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谈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182868200 上传时间:2021-05-2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谈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谈 摘 要: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究竟该如何去品析研读教授呢?我经过几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一)从了解诗人到理解诗意;(二)从解析“诗眼”到解读全诗;(三)从理解意象到赏析意境;(四)从分析写作手法到鉴赏诗歌。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方法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

2、化财产,究竟该如何去品析研读教授呢?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了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了以下四法: 一、从了解诗人到理解诗意 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声声慢,多数同学读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的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是因为不详李清照的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

3、故所致。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但1127年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搜集整理的金石书画等又散失殆尽,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时。学生了解这些后,一定不会再将词中的“愁”仅仅理解为一般的“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在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 所以在学习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

4、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该诗或词的大意,同时也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这位作者的作品及他人同时期的作品大开方便之门。 二、从解析“诗眼”到解读全诗 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闹”字使得该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春日里,万紫千红,青山朗润,幽泉清冽,春泥润泽,红杏满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枝头上春意盎然,展现一派春日勃勃生机的景象。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的喧闹,可能是散着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的畅谈,也有可能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与翩翩起舞的彩蝶

5、在采蜜争春,时有鸟鸣其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令人万千遐思。如在教学中抓住这一“闹”字激发学生的想象,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从理解意象到赏析意境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体现主观感情的物象,大致可分为景观类、植物类、动物类等几类。景观类有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如月(明月,残月、新月),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植物类有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行为类有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芦管、吹笙、捣砧、饮酒等。如宋人蔡伸的归园乐中言:“独自倚朱阑,波面双双彩鸳戏。”抒发其对人

6、思恋之情。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后,学生形成了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地赏析诗词。 四、从分析写作手法到鉴赏诗歌 1.修辞赏析法。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诗人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 2.化虚为实体会法。如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本是抽象的情感,直接说它多少多大,我们很难有具体的印象。这时词人却将它化为具体形象的“风絮”和“梅子黄时雨”,而且连用比喻写“愁”多,同时“烟草”、“风絮”、“雨”还渲染了一种气氛,烘托了愁情。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诗歌这笔财富,它的矿藏永无止境,让我们这些在语文教学中挥洒汗水的同仁们再去靠近些,掘得再深些,定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初中语文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3】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