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1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153108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主讲人:尊敬的诸位大德朋友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 ,学而篇,请看第十章。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治于是邦也,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我们来看朱子的注解,子禽问子贡曰,子禽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弟子。这段话是他们俩的问答,子禽姓陈名亢,子贡姓端木名赐。就是陈亢和端木赐两位孔门弟子。有的人也说子禽是子贡的弟子,也可能是如此,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段话是子禽向子贡请教的,子晴问,夫子治于士邦也。夫子是讲孔夫子,孔老夫子,每到一个地方,邦就是当时的一个诸侯国。也就是,每多一个国家,都能够听闻这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的状况,都会有人告诉

2、他。子禽就问了,这是孔夫子求得的还是别人给予他的。也就是问,孔老夫子很想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是他自己去求而得知呢?还是别人主动的来告知他?亦与之于,与是给予。抑,是或者的意思。这个话问的好,真正的圣贤,难道还会有有求之心吗?夫子关心别国的政治,那么他所得到的情况,是他自己有心去求才能得知呢?还是他无心而别人自己主动告诉他?我们来看子贡怎么回答。子贡可以说是,在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里头,言语第一,很会说话。他很会说话,也是因为他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观察孔老夫子的德行,总结出五德。说夫子,温良恭俭让。温和温和,他的容貌、形态没有给人任何的压力。你跟他在一起,你感觉到非常舒服。聆听他的叫吼

3、如沐春风。这个是讲温和。为什么他能够容貌温和呢?这是因为夫子心地柔和。用慈悲、柔和的心对待身边的人,令身边的人感觉到他平易近人。所以圣人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不会觉得圣人好像高不可攀。或者跟自己格格不入,或者让自己觉得很有压力。不会的。他的这种气质会让我们觉得很舒服很愿意跟他在一起。这是温。良,是讲他的心地善良。夫子一生所追求所实践的就是一个仁字,以仁爱存心,心地善良。忍者爱人,他能够用真诚的爱心、关怀、帮助、照顾一切的人,一切的众生。恭,是改他对内对自己严肃、谨慎,而对外能够敬人、敬事、敬物。这是恭的意思。所谓一切恭敬。 礼记取礼篇,第一句话就说取礼曰,无不敬。整一个礼他的核心就是敬。礼者敬而矣

4、。夫子教我们克己复礼为人。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而能够恢复我们的礼,处处能够寻礼、守礼。这是恭。俭,是节约、节俭。持身节俭不奢华。所谓淡薄以名志,明静以志远。俭以养得,人如果娇奢,那德就有损。人能够按住在简单的生活当中,他的德就容易进步。一个人在娇奢的环境里,很容易堕落。所以夫子俭以养德。处处节约,爱惜所有的物品。让,就是谦。谦让、礼让,不与人争。真正能够做到与人无争,与世无求。夫子用这这五种圣德去跟人交往,自然能得到别人的尊敬、爱戴。所以,他来到一个国家,别人自然就能够告诉他。把这里的状况告诉他。甚至是,这个国的国君也对他有信任,也对他有敬重。把国事也向他请教。我们从论语里看到,很多国君向他问

5、政,诸侯、大夫向他问政,对他不怀疑。不会怀疑孔子会夺他的政权,所以敢于推心置腹的向他请问。这是完全因为夫子有温良恭俭让的品质,所以才感得别人的信任。 所以子贡说,夫子到一个国家能闻其政,你不能说他是求来的。夫子的所谓求,夫子是求之也,其诸抑忽人之求之与。夫子的所求来,内容得闻别人国家的政治。跟人家求来的方法不一样。夫子完全以他的德行召来的,他是以无求的心得到的,他不是有心去求的。人家的求是有心求的,夫子是无心而得到的。所以他跟别人的求是不同的,异是不同。这个诸当在字讲,夫子所谓的求,是在跟别人不的求。诸子集注里面,又讲到,夫子未尝求之,圣人真是与人无争、与世无求。但其德容如世,故实君尽兴。自以

6、其政就而问之,非若他人必求知而后得也。那是夫子的德和容,德是他的内心,容是他的绒容貌。有这样的德行就有这样的容貌和心态。所谓成乎追而行于外。这个不是造作出来的,如果是造作的,这些君王都是聪明人,他肯定能识破。就是因为他们看到夫子那种真诚心,没有丝毫造作。存心仁爱,没有自私自利,更不会有夺取的非分之想。夫子只是到一个国家去帮助那个国家,没有丝毫索取任何利益回报的意思。所以国君对他尊敬信任,都以政事向他请教。他所能闻政的结果,跟别人求知而后得的完全不同。这是圣人能够漾气存心,得当的那种神态、相貌。用我们现在的话讲,他的磁场不一样。别人见到他了,就能对他肃然起敬。这是圣人圣德召感。古人所谓,学养供身

