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备考策略课件(54张)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83390331 上传时间:2021-06-04 格式:PPT 页数:257 大小:9.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备考策略课件(54张)_第1页
第1页 / 共257页
2021届高考历史备考策略课件(54张)_第2页
第2页 / 共257页
2021届高考历史备考策略课件(54张)_第3页
第3页 / 共257页
2021届高考历史备考策略课件(54张)_第4页
第4页 / 共257页
2021届高考历史备考策略课件(54张)_第5页
第5页 / 共2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历史备考策略课件(54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历史备考策略课件(54张)(2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备考策略,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分析 2017-2018学年百校开学摸底联考试题分析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见解 高三历史复习总体思路 高三专题史复习思路 高三历史解题技巧(能力程序化),2017年高考(全国卷) 历史试题分析,一、选择题,24. 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考查内容:历史解释合理推论(本质特点) A.解释有据(区域位置:陶、曹、鲁);解释有度(影响、经商商贸);解释有理(区域位置影响商贸

2、)概括 B.解释无据 C.解释无据;解释无度(决定,地方经济);解释无理(内在关联) D.解释无据(城市规模,扩大),解释无度(商业繁荣),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考查内容:历史解释合理推论(本质特点);史学知识 获取信息理解材料本意(官修史书) 推论目的维护统治 抽绎本质政治性(C) 解释有据证据意识,26.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

3、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考查内容:史料实证(获取信息);历史解释 A.解释无度“开始” D.解释无度“已超过”;解释无据(南方超过北方:史实) B.解释过度“茶”与“饮食习惯”,“一致” C.解释合理“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27.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4、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考查内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B.解释无据(事实与结论的关系;不符合史实) C.解释无据;解释无度(已经丧失) D.解释无据(事实与结论),解释无度(掌握决策权力) A.解释合理(中枢决策,异变);解释有据(宦官权力),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考查内容:调动运用知识;历史解释 A.解释无据(事实与结论;概念:商办) C.解释无理(市场化),

5、解释无据(史实:军用产品市场化) D.解释无度(走出困境) B.解释有据(史实:经费),解释有理(事实与结论);解释有度(意在缓解),29.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考查内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A.解释无据(史实:1913;新文化运动) C.解释无度(国民共识);解释无据(辛

6、亥革命影响) D.解释无据(事实与结论);解释无度(推动文明) B.解释有据(广告内容;结果),30.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考查内容:时空观念,证据意识,历史解释 A.解释无理(事实与结论的关系);解释无据(所学知识) B.解释无据(不符合事实:工农武装割据) C.解释无理(事实本质与结论内涵的关系) D.解释有度(变化趋

7、势加强),解释有据(抗战胜利后),31.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考查内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A.解释无度(得到了解决) B.解释无据(事实与结论) D.解释无度(高等教育的普及) C.解释合理(唯物史观;解释有度),32. 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

8、,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考查内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A.解释无据(史实依托:梭伦改革后的雅典) B.解释无理(逻辑关系,事实与结论) C.解释无据(史实),解释无度(没有) D.解释合理(史实流放: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33. 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

9、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考查内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A.解释有据(史实) B.解释无理(事实与结论:13世纪),解释无度(广泛传播) C.解释无理(事实本质与结论) D.解释无据(时间,新教),34. 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考查内容:历史解释 A.

10、解释无理(事实本质与结论) B.解释无理(事实本质与结论) D.解释无理(事实本质与结论) C.解释有据(史实:总统有权任命),35. 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考查内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合理推论;唯物史观 什么是史料 史料的分类和特点(可靠史料无主观意图),历史试题特点,一、选择题 1.呈现新情境 (文字资料、地图、描述) 2.考查能力 (获取与解读信息

11、,调动与运用知识) 3.渗透学科素养,关注学科思想方法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注重历史解释推理判断 (解释有据,解释有理,解释有度) 5.体现基础知识落实记忆、理解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线索)(时间、内容),解释有据史实 解释有理逻辑 解释有度适中 解释有法程序,准确获取信息 进行合理判断 避免惯性答题,13.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说“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的正确认识 B.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的愚昧 C.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D.部分爱国官员的开明思想,2017年高考历史试

12、题特点,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3、15分),(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能力考查: 获取信息,调用知识 比较差异(概括) 分析原因(解释):大背景与具体因素,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

14、(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根据材料并结合和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力考查: 获取信息,调用知识 概括(比较)特点 推论意义(解释):结合大背景与具体内容,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

15、一个论题,并进行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略,能力考查: 论证与探讨问题 1.论题的确定概括(分类);历史事物的构成(背景、特点、意义) 论据的选择本质;论证逻辑(与论题的关系);结论综合(总结提升) 2.论证的结构:总分总,4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

16、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45. (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也要部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能力考查: 获取信息,调用知识 概括 分析 综合(启示,上位认识),4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州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