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歌》讲解词-第三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006214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0.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原牧歌》讲解词-第三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草原牧歌》讲解词-第三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草原牧歌》讲解词-第三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草原牧歌》讲解词-第三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草原牧歌》讲解词-第三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草原牧歌》讲解词-第三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原牧歌》讲解词-第三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草原牧歌”临展文物导览词“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n)牛羊。”一首流传千载的敕勒歌唱出了北方大草原的壮丽与丰美。在这片恢弘辽阔的土地上,一个意为“镔铁”的马背民族契丹,凭着智慧和勇气,冲破了中原王朝以正统自居的视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草原帝国,“天无二日、地无二王”的神话从此破灭。他融汇众长,以强烈自信心和慷慨勇武的个性,将草原文化推上了更高的台阶,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如鹰击长空般扶摇而起,以致西方世界曾一度只知契丹而不知北宋,在王朝破灭后又神秘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千百年后,我们站在古老的殿堂,为这曾经的绚烂赞叹歌颂。就让我们

2、穿越历史的阻隔,一同揭开这个马背民族的神秘面纱,聆听来自北方草原的悠远牧歌。第一部分 牧马人相传,远古时期,一个骑着白马的英俊少年,在辽河上游的木叶山遇到了一位乘着青牛的美丽女子,他们相互爱慕,结为夫妻。他们就是契丹人的祖先。契丹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大草原上,射雕逐鹿、畜牧畋(tin)渔,马就是他们最好的朋友。他们在马背上养成了剽悍勇武的个性,练就了令人惊叹的骑射本领,被称为牧马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牧马人在草原上是如何安身立命的。立人柄曲刃青铜阴阳短剑这把剑的剑刃呈柳叶形,柄部非常特别,由两个相背的男女裸体像接合而成,形象逼真,风格写实,体现出阴阳协调的意境。根据考古研究,专家们认为这把短剑

3、原本配有剑鞘。这种短剑是契丹祖先东胡族常用的格斗兵器,也可以用来割肉。东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因居住地在匈奴的东面而得名。秦时被匈奴击败,一部依鲜卑山而居住,称为鲜卑,一部分依乌桓山而居,称为乌桓。后来,鲜卑的柔然部发展成了契丹。卧马形金牌饰说到草原上的动物,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呢?马。这件金牌饰的形态就是一匹憨态可掬的马,生动传神。眼部和嘴部的小圆孔不仅仅有美观的作用,如果穿上绳线,还可以用来佩戴。在草原上生活,无论是狩猎、放牧,还是征战、迁徙,都离不开马,而马又善解人意,让人觉得马是值得信赖的朋友,难怪草原民族对马如此钟爱。人面纹金牌饰这是一件鲜卑族的独特装饰品。从人物的外

4、形上看,卷头发、宽鼻梁,额头和颧骨高高凸起,典型的草原人形象。有专家认为,这件牌饰很可能与萨满巫师有关。中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很多游牧民族都信奉萨满教。萨满巫师多为女巫,做法时常常佩戴金牌饰,显示自己拥有通天达神、感物知人的法力。2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辅助图片)趁唐末中原混乱之际,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 916 年建立契丹王朝。耶律德光得到燕云十六州后,更国名为辽。在萧太后和耶律隆绪执政期间,国力达到了鼎盛。其疆域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南抵今河北和山西北部。辽国雄踞于中国北方,与北宋、西夏形成了政权并立的局面,因此当时也被称为后三国时代。1004 年辽宋

5、签订澶渊之盟,此后百余年间和睦相处。1125 年,辽被女真所灭。不久,契丹民族就神秘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契丹大字铜印契丹民族原本没有文字,在建立了王朝后,由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太祖耶律阿保机于公元 920 年主持创制了契丹大字,这枚官印上的文字就是契丹大字。后来又创造出契丹小字。两种文字都参照了汉字的结构,它们的区别不是字体的大小,而是创制时间的先后和拼音程度的强弱。 契丹文字使用了好几百年,但很可惜的是,由于通读不易,没有深入民间,导致失传,铜印上的文字也无人认识了。可它却极大地影响了西夏和女真文字,这也是契丹族对文化的一大贡献。辽在政治上实行设南、北两面官制度,分别管理汉人和契丹人,官

6、印也分别采用汉字和契丹文。由此可知,这枚官印的主人是契丹人。文房用具一组契丹人生活在马背上,常常给人彪悍勇武印象。其实,他们很重视文化,尤其崇尚汉族文化,渴望发展进步,生活中也学习汉人舞文弄墨。在契丹贵族的墓葬中常有文房用具出土,如我们看到的笔筒、砚、盘和洗,出土时用小银链连着,放置在墓室的供桌上,砚台和笔洗的底部还存有墨。与北宋文人多用石砚、瓷洗不同,契丹人使用银质的文具。银质文具比瓷质、玉质文具更轻便耐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双联笔筒,可将毛笔装入,便于携带。契丹的文房用具的设计和制作适于游牧生活的需要,反映出契丹民族的创新才能。玉柄鎏金银鞘刺鹅锥、玉臂鞲(gu)您不妨先猜猜,这一套物品是做

