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历史人口与姓氏来源 (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147353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9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历史人口与姓氏来源 (2)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湖北历史人口与姓氏来源 (2)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湖北历史人口与姓氏来源 (2)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湖北历史人口与姓氏来源 (2)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湖北历史人口与姓氏来源 (2)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历史人口与姓氏来源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历史人口与姓氏来源 (2)(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历史人口与姓氏来源云梦县1、人口数量云梦县地处平川,土地肥沃,因而人口增殖较快。然而历史上易受水灾和兵燹破坏,人口散失也较快。经过宋元末季战乱,县境人烟稀少,虽经明初大力移民入境,洪武末年(14 世纪末)全县也只有 4000 人。明朝前期社会稳定,人口以 50 年左右翻一番的速度递增,16 世纪初全县已超过 16 万人。此后增长减慢,至 17 世纪初的明末全县约 3 万多人。明末战乱,使人口散失大半,但清朝初年恢复较快,从丁役负担量推测,康熙初年(17 世纪 60 年代)人口数已超过明代高峰量。此后大约以 60 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至道光二十年(1840),全县人口已达 35.3 万人。随

2、后咸丰同治之世,战乱绵延 14 年,县境人口又亡散大半,至光绪三十年2、人口迁徒云梦县境大半为河滩湖沼干百年来逐步自北向南移民拓垦,繁衍人丁。南宋以后开垦加快,现在的云梦人很多是明朗初年迁入的垦殖者的后裔。族谱反映,明初洪武年间的大批移民,或是“麻城过籍”自鄂东北迁入扩散,或是江西移民从江汉湖区辗转入境。清朝后期商业经济发展,县城和府河沿岸集镇迁入许多晋、陕、闽、浙、皖、赣的商家。民国时期,从河南逃荒迁入城关的回族居民、现已繁衍到一百多人。(云梦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994 第 47 页)蕲春县、人口数量县内户籍记载最早见于明初。1391 年(明洪武二十四年)境内计 12935

3、户、78693 人。此后至清代前期,境内户口见诸册籍的不见增加。清代中期后人口增加很快,1908 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全州人口 5348 万人,是 1851 年(清咸丰元年)的 264 倍。此后至 l 962 年,人口总数在 50 万左右徘徊。1963 年以后直线上升,1985 年人口总数是 1949 年的158 倍。 县内居民姓氏源流,无系统记载。现查得最早见于史籍的姓为“梅”姓。民谚云:“末立薪阳县,先有童子(桐梓)梅”。说明早在东晋太元三年之前,境内今桐梓一带即有梅姓居民。在现有居民中,沿续最老的姓氏主要有梅、王、詹、操、康、张、田、管、李、周、何诸姓。建国后,因就业、婚姻等原因,县内

4、姓氏有所增加,如侣、仇、索等。1985 年,全县查明的姓氏计 292 个,其中单姓 288 个,复姓 4 个。县内居民有聚族而居之习,故姓氏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如陈姓,大的聚居区有青石、张镑、株林、檀林,张姓,大的聚居区有张策山、张高、苏野、张培;詹、田两姓以田桥、大俘最多;梅姓以桐样最多 2B 性以大河口为主要聚居区,有“吕大河口”之称。1985 年,全县居民姓氏以笔画(复姓以第一个宇的笔画计)排列如下:丁、F、刀、干、于、万、山本、凡、卫、马、王、元、韦、支、历、尤、戈、冈、化、优、毛、方、文、亢、卞、尹、孔、习、邓、甘、石、左、古、龙、区、艾、卢、叶、田、史、冉、白、乐、包、丛、兰、冯、

5、宁、必、司、召、皮、边、司马、邢、吉、成、尧、吕、曲、刚、向、华、乔、朱、伍、任、伊、仲、仰、兆、邬、刘、目、齐、江、安、关、祁、许、孙、阮、毕、纪、贡、甫、踌、花、苏、严、匡、李、杜、来、抗、肖、字、吴、何、佃、余、余、谷、利、希、狄、邱、邹、辛、应、阂、冷、宋、汪、场、沈、陆、陈、邵、纽、武、苗、苏、范、英、欧、欧阳、林、杨、亲、郁、罗、明、易、尚、欣、周、金、季、岳、庙、放、郑、单、话、庞、官、宗、郎、盂、弘、居、孤、查、封、赵、郝、项、柯、柳、荣、革、南、胡、哈、秋、科、部、保、侯、段、泉、复、俞、钟、饶、垒甫、施、哀、闻、间、祝、祖、姜、宫、洪、贺、胥、骆、费、姚、定、莫、荷、耿、i

