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思妇与征人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146360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里的思妇与征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诗经里的思妇与征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诗经里的思妇与征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诗经里的思妇与征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经里的思妇与征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里的思妇与征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里的思妇与征人中文二班成龙2801012011诗经里的思妇与征人在诗经的时代,士需要跟从大夫四处征战,平民需要给贵族服役。已 经成家的士和平民经常不在家,离愁别绪郁结于中;家中眷属思念远行的丈夫,常歌咏以抒其怀。由此产生了诗经里的征人诗。 诗经中的征人诗是唐代边塞愁绪诗、思妇诗的起源,奠定了中国文化中 对远行和夫妻别离的情感基调。诗经里的征人诗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离别诗,描写夫妻分别;第二种最多,是征人自己在旅途中的怀念和旅途、征伐的困苦、忧 愁;三一种抒发女主人公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三种题材 类型侧重点不同,但是都共同抒发了对分别的无奈与担忧和对早日归来重度良宵的向往。旅途中的孤寂和无尽的思

2、念萦绕其中。、 别离之苦郑风-扬之水描写一个出远门的丈夫叮嘱妻子在家要小心注意,不要轻信他人流言碎语,“ 临行慰勉之 调也” (闻一多风诗类钞 )。对此诗主旨其他各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毛诗序 言“闵无臣也”,是担忧“无忠臣良士 ”的诗歌;,朱熹表示不认同, 认为是“ 淫者相谓”(诗集传);清代方玉润提出了“兄弟相疑,始因谗间,继乃悔悟”( 诗经原始)的 观点来批驳毛序,但是他忽略了离别夫妻之间对话的情况。两章的起兴中“ 不流束楚”、 “不流束薪” ,以捆 绑在一起的“薪楚” 流不走象征夫妻之间牢固的感情。闻一多 诗经新义释“楚”曰:“ 荆为草类,故制字从草,楚即荆,是楚亦草矣” 。可知楚就是

3、柴草。 诗经用“束楚 ”、“束薪” 来比喻夫妻能够白头偕老,如唐风- 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指称燕尔新婚的热烈喜悦。这里用来表达丈夫对妻子的忠心,也寄托着丈夫对妻子的希望,希望她能够一样恪守夫妻大义。同 时也说明丈夫坚信婚姻不会因为“扬之水”的冲刷而流散,也不会因为距离的原因疏远。2之后的“终鲜 兄弟” 说明了夫家的情况比 较差,丈夫自己可能是独生子(父母也可能早已故去),可以倚靠的人没有多少,只有妻子一个人。在古代,多子即多福是一条长久不变的信条, 这个信条早在周代就深入人心。 周南-桃夭云“ 有蕡其实”,鼓励新婚的女子多多生育;又如周南-螽斯以螽斯之喧 闹比喻全家老少欢聚一堂。而这首

4、诗里的丈夫缺少兄弟,心中不免自卑,如果走后妻子不忠,自己将面临浮萍遭雨、无依无靠的境地。于是丈夫言“维予与女”,提醒妻子。诗中丈夫忧惧家庭不睦,告诫妻子“无信人之言” ,因为“人实诓女” 、“人实不信”。抒情主人公对于流言感到 忧惧,反复提醒妻子不要听信,不要 对丈夫产生怀疑。全诗仅二章六句,极扼要地勾画出一个心怀家室的丈夫形象。这是诗经里其它诗歌所难以比肩的地方。、 相思之苦邶风-击鼓是诗经中最著名的一首怀人诗。这首诗描写了抒情主人公随军戍边,而又逃离军队,怀念家中妻子。方玉 润说该诗 表达“卫戍卒思归不得”的怨忿,较 多符合诗意。首章描述军队进兵、修城的情形,而抒情主人公却“独南行” 。原

5、因何在?郑笺认为“ 劳 苦之甚” ,朱熹 认为有“锋镝 死亡之忧” ,但都未从全诗把握其根本。综览全诗,抒情主人公根本不想参军出征,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是他唯一的内心活动。因此,抒情主人公是不愿长期没有希望地戍守国边,无法与家人重逢,才 “南行”逃离的。二章叙“平陈 与宋” 。姚际恒反驳正义有关卫州吁率陈、宋伐郑的说法, “于经不合者六” ;方玉润的诗经 原始在此基础上认为 “平陈与宋”是一种追述,是在由于“晋、宋讨卫”进行防守时作。防守戍边遥遥无期,抒情主人公不能够回家, 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未来遭遇,即正义所云“兵,凶事,惧不得 归,豫忧之” 也。第三章写抒情主人公的所看所历,是对“忧心有忡

