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

上传人:men****ain 文档编号:183389483 上传时间:2021-06-0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07.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一、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 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 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端午节在湖北、湖南、贵赛龙舟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 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时至今日,端午节 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2006 年 5 月 20 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2、。 2009 年 9 月 30 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 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 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条规定,“全 体公民放假的节日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据此,自 2008 年开始,端午节 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 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

3、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 们需要。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 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 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 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 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 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 端午自谁言,万古传

4、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来历之二: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 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 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 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 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 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的来历之三: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 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

5、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 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 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 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端午节的来历之四: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 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 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 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 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

6、草”、“斗 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 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 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二、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至赛龙舟: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 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 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 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 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

7、宗教 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 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 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 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 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 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 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 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 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

8、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 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 年,赛龙舟被列入中 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 年 6 月 16 日(农历五月 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 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 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 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 60 余万人,可谓盛况 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

9、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习俗至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 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 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 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 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 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

10、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 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 “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 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 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 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 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 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 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

11、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 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习俗至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 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 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节习俗至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 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 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 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 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 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 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 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 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