7、(音译) ,他才有这种感召力。所以诸子勉励学者所当潜心而免学也,我们要向圣人如实学习。我们觉得,有这样的一种感召力真的是不容易。甚至觉得好像不可思议。第一次见面,就能够受到人这样的尊敬信任,把最重要的政事都能向您请教,真有这样的情况吗?我记得,我在 2003 年曾经跟我们的恩师一起印尼去,那是说明印尼政府领导人的邀请,做团结宗教的活动。我们的恩师带着我们走访印尼自大宗教。印尼 85%的认赔都是伊斯兰教徒,伊斯兰教里有三大教派。当我们去拜访最大的那个教派的时候,有人就告诉我们这个教派信徒很多,所以他们那些领袖们,往往都有傲慢的心理,看不起别人,提醒我们要小心谨慎,不要受辱。特别是,我们的恩师 8

8、0 高龄,要我们重点保护好。见到时机不妙我们赶紧走人,不要自取其辱。结果我们就跟着恩师一起去走访那个宗教,约定了,一席在他们总部大会堂里,我们一起开会。这些领袖、代表们,先在会堂里等候。见到我们恩师,走进门来,都不约而同的从座位上站起来,向我们的恩师致敬。当时我们心里很惊讶,因为之前听到别人这么说,跟现在遇到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人家对我们这么礼敬,我们回去思考到底怎么回事儿呢?才悟出,这是因为我们恩师温良恭俭让这样的形态。所以他一走进大厅,就能够感召到大家肃然起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是我们恩师的这种德行的磁场,中国人讲气氛,已经感动了他们。我们能够相信孔老夫子当年应该也是这样。所以他周游列国都

9、能得到人家的敬重、爱戴。完全是他自己德行的召开。我们的恩师,也是心存仁爱。一心就想着天下和平,提倡宗教和谐,促进圣贤教育。和谐社会。虽然他也是一届平民,跟孔老夫子当年没两样,也是周游列国,但是每到一处也是一样,得到大众的敬仰、爱戴。他凭什么呢?也是凭着温良恭俭让这种厚德。所以他每到一处也有很多国家领导、宗教领袖向他请问。他也是必闻其政,他有心求吗?他没有心求。可是别人把问题提出来向他请教,他马上就有这个智慧给人家解答。为什么呢?他心地清静,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门利。不追求五欲六嗔的享受。放下贪嗔痴。所以他的心地清净光明。智慧能够从自信中鼓鼓的流出来,只要一碰上这些问题,他马上就能够给们解答,让

10、人听了之后都点头称是,没有不赞叹的。其实这个智慧人人本有,他有我们也有。只是我们的心没有他清净而已,所以我们的智慧不能向前,遇到棘手的问题就被难倒了。曾经有一位基督教的大牧师向他请教,说你几十年来到各地讲学,遇到了很多人向你提问你有没有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他说没有,真的没有。为什么呢?只要心地清净,智慧就能显现,用智慧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中国老祖宗的智慧从哪里来?你看他们留下的这些教诲。孔老夫子这部论语处处都闪烁着智慧。我们再看易经能够用来预测未来,千古都能够准确。这是圣人留下的智慧宝典。他们的智慧哪来的?就是因为心地清静。所以自信没有障碍,自信里面有无量无边的智慧。智慧流出来了。他是无障碍的。

11、他的德行也是无量无边的。子贡为孔老夫子归纳起来是温良恭俭让这五德,其实这五德是五大类,每一类里面都要有无量的得行,叫做万德庄严。所以子贡是很善于归纳的把圣人的德行就用这五条归纳的这么样的好,这么圆满,这么形象。让我们能够在 2500 年以后,听到子贡讲到温良恭俭让,都能够想象的出孔老夫子当年的形态、容貌,都能起效法之心。偶一大师,在论语点精里讲到,这一章可以与美玉章参看,比较着来看。美玉章是在后面,也是子贡问的。子贡向夫子请教。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贡问孔老夫子,如果有一颗美玉在这里,你是要把它藏在这个盒子里头,还是你找一个很好的买家把它卖的。这也是一语双关。他用

