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226936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吉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吉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吉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吉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春外国语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 “和合”一词中的“合” ,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 ;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

2、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 ,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 ,有别于“同” ,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儒家的精神旨趣,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 ;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 ;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旨趣是

3、“想得开” ;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 ;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道家的旨趣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的精神旨趣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 。用佛教的术语说, “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

4、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B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是“合” ,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D儒讲“拿得起” ,道说“想得开” ,佛言“放得下” ,三者互补,成就和

5、合心态。2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 ,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旨趣,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B综合

6、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 ,不研究“死” ,而佛学的引人则作了必要的补充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

7、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

8、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节选自唐才子传本文有删节)注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4对下列句子加

9、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昌初致仕 致仕:退休或辞职回家。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 ,宴饮。D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行贾:市场价格。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B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C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D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

10、居易的前“谑”后“叹” ,直接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 ;遭挫折能顺其自然,借佛教生死之说安慰自己。7翻译题(10 分)(1)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2)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 89 题。长安夜雨薛逢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

11、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注】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桂玉:喻昂贵的柴米。8.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5 分)答:_9.本诗以“忧 ”贯穿全诗,请指出作者的忧愁包含哪些内容,并作简要分析(6 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实迷途其未远, (2)鹤汀凫渚, (3)舸舰迷津, (4)水击三千里, (5)朝菌不知晦朔, (6)彼于致福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一个了不起的怪老头:辜鸿铭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

12、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是一个标准的东西南北人。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种语言,获 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 中庸翻译成英文和德文。凭三寸不烂之舌,向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

13、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香了吗?”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鸿铭。毛姆的朋友就给辜鸿铭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其前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他的小院。一进屋,辜鸿铭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就非来不可。 ”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公开对学生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良敦厚的品德,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个时候,他还称西方为“四夷之邦” 。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

14、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须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他以狂放来保护强烈自尊的方式。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他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 ”辜鸿铭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