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006465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这一定位,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那么,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根据文本的特点, 凸显这一核心任务呢?本人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己金华的双龙洞的文本解读及教学,谈谈自己的浅见。一 、解读文本,破解语言表达密码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叶圣陶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展开叙述,把自己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读者,让人如临其境,似与作者同游。细读文本,可以发现文本语用方面的特征主要有:1脉络清晰结

2、构严谨作者在文章开头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接着按“路上的见闻一游外洞一由外洞进入内洞一内洞一出洞”这是游览顺序来写在按游览顺序描述的过程中,作者还处处写到了溪流、泉水。作者在途中“一路迎着溪流” 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作者的行程好像紧紧追寻着溪流的“足迹”,在文章中也自然地形成句子,且能串联起来。如果说游览的顺序是一条“顺” 的线索,那么溪水的来路则是一条“逆”的线索。这两条线索在文中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达到“写洞不离水, 写水不离洞”的效果。这不

3、仅使全文脉络清晰,而且让读者很容易看出景物的方位、作者观察的顺序及角度,也让人感受到作者构思的精妙。2语言简洁朴实准确本文语言简洁流畅。开头第一段, 用短短十余字,交代清楚游览的时间、地点。整篇文章语言承接紧密, 用词也很准确,作者努力将事物的特点说得具体、清楚、明白, 而且在具体描写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字里行间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写山上的映山红时, 把它与盆栽的杜鹃做比较,表现出映山红的勃勃生机; “有精神”一词使映山红的野趣跃然纸上: “一片明艳” 写出了色彩的亮度,让人眼前一亮。文章既写景物之美,更流露出游者的心情。在写溪流、溪声的变化时,作者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 “溪流时

4、而宽, 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样的表达节奏明快, “宽” “窄” “缓” “急” 两组反义词,表现出溪流活泼变化的美感,让读者不禁想到,是溪流蜿蜒曲折、宽窄不同导致了溪水流速缓急不同。“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像是谁在弹奏乐曲,这不也向读者传递着作者当时欢快、愉悦的心情吗?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接下来作者又用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外洞的宽阔。介绍孔隙的大小时,作者没有像介绍外洞那样用具体的数字和比较方法,而是细致地描写自己仰卧在小船中过孔隙的感觉: “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假设句式

5、的运用让人感受到作者过孔隙的惊险。读着这样的句子,读者似乎也紧张起来,仿佛自己正卧在小船上过孔隙一般,真可谓“险而不危, 险中有奇,奇中有趣”。读者拥有的身临其境的感受,缘于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3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写景要有重点。游览时,很多美景会进入你的眼帘,但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 要有所侧重,有“特写镜头”。文章分别详细地描写了从外洞乘小船进内洞的过程和内洞的风貌, 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的一段“冒险”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而详写内洞的所见所闻,因为内洞不仅是“双龙” 所在地,还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石钟乳和石笋, 这些也正是没有去过双龙洞的读者最想了解的地

6、方。外洞的主要特点是宽大,只要突出其宽大就可以了,作者就写得相对简单。文章的结尾部分描写从内洞回外洞,和外洞进内洞的过程是一样的,只做了简略交代。二、整体观照,确定教学核心价值在语文教学体系中,不能将某一篇文本孤立起来判断其教学价值,必须根据教学的整体需要, 以及该课文在整个教材价值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从诸多的教学价值中选择核心价值。那么,该如何在众多的语言现象中寻找和确定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呢7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整体观照,甄别筛选:1关注学段目标要求五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是: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

7、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阶段, 起着重要的“桥梁” 作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继续加强词句训练,还要加强段的训练,注重段的理解、积累与运用。同时,小学四年级是第二学段向第三学段的过渡时期, 阅读教学还要逐步由“段” 的教学转向对“篇”的关注,应抓好连段成篇的训练。2领会教材编排意图单元阅读提示对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求是: “与作者一起做一次愉快的旅行, 去欣

8、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仔细阅读本组课文,你会发现编者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组成单元,实际上暗含着围绕描写景物的方法编排的思路。同是写景的文章, 桂林山水运用“总一分一总”的段式来写,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来写。习作中选择哪一种顺序,要根据景物的特点来决定,只有选择合适的表达顺序, 才能让读者清晰明白地感受到所写景物的特点。3选择文本语言现象本文可教的语文知识点实在不少:一是生字新词, 二是内容理解, 三是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四是“移步换景”的写法,五是平实、准确的语言,六是篇章结构,七是有详有略,八是融

9、情于景的表达方法等。认真审视这八个语文知识点,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字词学习、内容理解是常规学习内容。 “融情于景” 表达方法的学习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是第三学段的要求,但适度“越位” 对本学段进行段落训练或者学习构篇有一定的价值。而了解文章“移步换景” 的表达顺序应是本课的教学核心内容之一,与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按一定的顺序写”不谋而合。学习文本中对比、 排比等的写法,感受语言蕴含的情感,体会其用法之精妙,符合课标提出的“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要求,也切合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中体现的编者意图。因此,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平实、准确的语言

10、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为教学的知识生长点和能力渐进点,无疑是准确、恰当的。综上所述,本课的教学核心价值应该是: 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处;初步掌握游记文章移步换景的写作技巧。至于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等,可以视为教学的普通目标或人文教育目标。课文其他的表达特征及内容,如“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等在其他课文中有更好的呈现,不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三、以生为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师要教什么,应以学情为依据。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多思考:学生会怎样阅读? 我读出的, 学生能读出来吗? 阅读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和

11、障碍?这样的角色置换越彻底,教师对学情的预想和把握就越有前瞻性和针对性。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识字能力和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这篇课文文字浅显, 学生容易读懂。但根据以往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忽视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即表达方法的探究。教师要创设适宜学生朗读、想象、感悟的多种教学情境,以情激情,让学生在“情” “景”交融的过程中发现、感悟、学习,实现“言” “意”和谐共生。为此,我设计了三大语用教学板块。第一板块:学习整体构思学生写游记作文,往往游览路线的呈现不够清晰,缺乏条理性。因此,我们在教本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画出作者游金华双

12、龙洞的示意图,再按示意图说说作者游览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想想课文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 以便理清段落结构。一般来说,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游览的顺序这条顺的、明显的线索,而不易找出溪水的来路这条逆的、隐藏的线索。所以,教师要建议学生多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溪流,溪流的路线是怎样的?这样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思路,对全文有了整体印象,还能明确游记写作思路,在以后的写作中按游览的顺序写作,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第二板块:学习语言表达学生在写游记作文时,往往不能做到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把内心感受准确地描绘出来,语言贫乏,不够具体生动,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这篇课文之所以能把景物描写得如此吸引人,缘于作者将见闻与感受有机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采取品词析句、画面欣赏、想象感悟等多种策略,使学生不仅了解课文中运用的描写方法,而且从中体会到这样表达的好处和语言的精妙。第三板块:强化学以致用“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重在“会用”而不是“知道”,能运用、会运用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在学生感悟文本语言表达效果的同时,教师应适时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运用中内化文本独特的话言形式,获得言语智慧。设计这一教学板块,就是创造性地利用和拓展教材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迁移写法、发展能力提供语文实践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