12、比喻请问孔子,孔子很会讲话。这个美玉是比喻空子的德行学问。这德行学问要用它来利益社会,帮助众生。你现在有这样好的得行学问,你是把它藏起来,还是找一个买家?孔老夫子回答说,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这个沽就是卖,要找一个买家去卖。他连说两个沽之哉,加强语气,也就是说孔子有卖的意思。可是,他又说我待贾者也。待是等待,我这个卖不是随街叫卖的,我是等待识货的人跟我买,谁会识货呢?他也有相应的德行学问才能识货呀。就好像你卖美玉似的,他得认识这个美玉他知道这个价值, 他才会月高价钱来买。所以孔老夫子的态度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不是说他不卖,不是说他不想要贡献自己德行学问,有这个机会一定是当仁不

13、让,贡献出来。可是没有这个机会,我们绝不去求,一求就贱了。反倒是,人家看不起,人家不知道他的价值,反而埋没了。所以偶一大师对论语非常精通,你看他能够原解,把这一章子贡回答子禽的,为什么夫子到每个国家必闻其政。跟讲到的美玉章结合起来,我们就看到。美玉章里讲的待贾就是等待买家,这两个字“待贾”跟寻常的卖法不一样。正如子禽问,夫子必闻其政,求之与?跟子贡的回答说的求跟寻常的求法又是不一爱的。这个求是无求求,是孔老夫子用温良恭俭让五德而得到的。所以圣人,有德行、有学问,也不能够只说他不求不沽,有好东西把也能拿出来,不是说不卖,还是有求的时候,有沽的时候。但是他这种求和沽,又跟普通的公民之士不一样,他心

14、里面没有名、闻、利。一心就是为了天下、国家。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真正是不求自己得安乐,但愿终生揭离苦。所以自然他能表现出温良恭俭让,这种德范,这种威仪。这不是装的出来的,成于中而行于外的。偶一大师这里有一段话说的好,说若知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颜回居陋巷,而非致斯鸣于度外。则知,富强礼乐春风齐水,和则双美,离则两天矣。(音译)从这里我们去体会圣人的诚心。舜和禹,这是古圣先王,尧舜禹都是善让礼。他们得到天下的地位,做了天则,是他自己求来的吗?不是,是先王善让给他的。当他接受先王的善让的时候,他也没有拒绝。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真正有这样的德行学问,有这样的机会,为万民服务。理应要去承担。所以是当仁不

15、让。正好用这样的机会,去为众生服务。去实现和谐世界的理想。所以他由天下,那么颜回就是颜回,孔夫子的弟子。他没有这个机会,他也有很高的德行学问,孔老夫子最赞叹的弟子。可是他是居于陋巷。夫子非常赞叹他,说颜回是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就在陋巷里簞食瓢饮过着最清苦的生活,人家都没办法忍受的生活,可是他不改其乐,他乐在其中。他没有这个机会去服务于天下,他不像舜禹那样做天子,他只是一个平民,可是他也名非致斯鸣于度外。他的心还像舜禹那样关心天下万民。他也是一样的仁爱、博爱只是没有机会来善天下。所以他就在陋巷里独善其身。这两种人,舜和禹和颜回,两种人都是圣人。都是一样的仁爱,

16、但是一个有这样的缘份,得到天下的,一个没有这样的缘份,居于陋巷。两种人都是无穷的。就像夫子讲的卖美玉,舜和禹能卖到美玉找到买家了,买家也不是他找的,都是识货的人找他的。舜是尧找来的,禹是舜找来的。舜和禹自己根本没有求得天下的贪心没有有求之心。颜回没有那么幸运,没人找到他。可是有没有这个机会,那是在外面的,属于天命。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而能自己控制的是自己每天进德修业。外面有没有机会,其实对他本人来讲无所谓。百姓有福他就能够有机会为大众服务,百姓没福也就深居陋巷了,深居青山绿水之中,不用出来。所以明白这个到底,我们就知道,富强礼乐、春风曲阜。这个富强礼悦是讲他肩善(音译)天下,圣人出世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礼乐振兴很好。如果百姓没有这样的福报,圣人也就隐居了,享受着春分曲阜,曲阜在山东,夫子的故乡。孔老一生,出世的机会很少。他很有报复,希望能够用他的德行、学问帮助天下达到太平。他的理想是大同世界。所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道者怀之,这种大同世界。但是当时他没有这个机会,所以最后周游列国十四年回到自己的老家,他老家在山东过去的鲁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