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题型专练03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述概括题(阅读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77284139 上传时间:2021-03-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题型专练03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述概括题(阅读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备战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题型专练03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述概括题(阅读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备战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题型专练03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述概括题(阅读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备战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题型专练03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述概括题(阅读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备战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题型专练03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述概括题(阅读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题型专练03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述概括题(阅读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题型专练03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述概括题(阅读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3 论述类文本专项题型论述概括题本题以语文学科认知情境中:“整体与局部关系”为微情境,属于对文本宏观把握的综合性考查。命题者通过对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即文本论述内容、论述层次、论证结构、论证方法以及对文本关键语段观点的分析提炼,实现对“论证”的相关分析,从而有效考查考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必备知识】(1) 文本结构1梳理论证文脉: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层次,分析内在逻辑关系2剖析论证结构:按并列、对照、总分、层进式切分文章,并梳理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3分析段内层次:辨别文句之间存在的因果、条件、假设、转折、对比等逻维关系。4找寻特征句式:论点可以是判断句、感叹句和反问句等

2、,它必须是个明确的论断。(2) 位置与功能1 看文章的标题标题有两个作用:一是点明论题,一是点明论点。有的标题就是论点。2 看文章的开篇开宗明义、要言不烦、一语破的。开篇提出论点,从而引导读者把握全篇。3 开文章的结尾文章卒章显志,结论水到渠成,这个结论是作者归结出的中心论点。4看文章的过渡议论文在提出论点后,往往有过渡句或者段,用于承上启下,提示论证思路。(3) 论述标志1论点论据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2 重点段落论点段、论证段或收束段,分析语段中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3 论据运用 借助引用、举例、推理等方式厘清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4 论据标志 “诸如、例如”

3、为举例,“某人说”为引用,“由此可见”“这说明”是表示推理总括。【典例剖析】(2019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

4、: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

5、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

6、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

7、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剥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关键能力】1能标注分析文本段落之间、段内层次之间

8、、层次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2能标明论点句、论据句、阐释句、结论句、倾向句等关键语句,并能用分类或列表方法梳理出人民、时代、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3借助关联词、推断词、特征句等分析关键论据和论点之间关系;4整体回答“文艺创作怎样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的问题等。【审答题眼】题眼为相关论证分析的标志词语。首先是题干中的题眼,如“原文论逻辑”“逐层递相关分析”不正确;其次是选项中的关键信息,A项中的“方式”“逻辑”“逐层递进”,B项中的“既有,也有”C项中的“引用”“衔接”支撑了论点,D项中的“末段”“根本体现”等。答案:D【思路分析】标注题眼论证分析A.文章才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

9、上也是逐层递进的文本首段提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第二段发出“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这样的疑问,第三段末句则用“只.”这个复句在回答问题的同时,第四段指出“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才能“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第五段“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可见“逐层递进”的逻辑轨迹。故选项正确。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由文本第二段“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第三段“在新中国成立7

10、0周年的今天”侧重现实阐释,而第四段“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则着重从历史维度阐释。故选项正确。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第三段中,文章引用碑文内容,既是对第二段“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的回应,也自然引出“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沸腾的现实”的观点,进而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的中心。故选项正确。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由第五段首句“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为文段中心,选项将中心

11、曲解为“正面人物的塑造”;同时,由“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可知,“正面人物的塑造”属于偷换概念,造成缩小范围【针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虽然经过汉儒改造的儒家学说没能立即取得一统之势,但至少在表面上得到官方支持。汉武帝时期是从黄老道法向儒法转变的过渡期,汉初几十年的儒学复兴及武帝的提倡使得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逐步提升进而形成风气是不争的事实。此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毕,处于独立于彼此的阶段,表现为被后世所诟病的“阳儒阴法“外儒内法状态。到宣帝宣扬“汉家历来以霸王道杂之”已经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后世的“儒法合流”更

12、多表现为儒家渐盛、法家渐弱,法家的合理、顺时之处不断为儒家所吸纳的大趋势。“儒法合流的趋势最早在两者的对立中进行,界限分明,随后则作为一体的两端,不断契合。 随着儒法思想由外在对立到内部融合,“儒法合流不断深化,“修经明学”务“在“轨德立化的儒生和起于“刀笔筐箧长于“优事理乱”的文法之吏自然也处于不断的融合之中。随着儒学的复兴,王朝政府向儒生敞开了大门,越来越多的儒生充任各级政府官员,官员的技能和成分开始发生显著变化。武帝时博士几乎只备咨询之用,到元帝时则已是用度不足,可知儒生功用已经由原来流于表面的“缘饰转而变得务实。要辅导 上今朝: 今朝教育 高考小班化教育辅导品牌。尤其盐铁会议之后,贤良

13、文学的辩论受到权力中枢的重视,当时的执政大臣专门召集贤良文学“问以得失”,使儒生成为一股活跃的政治力量。宣帝时“用吏多选贤良,贤良文学大量进入政府任职,他们尊奉的儒家德治观念开始影响实际政治。随着儒学渐兴,政府中也存在文法之吏改学儒术的现象,具有专业法律技能的文吏逐渐放弃排儒立场,许多继承法家传统的文吏开始学习经学。文吏之所以转学儒术,既有外部政治、文化环境的压力,也有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经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公卿大夫们明显彬彬儒雅起来,社会风尚也悄然转向,文法之吏如果不甘愿被排斥于以儒学为主干的文化氛围之外,便必须选择认同儒术。这些以文法律令为文化背景的吏员,在他们已经

14、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生活,有的甚至已居高位的时候,依然花费精力补充修习新贵之学,自然是因为儒学之风大盛,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其所开辟的仕进之途更为光明和诱人。汉魏之际王桀的儒吏论对这一现象作了总结:“吏服训雅,儒通文法,故能宽猛相济,刚柔相克也。”准确地阐释了汉魏之际“儒法合流对官吏思想的影响。总体来看,汉代法家政治的实施始终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汉初表现为黄老政治包裹着法家思想,而后则嬗变为“霸王道杂之”的儒法合流。法家思想虽为后世所沿用却再也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讲求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等的儒家思想与系统性和实践性强的法家思想与制度的结合,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和价值诉求

15、 。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 年12月24目14版)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A.文章首段引述韩非的言论,意在引出法度顺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论题,为下文论述张本。B.文章中“法随时变”的观点,与法家“法与时转则治”的理念相契合,也遵循了“道”的精神。C.汉武帝时期,“重厚长者”不得不让位于能吏,是文吏群体对“顺应世变”所做出的回应。D.文章用大量的事例论证了汉朝儒家、法家与黄老之学由尖锐对立到儒法合流的历史演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开门见山,通过引用文句,指出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是顺应时代的变化。B.文章辩证分析了黄老政治对汉初经济恢复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C.文章按时间顺序比较分析了黄老思想、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同和作用。D.文章所论汉代法律思想嬗变,对今天依法治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认为,汉初黄老“无为而治”学说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居功至伟,源于汉初时代所需。B.文章中“修经明学”的儒生和长于“优事理乱”的文吏融合是儒法不断深化合流的表现。C.文章认为,在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中,法家思想虽一度被释放,但始终没有取得主导性地位。D.汉武帝促成了黄老道法向儒法的转变,自此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