7、什么用的呢?它们都是打猎用的。渔猎在契丹民族的经济生活中曾一度占有重要地位。辽王朝建立以后,皇帝和贵族们保持了渔猎的习俗,他们在不同季节围猎不同的动物,其中春季主要捕鹅鸭和大雁。他们在围猎时,还经常放出鹰、海东青等猛禽辅助捕猎。辽史就记载了围猎的场面:皇帝身边的侍卫们都随身带着刺鹅锥一枚和鹰架一具,当鹰将飞禽俘获落地时,距离最近的侍卫就会用刺鹅锥刺杀飞禽。我们看到的这件就是刺鹅锥,玉柄圆润、银锥尖细,它的鞘上有一根银链,以方便随身携带。这件玉臂鞴出土时戴在墓主人的手臂上,是架鹰时用来保护手臂的。马具一组马,在契丹的历史上扮演着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契丹人对马的感情非常深厚,他们凭借强壮的战马,驰

8、骋疆场,征战四方。为了更加方便地驾驭战马,他们设置了制造马具的部门,不断地对马具进行改造,其工艺水平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而贵族为了显示自己高贵的身份和地位,更是喜欢用精致的马具将马装扮得流光溢彩。过去的东胡人和鲜卑人常在墓中随葬马具,契丹人沿袭了这一习俗。我们将要看到的这组文物就是马具,出土于陈国公主墓,可以说是辽代马具的精品。3我们可以先参考这幅图,从图中了解马身上的各种配饰以及装配位置。首先看到这件的是包银木马鞍,是现今发现保存最好的辽代马鞍。契丹的马鞍在历史上非常著名,被北宋人评为“天下第一”。这件马鞍的胎由柏木制成,最具特色的是外面这层金银饰。外侧银饰用薄银片打制,并有贴金凤纹和云纹,但

9、贴金部分已脱落。前桥和后桥的银饰上有双凤戏珠纹和云纹等图案,鞍前部左右两侧各镶一个带有云纹的半月形银饰,非常美观。这件叫做镶玉银马络头,可以帮助人驾驭和约束马匹,保存得很完好。它由项带、额带、颊带、咽带、鼻带组成。用于制作各条带的银片很薄,厚度仅为 0.5 毫米。骆头上还钉缀了大量的玉饰件。接下来看到的是镶玉银胸带和鎏金铁马镫。胸带也称攀胸,用玉将两条长银带和两条短银带节约连接组成,连接部位钉有银带扣。银带上还有动物型玉饰。马镫是骑马时踏脚的装置,它作用我们可不能小看了。它可以使骑兵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把人和马的力量有机地结合,全力攻击敌人,充分发挥武器的效能。在没有发明马蹬之前,骑马是非

10、常辛苦的事情。当马飞奔腾跃时,骑士们只能用双腿夹紧马身,同时用手抓紧马鬃才能避免摔落马下。这件马镫是铁制的,其表面采用了鎏金工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马蹬的国家。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说:“马蹬的出现就像人类发明火药一样具有极大的作用。”银蹀躞(di xi)带、鞧(qi)带,都是用薄银片制作的。刚才从图上看到,蹀躞带垂挂于鞍后两侧。鞧带由 1 条长带扣和 2 条短带连成,同样钉有马形玉饰。长带垂于马腹两侧,短带垂于马臀部两侧。最后一件是彩绘银障泥,它是用来遮挡尘土的。从中部的接缝来看,应当是用两块银片焊接而成的。在障泥下部还能看到华丽的朱雀纹等纹饰。陈国公主墓中出土的这套马具,部件齐全、装饰

11、华贵、色彩艳丽,颇具辽代皇家气派,在国内实为不可多得。4绿釉双孔皮囊壶您看这件器物的外型像什么呢?是不是像皮囊呢?其实它就是模仿皮囊的造型制作的瓷器,叫做皮囊壶,是契丹民族的特色器物。皮囊轻巧、携带方便,且不易破裂,因此成为游牧民族不可缺少的生活物品。后来,随着国力的发展,契丹人进入了半农半牧的定居时代,但他们有着很深的马背生活情结,忘不了背着皮囊驰骋游猎的日子,于是把这种记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皮囊壶就是重要反映。您看,这件皮囊壶器身上有仿皮制品的针脚和接缝,壶上有两个小孔,用来穿系皮绳,便于挂在马背。该壶通体施以绿釉。绿色代表着水草丰美、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寓意着牛羊繁盛、生活美好。因此,契丹