6、p、聂、佳、贾、京、夏、泰、秦、顾、柴、党、跃、倪、徐、翁、钱、殷、高、郭、唐、席、阎、谈、宴、容、徐、凌、陶、梦、黄、萧、梅、曹、戚、龚、崔、敏、章、商、麻、康、鸿、情、梁、寇、谊、居、彭、葛、董、蒋、罩、要、朗、韩、景、喻、程、博、储、鲁、舒、童、烟、曾、谢、游、路、楚、鄙、雷、解、鲍、詹、褚、蔡、裴、管、廖、漆、谭、程、熊、缪、樊、黎、穆、颜、网、潘、操、薛、霍、戴、拥、留、魏。郧西县志第一节 姓氏来源元代以前,姓氏无考。据今上津镇寇氏族谱载:祖籍为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初年迁居陕西渭南县,继而转被至上津伍峪河寇家岭相传“插草为标,占山为界”,繁衍至今 23 代人,为县西部迁来最早的姓氏。县

7、东部原为郧县所辖)迁来最早的为梁姓,明洪武初中,从湖南长沙迁至城东四堰坪,发展至今已 21 代人。师、韩、罗三姓接理而来,4 户 4 性,4 眼井,四堰坪得名由此演变而来。是时,4 眼井至东营方圆 lo 余里,还有高、夏、刘、李、邓共 9 姓。明韧还有从江西吉水迁来夹河长沙坝住居的王姓,迄今 21 代人*从省内应城移至伞河孙家湾居住达 20 代人的为陈姓。江苏无锡迁至香口、城关、六即、上门居住,到 80 年代末达 18代人的为何姓。明中叶,封建专制统治者“造呼敲捕,科敛横溢”。广大劳苦人民在天灾人祸、地主剥削的双重困苦下,“空肠饿腔、赤身露体”。为求生存、逃活命,只有离乡背并,四处奔波,冲破层

8、层“禁区”,逃往穷乡僻壤,寻找林荫茂密的高山大谷,垦荒种地或伐竹木、挖药材为生。据续文献通考)3i2“明正德元年(1506)十月抚治郧阳都彻史孙需奏续清出荆、理、郧阳、汉中、西安南流民 118 万余户,原附籍者 92 万余户,皆给户由*”源源不绝的农民涌入郧阳一带山区(汉水中游山谷区),或栖身岩穴,或搭棚藏身,相继垦荒造地。嗣后,陆续由山西洪洞迁来居住的姓氏有秦、夏、母、李等姓,从四川迁来居住的皮姓,安徽来的汪姓,湖北大冶采的何姓,至今均有 16 代,江南(指江西)来的吴、杨二姓,湖北活水、黄州来的毛、于 2 姓,亦均有 15 代。此外,曾、阎、师、卢、仇、张、孟、高、徐、刘、柴、钟、姚、周、

9、朱、袁、纪、雷、韩、郭、冯、彭等姓都在 12 代左右。迁居本县 11 代人以下的姓氏大都于清中叶以后至民国年间由陕西、安微、河南、四川及湖北黄州、武昌、黄陂、孝感一带迁来。据统计全县按姓氏笔画,从 217 画共 325 姓,其中特大户王姓 1000 户以上,大都同姓不同宗,来源各异,居住遍布全县;500 户以上姓氏有陈、李、刘、张、柯等姓。300户以上姓氏为徐、孟、杨、周、夏、汪、黄等性。特殊姓氏户有:于、屋、甫、包、风、巴、木、边、可、丛、句、母、件、艾、仇、龙、古、米、司、余、佟、谷、丰、来、年、冷、狄、库、哈、成、皮、同、全、关、权、甘、吝、危、邢、并、合、贝、英、辛、奇、但、沙、多、半

10、、应、曲、苟、秋、房、苗、格、宫、隆、邬、封、荣、席、茅、倪、武、昌、揭、路、赖、卓、朋、宛、仰、匡、钮、卿、展、符、屠、槐、郝、贵、荆、隋、巢、裴、操、缴、燕、融、阎、脐、诺、褚、菏、赫、宰、储、鲜、朗、暴、安、黑、虞、韦、苗、麻、札西等。另附,上津县大钟(今在郧县)载:明弘治六年(1493)有特殊姓氏妙、色、快、忽、本、钞、卸、霍等。一般姓氏户 204 个:丁、卫、于、马、刁、孔、车、戈、毛、牛、文、方、卞、计、邓、尹、左、叶、田、申、史、代、白、乐、冯、石、龙、宁、丘 t 卢、朴、毕、吕、乔、阎、吉、朱、伍、仲、迂、华、向、任、祁、齐、庄、江、安、许、阮、孙、纪、杜、连、严、何、邱、谷、

