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分析综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685249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60.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阅读分析综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诗文阅读分析综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诗文阅读分析综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诗文阅读分析综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诗文阅读分析综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文阅读分析综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阅读分析综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对点精练-分析综合一、筛选文中的信息1(2012江苏)伯父墓表 (原文见高频考点一“5 年高考”部分)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A B C D答案D解析本题从人物的品质角度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写交游而非为官,写其任职而未显其公正,写对后辈奖掖而非为官。都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2(2011江苏)陈公弼传 (原文见高频考点一“5 年高考”部分)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公戒

2、而舍之公禁之,民不敢犯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斩元以徇, 其余悉遣赴役如初A B C D答案D解析是说陈公弼破除迷信,是说陈公弼训练民众,抵抗盗贼,取得很大成效。据此,可以排除 A、B、C 三项。3(2010江苏)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原文见高频考点一“5 年高考”部分)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出其哭内之诗而悲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闻其贤者也则悦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A B C D答案B解析表现谢氏治家有法。表现谢氏关心丈夫与士大夫

3、的交往。表现谢氏平生看重文章。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2012江苏)伯父墓表 (原文见高频考点一“5 年高考”部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答案C解析

4、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 项“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错,原文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 ,杖责的是张宗,而不是他儿子。5(2011江苏)陈公弼传 (原文见高频考点一“5 年高考”部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

5、安排他到鄂州做官。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答案C解析C 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 “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可知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是皇帝。6(2010江苏)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原文见高频考点一“5 年高考”部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

6、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答案C解析C 项“西兵进 攻江淮地区” “关注百姓疾苦”均有误。原文中“西兵未解”是指“西夏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 ;谢氏叹的是自己作为女人身处兵、盗、旱、蝗的艰难中,从“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可知。一、筛选文中的信息1江苏考试说明对信息筛选的要求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要求?答案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所考查的考点之一,它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

7、准确接受文中的主要信息,并准确判断主要信息的性质,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二是能对照材料辨析题目中信息的正误。这里所说的“信息” ,是指符合题目要求,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句子。2信息筛选题的命题特点有哪些?答案(1)信息筛选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 表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品行和聪明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方面的信息。(2)命题形式:一般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考生对某一方面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的能力;也可能从阅读材料中选出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符合某一方面信息的选项。这是高考考查的主要

8、题型。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1江苏考试说明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要求?答案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该考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凸显了文言文阅读的综合性、应用性。2高考在这一考点要求方面有哪些命题特点?答案命题采用选择题形式,多为“选非”型(即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

9、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整合点拨无论是信息筛选还是分析概括内容,考查指向都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其前提和基础必须是读懂文章的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为此,针对高考选文大都是以记人为主的散文的特点,整体阅读要梳理好以下内容:(1)人物:所写主要何人?哪个朝代?身份、籍贯等。(2)官职: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3)事件: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几件事?(4)品 格 : 所 写 之 事 表 现 了 人 物 哪 些 性 格 、 品 质 ? 文 中 有 无 直 接 或 间 接 交 代 人 物

10、 个 性 的 词 语 ?(5)还有哪些人物?他们与主要人物有何关系?另外,要特别注意“借题解文” ,即要借助“分析、概括题”来理解全文。因为“分析、概括题”是“选非”题,它有 75%的内容、信息是正确的,即使在那个错误的选项中也不是全部内容都错,错的是很少的内容。因此,借题解文是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重要途径,或者说,做文言阅读题可以先从该题做起(有人叫做“倒做法”) 。即时小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全文内容大意的梳理表。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杀人者, 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曰:“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杀人者。民有失财物逾十

11、万,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搒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潮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曰:“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 ”帅遂已。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知虔州,士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俸钱嫁之。以母老,得知南康军。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方关、陕用兵,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吏将受之,良肱独曰:“若