12、人偏爱这种绿色釉彩。第二部分 穿金戴银穿金戴银、连珠缀玉,这就是契丹人的风尚。金银不易损毁、便于携带的特点,恰好与北方草原的游牧生活相适应。黄金不仅是富贵的象征,还能发出炫目的光芒,寓意着草原民族对太阳的向往和对荣耀的追求。温婉典雅的美玉、绚丽多姿的玛瑙、幽香宜人的琥珀,随着文化的交流传入了草原,契丹人逐渐的接受,并将它们融入了自己的文化中。契丹人在装扮自己,美化生活的同时,还向世界展示出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以及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侍吏图壁画(摹本)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服饰可以说是人的门面。契丹人注重梳妆打扮,他们有着鲜明特色的妆饰习俗。画中的男子穿着一件左衽圆领窄袖长袍,腰系革带,裤脚扎

13、于长靴筒内,这与汉人的服饰迥然不同。而他双手握着的一根顶端为瓜形的长柄器物,就是一种仪仗兵器骨朵。他的发型非常特别,只在两鬓留着一绺头发,其它地方全部剃光,这就是髡发。契丹族无论男女皆髡发。女子主要是剃掉沿前额边的头发。嵌宝石鎏金包银漆盒、铜镜这是一件极其华丽的漆盒,耀眼夺目。它的表面用鎏金錾花银箔包装,中心嵌有一块浮雕团龙玉片,周围使用金、银、玉、玛瑙、松石等组成了奢侈的花纹图案。盒盖内的银箔上还有一幅精美的“庭院赏乐图”,图画真实的反映了墓主人的生活。如此奢华而繁复装饰手法,承袭了唐代中原的风格。盒子内装有一面飞鸾凤纹铜镜。这说明契丹也是很爱美的民族。这件漆盒出土于吐尔基山辽墓。该墓是辽代

14、早期契丹贵族的墓葬,墓主人使用了八层彩棺,墓室四壁和顶部都有彩绘,墓中出土了大量陪葬品,包括金银器、漆器、玻璃器、和丝织品等,对于研究辽代的文化交流、艺术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有专家认为,墓主人的身份很可能是当过萨满女巫的辽太祖之女质古公主。刻花高颈玻璃瓶5一个爱美的民族怎么能少得了香水?在这个装饰几何花纹的伊斯兰玻璃器中,就装着来自古伊朗的蔷薇水。伊斯兰世界是名香的世界,那里出产的蔷薇水在世界上享有美誉。伊朗高原和西亚细亚一带常年盛开着蔷薇花,人们从摘取的蔷薇花中提炼出少量可溶于水的精油。有时,为了提炼一升的蔷薇水,往往需要上百公斤的蔷薇花瓣。蔷薇水可用于涂抹身体、喷洒室内或投入浴池。

15、这件刻画高颈玻璃瓶的的发现,说明了当时契丹已经打通了通往西方的道路,与阿拉伯世界有着直接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我们不难想象,这些外来品曾经为契丹贵族的生活增添了多少乐趣。迦陵频伽形金耳坠提起“迦陵频伽”这个名字,观众朋友们可能会感觉比较陌生,其实迦陵频伽是佛教中的一种神鸟,其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胜于常鸟。佛经中将其称为“美音鸟”或“妙音鸟”。相传若是芸芸众生听到了它的声音,可以脱离苦难和烦恼的束缚,得到自在与清静。 我们看到的这件金耳坠便是做成了迦陵频伽的形象,手托莲花,驾驭祥云。下有三串金片缀饰。随着佛教的传入,迦陵频伽的形象也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之中。其中比较常见的形象是人首鸟身,将少女的

16、面庞与鸟的身体结合在一起,构思精巧,造型神奇。您不妨想象一下,当一个美丽少女,带上这对耳坠时,金片随着脚步摇曳,发出悦耳的声音,那或许就是迦陵频伽的天籁。摩羯形嵌松石金耳坠契丹民族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带耳坠的习俗。这件金耳坠便是男性使用的。耳坠的主体为龙首鱼身的摩羯形象,并镶嵌有绿松石。而 U 字造型的设计风格,源于地中海和黑海地区,可见契丹的对外文化交流距离之远。这件耳坠出土于耶律羽之的墓葬中。耶律羽之是耶律阿保机的堂弟,是辽开国元勋。他才智过人,曾担任过东丹国左相。东丹王投奔后唐后,耶律羽之成为东丹国的实际主政者。他的墓葬规模宏大,结构精细,墓室的设计典雅豪华,四壁满是绘画,地面还采用琉璃砖铺砌,犹如地下宫殿。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如此高贵的辽墓尚无先例,堪称一绝。随葬品种类繁多。该墓葬的发现,为研究辽代早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意识及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琥珀璎珞璎珞就是一种项链,契丹民族不论男女都喜欢佩戴。这件璎珞由内外两组组成,采用银丝穿缀,共有三百三十三颗琥珀,是迄今所见最大的琥珀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