n(%)3 、讨论中医中将术后发热归为内伤发热范畴,其临床的主要表现为中低热症状,其发热可表现午后潮热、晨轻暮重、日轻夜重的规律性,主要的病理机制是气血津均亏虚为主。中医上认为术后发热的原因主要为:首先,受到一些严重疾病如消化性溃疡、严重外伤、肿瘤等疾病的影响,在手术前就已经存在气血阴津亏损的情况;其次,手术前后情绪落寞,忧伤思虑,导致气血生产降低;再次,手术给患者造成的创伤,也会给增加气血的消耗。小柴胡汤具有和胃

5、降逆,和解少阳,扶正祛邪之功效,结合多年来的医学研究与实践后,证实了小柴胡汤对肛肠病患者术后的肺感染性发热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中热、高热患者治疗的起效时间与退热周期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7.5%,也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7.5%。因此,肛肠术后出现非感染性发热的中热与高热患者,采取物理降温结合小柴胡汤治疗,起效时间与退热周期较短,总体的治疗有效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艾明军,王仲青,陈乃翠 . 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肛肠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7(56):95.2路越,张焱. 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肛肠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研究J. 河北中医, 2016, 38(2):235-238.-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