11、邹、阅、沈、宋、邵、陆、时、轩、延、轩辕、汤、余、林、范、笛、郁、易、尚、罗、季、岳、金、明、周、庞、赦、郑、单、但、昌、欧阳、胡、查、赵、柳、项、祝、南、侯、段、钟、俞、费、饶、娄、洪、施、姜、宫、宣、闻、骆、姚、秋、焚、娶、屈、诸、袁、聂、佳、贾、顾、耿、秦、莫、柴、党、钱、段、郭、高、唐、商;涂、凌、谈、陶、姬、桑、柏、翁、晋展、鲁、曹、盛、龚、戚、相、菊、肖、常、焦、崔、梁、章、康、寇、阴、彭、蒋、惠、葛、董、喻、景、舒、朗、程、傅、甜、谢、温、曾、游、蓝、雷、逢、楼、解、詹、简、廉、蔡、商、管、谭、颜、漆、照、翟、樊、鲍、黎、苏、霍、穆、戴、鞠、魏、翟、薛。解放后迁来姓氏不多部分来自

12、黄河以北南下落户干部,少数来自省东南部或河南边界带,大都户数代数不多,其姓氏己记入本文内。第二节 历代人口宋、元时期,战乱频第,县境户口锐减,“千里之地,荒无人际”,是时因户不及额,上津县废。明清时期,人口统计有时按口算,有时按 I 算(凡男年满 18 岁为“成丁”*服役纳粮按丁计)指明天顺袭阳郡志裁: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上津县(今上津镇及附近地区)663 户,2797 口,永乐十年 257 户,1148 口(今郧西县东南部分原为郧县所辖户丁数末计在内)。清顺治十六年(1659)裁上律县人郧西县*户数仍未详记全县 7168 丁,除逃亡外,实有1306 丁。据清乾因版县志载:康雍之际,为户

13、口增益,采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措施促进入口发展。据载:康熙王十五、六十两年,雍正四、九两年,四年中平均它年滋生 24 丁。乾隆中期,实行“地丁合一”制度农业得到发展,“男丁不知兵卒,亭陈从无烽火之苦”。国泰民安,人丁兴旺。至乾隆三十六勺(1771)的 20 余年中,共滋生人丁 7280口。据 p 治版县志栽:同治九年(1870)增到 9077 户 70795 人。光绪二十四年(1908)达229000 人。拒末由于农民军白莲教、太平军起义的影响,人丁增长缓慢。蒲圻县本县现有居民,多源于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饶姓多从江西进贤县迁入,冯姓祖籍陕西,鄱阳湖会战后,迁入本县;李姓多从江西进贤县瓦子

14、街迁入;方姓则从浙江桐庐、白云迁入湖南,以后转入本县。在人口的迁徒变化中,本土人也纷纷外记到四川及邻近的洪朋、嘉鱼、江陵等地。散居各地的姓氏有,赵、杨、朱、许、爵、瞥、零、锡、鲁、柳、唐、倪、杨、常、皮、毛、麓、梁、藏、算、林、万、桂、艾、向、易、欧、擒、丁、官、金、徐、蔡、庄、费、尹、谈、蒋、占、鞠、樊、项、高、中、白、侯、包、愈、戈、伍、武、戚、古、史、冷、杜、随、富、应、修、吉、严、苗、乔、丘、陶、荷、宋、商、藏、温、佐、助、摄、米、乐、管、荆、何、查、阐、友、部、崔、甘、禹、卞、党、刁、祖、娄、仓、闽、耀、霍荆门县人口状况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 1391 年),荆门州划定里甲,始编州户

15、8984 户,6l 686 人。清乾隆十八年(公元 1,753 年),造报户口 36673 户,161821 入。362 年问,净增人口100135 人,年平均增加 276 人。嘉庆十三年(公元 1808 年)至道光八年(公元 1828 年)的 21 年问,人 n不仅没有增长,反而由 537522 人下降到 485329 人,减少 52193 人,年平均减少 2485 人。光绪三十四年(公元 1908 年)总计 121918 户543116 人,与 53 年前的咸丰五年(公元 1855 年)相比,减少 1152 户,净增 15839 人,年平均增加 299 人。人口迁徒 明代中叶,豫、川、陕、

16、赖、湘等地人口因避战乱或经营商业、手工业,相继来荆门定居。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 1792 年)纂修的黄氏历代分迁源流旗语抄本记载:“黄氏原系江西南吕府进贤县侯城人,明系演年间因世乱迁居湖广安陆府荆门州沙洋夫子山。嗣后,析居各村,流传后世”。地处汉江中游的沙洋镇,人口迅速增长。清末人口达 13000 人剧抗日战争前夕揩到 48000 人。新中国建立后,荆门县人口迁徒,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邻县之间的地域变动,例如 1949 年荆门划给宜城 2400 户,11816 人;1950 年远安划给荆门 2963 户,20 392 人 2l 956 年荆门划给浴江 2636 户,U 833 人,同时从钟祥划入 746 户,3 瓜 1 人。二是 19651967 年先后两批接受河南省晰川县移民,共增加 5634户,25955 人。安陆市秦以前安陆人口史料缺载。西汉至元代仅有郡、州、府的户口数据。明、演时期,由于统计手段落后和隐瞒户口等方面的原因也很难反映安陆县的人口实际情况。如请光绪德安府志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