12、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请付文思。 ”改知明州。朝廷方治汴渠,留提举汴河司。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良肱谓:“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 ”弗听。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暍,藉荫以休。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伐之不便。 ”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执政虽怒,竟不为屈。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州,治为江东最。请老,提举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一。(节选自宋史 ,有删改 )答案传主基本情况 主要任职 任上所为 性格品质荆南司理参军 断清杀人、失窃疑案 擅长断案湘阴知县 请求上

13、级免除百姓欠款修理大堤防江潮为害体恤百姓、执政为民为人正直、坚持正义杭州通判谏 言 府 帅 不 追 究 正 直 之 属 官 体恤弱小虔州知州 救济保护士大夫的弱女 寡妻 体恤百姓、 行事严谨三司使判官 反对征借百姓的钱、不 接受锈 蚀的货币余良肱,宋朝洪州分宁人,是一位执政为民、卓有政绩的官员。在任京官和地方官期间,积极建言献策,体恤民情,做了不少改善民生的善事。提举汴河司 多次对执政大臣的不正 确主张提出异议 敢于直言、 坚持己见参考译文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进士及第,调任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捉到一个杀人疑犯,他自己已经认罪,余良肱检验尸体和(行凶的) 刀刃,怀疑此人不是真正的凶手,说:

14、“哪里有刀刃满一尺而伤口却不到一寸长的?”向官府说明情况并请求让他自己去抓捕凶手,不久,他果然捕获了真正的杀人凶手。百姓中有人丢失财物超过十万,官府逮捕了几十个平民,正逢天气炎热,拷打嚎叫的声音在外边也可以听到;有人靠近府吏的耳朵说了几句话,余良肱暗中知道他就是盗贼,马上逮捕并审问他,搜获了全部赃物。余良肱改任大理寺丞,又出任湘阴知县。县里拖欠税米几千石,每年责令里胥代为缴纳,余良肱上书陈述这件事,于是皇帝减免了登记册上的这笔欠款。他又改任杭州通判,江中潮水容易泛滥,冲毁了官员和百姓的房屋,余良肱堆积二十里的石堤以阻挡潮水,潮水不再为害。当时王陶是属官,常常因为耿直冒犯府帅,府吏中有人控告王陶

15、,府帅挟私恨想查办王陶,余良肱不同意,说:“假使王陶因为得罪您而离职,这是因为他耿直而不能被您容纳。 ”府帅于是不再追究。后来王陶在朝廷做官,果然以耿直闻名。后来余良肱任虔州知州,士大夫死在岭外的,丧车大多经过虔州,服丧的多是弱小的子女和守寡的妇女。余良肱尽力救济保护他们,没有依靠的孤女,他拿出俸钱来帮她们出嫁。后来因为母亲年老,余良肱求得南康军知军一职。服母丧,期满后,任三司使判官。正值陕西一带打仗,朝廷商议借在京百姓的钱,余良肱竭力反对这件事,正好大臣们也认为他言之有理,这项提议就被搁置。内府拿出锈蚀的货币给三司,三司的官吏将要接受,只有余良肱说:“如果发给各路军队,军人会怨恨;如果不发给军队,就要用它们来购买百姓的货物,百姓就会因此困苦。请求交付文思院(重铸) 。 ”余良肱改任明州知州。朝廷正要治理汴渠,留余良肱任提举汴河司。汴水淤积,水流很慢,执政大臣持使河道变狭窄的意见。余良肱认为:“善于治水的人不和水争地。当冬天水干涸时,应当从京城东边疏通治理,并治理到京城的西边,经过三年,可以使水重新在河道中流淌。 ”执政大臣不听。执政大臣又提议砍伐汴河堤岸上的树木以使河道变得狭而窄。余良肱说:“从泗州到京城一千多里地,从长江、淮河来的漕运兵卒接连不断,暑天行路都以热渴为苦,靠树荫来休息。再者那些树木的根盘缠交错在堤中,使堤岸坚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