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171313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内蒙古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内蒙古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内蒙古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内蒙古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汉朝时期的反腐败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逐渐形成了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西汉对官吏考核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纵向的,中央考核郡、国,郡、国考核县,县考核乡、里、亭,这是上下级的层层负责制的考核,称为“上计”制度;二是横向的,是中央各部门,地方的郡、国、县 的长官对所属僚佐的部门负责制的考核。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西汉武帝颁布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诏六条 开始,正式把“ 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2、。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就是初创于汉代。当时实行“三互法”,其内容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关系或婚 姻戚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后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同时,职务连坐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到了汉武帝时归纳为“见知故纵之法”,即对国家官吏 实行连坐,上对下、下对上均承担连坐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如果对自己的上级或下级官吏的违法乱政行为知而不举则坐以同罪。东汉沿袭西汉法律,如建和元年 (公元 147 年)下诏:“长吏赃满三十万而不纠举者,刺史、二千石以纵避为罪。”是说对赃官之贪行,刺史、郡守都负有纠举之责,如果失职,也要受到惩处。我国最早的举报箱,是

3、西汉赵广汉发明的。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颖川太守,受存钱罐的启发,令手下人制成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有了这些举报箱,官吏和群众纷纷写信告密。赵广汉根据得到的线索,组织力量打犯,使奸党散落,盗贼不敢发,稳定了社会。赵广汉因此名声大振,升迁为京兆尹。汉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汉武帝元封元年,鉴于惠帝在各郡设置的监察御史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把全国分了 13 部(部习惯上也称州),也即 13 个监察区,每部各监若干郡国,中央设 13 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的监察事务。刺史的监察对象,一为地方官中的两干石官员,即郡及王国长吏;二为诸 侯王;三为地方豪强。主要是防止

4、他们横行不法,欺压乡民,扰乱地方安宁。这使任刺史者既能代表中央有效地行使监察职任,又“咸劝功乐进”,对强化监察是十分有利的。(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1下列关于汉代“反腐败”的措施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是在对秦制继承和完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B汉代初创的“三互法”, 后经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形成了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C汉武帝始行“见知故纵之法”,开始对国家官吏连坐,上对下、下对上均承担连坐责任,实行责任追究。D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了 13 部,每部各监若干郡国,中央设 13 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的监察事务。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

5、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汉对官吏考核分为纵向的上下级的层层负责制的考核和横向长官对所属僚佐的部门负责制的考核两大系统。B西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C西汉“三互法”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有血缘关系或婚姻戚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D汉武帝时的“见知故纵之法”规定刺史、郡守对赃官之贪行负有纠举之责,如果失职,也要受到惩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由此可见汉代对腐败官员处罚十分严厉。B西汉赵广汉受存钱罐的启发,令手下人制成

6、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发明了我国最早的举报箱。C作为监察官的刺史的监察对象为郡及王国长吏、诸侯王、地方豪强,目的是防止他们横行不法,欺压乡民,扰乱地方安宁。D任刺史者既能代表中央有效地行使监察职任,又“咸劝功乐进”,使在各郡设置的监察御史很好地发挥作用,进一步完善监察制度。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平津侯列传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

7、博士。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

8、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隙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

9、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倍:“背”,违背 B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详:“祥”,吉祥C宜佐明主填抚国家 填:“镇”,镇抚 D今诸侯有畔逆之计 畔:“叛”,反叛5下面有关判断,错

10、误的一项是( )A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古语“化干戈为玉帛”中的“干戈”指战争,“玉帛”指和平。 C“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描述的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七夕”的景象。 D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穷,到中年才开始做学问,六十岁被征博士出使匈奴,但因汇报情况不合皇上心意而被免官回家。B公孙弘虽然自己生活节

11、俭,但对人却很大方,将自己的俸禄全都供给别人,家无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C公孙弘对皇上非常顺从,不敢在朝廷与皇上争辩,曾经因顺从皇上的意图而未遵从与大臣们的约定而让汲黯感到不满。D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宰相的职分而主动请求辞官,但遭到皇上的拒绝,最后终于任上。7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5 分)(2)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8-9 题。(11 分)月圆(1)【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未

12、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绮逾依: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6 分)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5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 ”。(2)屈原离骚中的“ , ”表现了其向往美德,坚持真理,为自己的理想献身而不后悔的意志。(3)古代诗人在诗词中常以“烟”来烘托意境,如陶

13、渊明归园田居“ , ”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汉学家叶嘉莹上官云5 月 10 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温家宝致信祝贺,称先生七十年来孕育桃李,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丈化作出重头贡献。在致答谢词时叶先生说:“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1924 年,叶嘉莹出生在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1924 年,叶嘉莹生于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格守礼仪。闲暇时,父

14、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一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双及研读。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1941 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打下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她容貌端丽,天资聪颖,是典型的民国“闰秀”。直到今天,叶嘉莹仍然打扮得十分齐整:留着纤长指甲、佩戴粉边眼镜,仪态优推。或许是出于大然的气质,辅仁读书期间几乎没有人敢随便跟她讲话,“直到毕业时同学道别,我才听说有男同学编排我孤芳自赏我行我素。很多人说我爱情诗讲的那么好,长的又不难看,但事实上,我真地没有感情方面的经验。”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她也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幸与不幸:

15、1937 年扰战爆发,父亲随公司迁往后方,杳无音讯;17 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因病去世;24 岁婚后随丈夫迁至台湾,透遇白色恐怖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天地之间,除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关好的生命传达出来,所以,拼尽一切,我也要把这些东西带出来。”在恩师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叶嘉莹的生活,包括“白色恐怖”时期。“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擂,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我放弃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叶嘉莹自问自答,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

16、我的古诗,但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叶嘉莹远赴哈佛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并与人合作做古诗词研究。那段时光,让她受益匪浅的是哈佛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二与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很多方便,他告诉图书馆的人:“你们五点钟闭馆,但是叶先生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当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城取得成就,于 1990 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2008 年,还荣获了首届“中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