6、”的具体描摹。根据正义的解释, 军队中每天都有伤 病不还者,也有把 马丢失者;朱熹也说“ 失伍离次”,并3无士气。士兵们想象自己最后的命运,或是死、或是病,葬于山林,家属来找尸骸,四处寻找。抒情主人公也想象着自己的命运会不会也是这样,尸骨填于山林,湮没无闻。这样,思乡怀人的心情更加强烈了,这种强 烈的感情不但来自于对家人的眷恋,更是对自己无依无靠、前途渺茫的 处境的怨忿,和对未来命运的深深担忧。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两句,想象(或者是听 别人的想象)家人来 寻的场景,道出内心的真意,情感表达真挚,情理俱明。第四章四句,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是歌颂爱情的千古名句。 正

7、义引郑笺云: “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志在相存救也。 ”也就是说,从郑玄到正义,经学家们都认为这是战友之间的“ 契约” ,阐述了高尚的战友情和“勿相背 ”的忠诚。朱熹的态度有所改变,言 “从役者念其家室,因言始为家室之诗,期以死生契阔,不相忘弃、又相与执手,期以偕老也”。朱熹的观点说明他反思了经学家没有顾及到“成说”和“偕老”这两个词的具体意 义的失误, 认真考虑了诗句里“子” 的身份,做出了“念其家室”的解释 。准确说来, 这四句就是远行戍边的丈夫对家中妻子的誓言,发誓要和妻子无论“ 契阔” ,即离合,都会和妻子“成说”和“ 偕老” 。丈夫戍守边疆,

8、一则担忧自己的前途,一则挂念家中的妻子。他在“南行” 途中,想到了家中爱妻,吟咏出了这样感人至深的句子。末一章是抒情主人公的感叹。他感叹愿望是如此的美好,而现实距离愿望是那么的遥远。 “阔” 、“洵” 的现实 ,让誓言无法兑现,诗人只好慨叹“ 不我活兮”和“不卧信兮”了。全诗感情真挚、热烈,怀有极大的情感力量,竭尽全力地抒 发抒情主人公胸中的哀愁和怨怼,还有对妻子无时无刻的挂念及信守不变的爱。 击鼓因此成为诗三百中最著名的诗篇之一。4三、怀远之苦妻子怀念远行丈夫在诗经中也很常见,代表作是卫风-有狐。本诗是一个女子触景生情的内心吐露。她看见一只狐狸,就关切起了没有衣服穿、远 行在外的丈夫。本来很

9、简单的几句哀怨挂肚之 词,却被 经学家和理学家们曲解得不知所云:毛诗序讲“卫之男女失时,丧 其妃耦”,也就是男人和女人不在适当的时候结婚,导致大 龄青年大量出现;发展到朱熹就变成了“ 寡妇欲嫁鳏夫”。方玉 润为此很不解地质疑, “本无他意,亦少深情,圣人存之,不知何故”。每章开头都咏“ 有狐绥绥”。狐狸 这种动物在古人看来, “妩媚之兽” (朱熹诗集传),或者是“ 性淫而多疑”(方玉润诗经原始)。对于一个女子来说,狐狸就是英俊的男子的象征;狐狸的“绥绥” ,毛诗解作“匹行貌 ”,诗集传释为“独行求匹” ,即求偶的状态。狐狸绥绥在 “淇梁”、 “淇厉”、 “淇侧”,却始终不过河。这种情景触发了抒

10、情女主人公的情思,狐狸犹疑不渡,好像远方踟蹰独行的丈夫。这个女子非常担忧丈夫缺少衣服,反复吟唱“心之忧矣”,挂念丈夫“无裳” 、“无带” 、“无服” 。如此重章叠咏,反复吟诵,一个心怀丈夫、满心愁绪的女子形象 跃然纸上。女子饱满充分的感情,仅仅靠四章四十八个字(其中每章只有两个字不是重复的)就充分展露出来,不能不称其用语之精简,意 蕴之凝炼;同 时,朴 实的话语促进了感情的直接感发,也增添其感染力。后世有许多文人描写闺中思妇怀念出征的丈夫。例如,王昌龄的闺怨:“ 悔教夫婿觅封侯” ;也有像李易安那 样的抒发自己对游学在外的丈夫的想念,像 醉花阴:“帘卷西 风,人比黄花瘦”。这些诗和词溯其源流,都有可能出自卫风-有狐。诗经中的思妇诗和征人诗,皆出自真情实感,是内心感情的最直接流露。5另一方面,这些诗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频繁征战的史实,以及平民百姓忙于贵族的劳役差遣的现实状况,具有相当的历史社会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